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世界粮油供需状况月报(2021年3月)
2021-12-17
2020/2021年度全球谷物供给存在结构性差异 2021/2022年度北半球小麦预计增产
联合国粮农组织3月预计,2020/2021年度全球谷物产量27.61 亿吨,同比增长1.9%。小麦、玉米和大米产量均比2月份预测值有所上调,但谷物供给结构性差异仍然存在,总体表现为小麦、大米供应充足,玉米供应相对偏紧。展望2021/2022年度,初步预计北半球小麦将获得丰收。2月份全球谷物价格指数125.7,环比上升1.2%,连续8 个月上涨,同比上升26.5%。
一、全球粮食产需形势
(一)谷物
预计2020/2021年度全球谷物产量27.61 亿吨,同比增加5250万吨,创历史纪录,比2月预测数上调1696万吨。小麦、粗粮和大米产量均高于2月预期。预计全球谷物消费量27.66亿吨,同比增加5391万吨。预计谷物贸易量4.64 亿吨,同比增加2414万吨,是历史最高。预计全球谷物期末库存8.11 亿吨,同比减少762万吨,比2月上调901万吨,仍是过去5年来最低,库存消费比仍是7年来最低。
1.小麦
预计2020/2021年度全球小麦产量7.74 亿吨,同比增加1328万吨,比2月上调751万吨。澳大利亚、欧盟、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发布政府统计数据,产量相应上调。预计2020/2021年度全球小麦消费量7.55 亿吨,同比增加367万吨,比2月下调158万吨。预计小麦贸易量1.87 亿吨,同比增加225万吨,比2月上调203万吨,创历史纪录。中国、土耳其和巴基斯坦小麦进口高于预期。预计全球小麦期末库存2.92亿吨,同比增加1509万吨,比2月上调770万吨,创历史新高。
展望2021/2022年度,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小麦作物处于越冬状态,南半球国家尚未播种,联合国粮农组织初步预计2021年全球小麦7.8 亿吨,连续3年增产,创历史新高,增长的部分主要来自欧盟。预计2021年欧盟小麦播种面积将从去年低位恢复,呈现5%以上增长,叠加单产提高,预计2021年欧盟小麦产量1.37 亿吨,同比增长约9%。英国小麦产量受到播种面积增加和单产提高双重拉动,预计达到1400万吨。俄罗斯小麦生长初期天气干旱,1月份降雪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单产压力,但2021年小麦产量很可能在去年丰收基础上减少约700万吨。乌克兰小麦产区天气条件总体较好,多数地区充足的降雪使作物免受冻害,预计2021年小麦产量有所增长。印度和巴基斯坦小麦产区天气条件有利,加上政府政策支持小麦播种面积上升,预计小麦产量上升至历史平均水平以上。美国小麦播种面积有所增加,但2020年10月以来不利的天气状况抑制了单产前景,预计2021年小麦产量维持在上年5000万吨左右水平。加拿大多数地区的小麦作物尚未播种,政府部门预计产量为3400万吨,同比小幅下降。
2.玉米
预计2020/2021年度全球玉米产量11.53 亿吨,同比增加1430万吨,比2月预测上调450万吨。产量上调的主要原因:一是据西非地区政府部门统计数据,该地区玉米产量高于预期;二是西欧地区玉米单产高于预期。预计全球粗粮产量14.74 亿吨,同比增加2882万吨,比2月上调688万吨。除玉米产量上调影响外,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大麦产量也有所上调。预计全球玉米消费量11.80 亿吨,同比增加2160万吨,比2月上调40万吨。非洲玉米食用消费高于预期。预计全球粗粮消费量14.97 亿吨,同比增加4007万吨。澳大利亚和欧盟大麦饲用消费高于预期。预计玉米贸易量1.87 亿吨,同比增加1280万吨,比2月下调300万吨。欧盟玉米进口需求疲软。预计全球粗粮贸易量2.3 亿吨,同比增加1872万吨。预计全球玉米期末库存2.76亿吨,同比减少2600万吨,比2月上调260万吨。中国和美国玉米库存均同比下降。预计全球粗粮库存3.37 亿吨,同比减少2296万吨。
2021年第二季度南半球粗粮作物将开始收获。阿根廷和巴西玉米播种面积增加较多,预计产量将明显提高。非洲南部极端天气状况造成局部作物减产,但玉米生产前景仍总体向好。南非较高的玉米价格推动播种面积增加,叠加充分的降雨推高单产预期,预计2021年玉米产量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3.大米
预计2020/2021年度全球大米产量5.13 亿吨,同比增加1039万吨,比2月上调258万吨,创历史新高。印度二季作物收成明显超过预期,坦桑尼亚和伊朗产量有所上调。预计2020/2021年度全球大米消费量5.14 亿吨,同比增加1017万吨,比2月上调225万吨。食用消费刚性上升,饲用消费温和增加。预计全球大米贸易量4825万吨,同比增加318万吨。预计全球大米期末库存1.82 亿吨,同比增长0.1%。
(二)大豆
预计2020/2021年度全球大豆产量3.64 亿吨,同比增加2540万吨,增幅7.5%。预计全球大豆消费量3.75 亿吨,同比增加1490万吨,增幅4.1%。预计全球大豆贸易量1.7 亿吨,同比增加70万吨,增幅0.4%。预计全球大豆期末库存4260万吨,同比减少1220万吨,减幅21.3%。
二、国际粮油市场价格
(一)国际小麦价格月环比上涨2.4%
3月4 日,CBOT软红冬麦主力合约收盘价651 美分/蒲式耳,月环比上涨15.25 美分/蒲式耳,涨幅2.4%。2月中下旬,乌克兰、俄罗斯和美国小麦产区出现严寒天气,美国小麦优良率下降,对小麦价格形成支撑。2020/2021年度全球小麦产量增加,供应充足,且近期美国小麦出口偏差,小麦价格存在制约作用。
(二)国际玉米价格月环比下降3%
3月4 日,CBOT玉米主力合约收盘价532.5美分/蒲式耳,月环比下降16.75美分/蒲式耳,降幅3%。乌克兰玉米出口趋于加快,印度罕见地对中国出口玉米。一月份乌克兰出口玉米199万吨,预计二三月份出口量分别为280万吨和285万吨。市场担心美国玉米出口需求可能低于此前预期。
(三)国际大米价格下降
3月4 日,泰国破碎率5%大米FOB 报价544 美元/吨,月环比下降17 美元/吨;越南破碎率5%大米FOB 报价520 美元/吨,月环比下降5 美元/吨。泰国新稻即将于上市,大米出口商已履行了大部分合同,收购意愿降低。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冬春稻米收割进度约25%,大米供应逐渐提高,出口需求疲软。据越南政府部门初步统计,2021年1-2月越南大米出口63.8万吨,同比减少31.4%。
(四)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月环比上涨2.8%
3月4 日,CBOT大豆主力合约收盘价1410 美分/蒲式耳,月环比上涨38.25美分/蒲式耳,涨幅2.8%。巴西大豆收获及出口步伐缓慢,2月份巴西大豆出口290万吨,同比减少40%。市场预计,为保障大豆供应,我国油厂可能增加自太平洋西北口岸装运美国大豆数量。巴西大豆产量将创历史纪录,集中上市期日趋临近,3月初巴西港口等待装运大豆的货轮数量创下历史新高。
三、近期重点热点问题
(一)预计2021/2022年度美国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合计增长4.7%
美国农业部在年度农业展望论坛上预计,2021/2022年度美国农产品出口金额将达到创纪录的1570 亿美元,其中对华出口315亿美元。2021/2022年度美国玉米出口将继续增长,主要原因是中国养殖业需求强劲。预计2021/2022年度美国玉米年度均价为4.2 美元/蒲式耳(约合165.35美元/吨),同比下降2%。预计2021/2022年度美国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合计1.82 亿英亩(折合7365万公顷),其中玉米播种面积9200万英亩(折合3723万公顷),同比提高1.3%;大豆播种面积9000万英亩(3642万公顷),同比提高8.3%。2021年美国玉米产量151.5 亿蒲式耳(折合38481万吨),同比增长6.8%。预计2021/2022年度美国玉米期末库存15.52亿蒲式耳(折合3942万吨),同比增长3.3%。预计2021/2022年度美国大豆产量45.25 亿蒲式耳(折合12315万吨),同比增长9.4%;大豆期末库存1.45 亿蒲式耳(折合395万吨),同比增长20.8%,但仍明显低于1248万吨的过去5年同期均值。美国国家气象局气候预报中心(CPC)发布2021年3-5月份展望,预计春季美国中西部地区基本没有旱情。
(二)俄罗斯可能征收葵花油出口关税
俄罗斯油脂协会某执行董事称,俄罗斯有可能征收葵花油出口关税。俄罗斯油脂协会正在研究调节机制,以稳定国内葵花油零售价格,避免政府实施出口关税。他表示,葵花油出口关税将对油脂行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可能造成生产商出现较大损失。2020年12月15 日,俄罗斯葵花油生产商与有关政府部门签订了价格稳定协议,降低产品零售价格,协议于2021年3月底到期。根据价格稳定协议,如果这一措施未能平抑国内价格,俄罗斯政府将对葵花油征收出口税。在价格稳定协议到期后,协会将尽一切努力控制国内葵花油价格波动。出口商预计,4月1 日协议到期后政府可能开始实施出口关税,并持续到9月1 日。有分析称,俄罗斯政府正在考虑针对葵花油出口的其他限制措施,可能要求名单上的出口商必须向国内市场供应一定数量的货源。
(三)乌克兰将进口5万吨巴西大豆
乌克兰贸易商称,巴西将向乌克兰出口5.2万吨大豆。乌克兰是传统的大豆出口国,2020年大豆产量下降,出口商为履行出口合约,积极采购大豆,导致国内油厂收购的大豆数量大幅下降。2020年乌克兰进口了2万吨巴西大豆,是多年来首次进口大豆。某咨询公司称,2020年乌克兰大豆产量为340万吨,同比减少约25%。预计2020/2021年度乌克兰大豆出口200万吨,低于2019/2020年度的263万吨。预计2020/2021年度乌克兰进口大豆5万吨,高于上年的2.3万吨。乌克兰植物油加工商协会称,乌克兰大豆库存能够满足加工企业需求,进口大豆只是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