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更新思考

2021-12-16陈光琼

四川建筑 2021年5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公共服务

【摘 要】城市更新与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相伴相随,现今,受资源环境约束、耕地保护政策、生态文明建设等因素影响,我国总体上迈入城市存量更新时代。城市更新成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重要议题。城市产业能级低端、业态活力不足,公共配套设施分布不均,服务能力不高,停车供需矛盾突出、慢行路权缺乏保障等问题亟待解决,障碍重重。如何解决城市问题,如何开展城市更新,促进城市高品质发展,成为我们现阶段关注的重点。文章以成都玉林片区城市更新为例,从现状问题研究着手,梳理城市问题矛盾根源,以探讨的思维提出城市更新的新方式。

【关键词】城市更新; 社区功能; 高端产业; 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 TU984.11+4【文献标志码】 A

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隨着时代发展,城市建设已从大手笔飞速发展建设,进入精细化更新建设阶段,城市中环境品质下降、业态活力不足、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足、空间秩序混乱、停车及慢行系统混乱等城市问题,可以通过城市更新得到逐步改善。通常城市更新会通过城市设计研究后,推进城市修补、改造等,有序实施城市更新。但城市设计研究、城市更新应该包含哪些方面、分别有什么措施,是值得探讨和创新的。

本文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座谈等多形式对成都市玉林片区的文化特色、城市功能、公共空间、交通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深入思考城市更新,对如何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空间、改善交通环境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1 玉林片区基本情况

1.1 范围及人口

成都市玉林片区城市更新项目范围北临一环路南三段,南至二环路南三段,东至人民南路四段,西至玉林北路、中路、南路,面积约1.2 km2,包含玉林东路、玉林北路、倪家桥、青春岛4个社区。片区常住人口约7.35万人,居民2.3万户。总人口与流动人口比例约4∶1,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20 %,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

1.2 玉林特色

最具“成都味儿”的街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玉林片区是老成都人生活方式的代表,承担了多元生活、商业、文化活动,市井味浓厚,文艺范十足。片区聚集了诸多十几年的老饭店和网红店,如玉林串串香、王妈手撕兔等,周边的各类小酒吧、咖啡馆、茶馆是大量的建筑师、音乐人的集聚地,全兴队训练基地也是承载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典型的特色开放街区。玉林片区是全国范围内为数不多、保留相对完整、规模较大,具有典型“小街区、密路网”空间特质的特色开放街区。“街”包括玉林北街、玉林西街、玉林横街等,承担区域内部各社区之间的主要交通,兼顾交通性和生活性功能,两侧以底商的形式形成连续的街道公共空间。“巷”包括玉林北巷、玉林一巷、玉林二巷等19条巷,以生活性功能为主。片区街巷肌理规整、空间尺度宜人。

2 城市更新理论基础及案例

2.1 城市更新理论基础

欧洲的城市更新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以外部力量为主的推倒重建,由于贫民窟、市中心老建筑等存在安全隐患,也被认为影响市容市貌,以主导力量为主推进拆除这些建筑,从而大规模的修建现代建筑。二是人性化、精细化的共同更新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和感受,以方便人们生活为主推进城市建设成为大家认可的城市更新方式,城市更新转变为更加人性化和精细化。

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更新理论和实践积累都比较有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历了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2010~2020年,我国城市建设逐步由大规模建设向城市更新转变。在这个时期,无论是政府、城市居民、还是专家学者对城市的建设都有更加深入的思考。政府在这个时期,推进了重大机构改革,无论是机构设置,还是制度设置都做了重大调整。城市居民在这个时期,更加注重城市生活品质,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愿望更加急迫。专家学者在这个时期,投身于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的思考。现阶段“有机更新”、社区“微更新”“金边银角”理论等理论和实践,更加注重城市更新的综合性与完整性。

2.2 案例学习

2.2.1 田子坊强化保留社区功能

田子坊位于上海卢湾区泰康路,特有石库门建筑群,呈现出典型里弄式传统街区格局。现代范指的田子坊包括工厂里弄区和住宅里弄区,这里没有大拆大建,只是随时代变迁,里弄由最初的工厂,加入居住,加入艺术,加入商业等功能,形成朴素的生活气息场所,格外具有吸引力。同时,居住环境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迫切需要居住设施改造升级。在政府和当地居民共同努力下,通过合作共赢,在区域内加入创造性的产业,保留原有社区功能,保留原有城市文化,通过原有历史建筑与新文化融合,营造出创造性的产业集聚场所。本地居民、艺术家、新旧文化、文化创意商业等共聚一堂,不仅提升片区吸引力,还激活了里弄肌理活力,成为上海的一张市井名片。

可学习的城市更新方式,原有居住、商业等生活气息浓厚的区域,可选择叠加新功能、改造设施设备等开展城市更新。

2.2.2 上生新所着力功能再塑造

上生新所位于上海长宁区延安西路,建设之初“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为上层社会的休闲娱乐场所,之后改为国家防疫机构及生物试验办公场地和单位大院。城市更新,一是大面积保留原空间,将孙科别墅、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海军俱乐部等建筑保留,赋予新的办公、商业、文体综合等功能,形成新的开放性街区。二是交通上优化,加强交通连通性,将改造区通道打开与周边住宅互通,周边居民可以通过通道进入到改造区域。三是增加集中的绿地与广场,满足人们对绿化与活动空间的需求。周边住宅区域的居民通过通道经常到上生新所散步、购物、聊天、遛娃,给上生新所带来生气和活力,上生新所给周边住宅区域的居民提供公共空间,给周边居民带来生活品质的改善。

可学习的城市更新方式,集中公共区域改造,可选择进行功能再赋值,与周边互动互补,共同形成新的城市活力片区。

3 玉林片区的问题

3.1 城市产业能级低端,业态活力不足

沿人民南路布局了四川省环科院等大量的科研机构,产出效率较低,且对西侧居住生活区域的辐射、反哺功能不足,整个片区未形成良好的互动;玉林西部以生活居住功能为主,街道两侧、社区内部主要为食品餐饮、零售商业、美容美发等基本生活性服务业,整体业态较低端,类型较单一,活力不足。

3.2 公共配套设施分布不均,服务能力不高

玉林片区内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相对较完善,包括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活动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农贸市场、中小学、幼儿园等,但缺乏文化活动中心、综合健身馆等文体类设施。部分设施布局不够合理,服务半径较大,服务水平不高。

3.3 公共空间资源不足,环境品质不佳

玉林片区公共空间主要为块状的公园、广场、院落空间和线形的道路、街巷空间。片区内缺乏大型公园,小型绿地、广场也仅有11处,且空间分布不均衡;院落空间面积较小,环境品质有待提升。人民南路沿线企业大院均设围墙,公共空间共享不足;片区内部街巷空间虽尺度宜人,但整体风貌不够协调,环境品质不佳。

3.4 停车供需矛盾突出,慢行路权缺乏保障

玉林片区内老旧小区、医院、中小学等停车配建执行标准普遍偏低,但是,近年来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早已远超预期,因此现状停车位总量缺口大,停车供需矛盾突出。片区内现状停车供给主要以路内停车为主,由于道路多为机非混行,占道停车导致非机动车道寬度不足、连续性较差,慢行路权缺乏保障,非机动车的通行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同时,由于街道建设条件受限、路边停车或无序商业外摆侵占慢行空间,使得部分道路人行空间不足2 m甚至缺失,步行便捷性和舒适性极差。

4 玉林片区城市更新的几点思考

4.1 功能升级,集聚高端产业及营建消费场景

疏解人南大道沿线科研机构,集聚核心功能,发展科技金融、大健康等高能级产业项目,打造武侯的“新中心”和成都的“国际客厅”。将能搬迁的单位整体搬迁,腾退土地资源。通过奖励容积率指标等政策支持,鼓励科研单位进行自主改造。利用政策,对世纪广场等低端产业项目原有建筑实施内部改造。同时,依托“三街九巷”空间格局,创造特色场所,植入与旅游契合的体验式业态,打造最具成都味儿的生活化场景文化品牌,营造新的文化消费场景。

4.2 多措并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

在玉林片区以拆旧建新的模式来完善公共配套难以实现,只有通过挖掘存量空间,探索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配给模式,渐进式优化、完善片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一方面在新增用地上集中叠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如玉林一巷的社区综合体,结合社区需要,叠建文化、体育、卫生等十多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集中为居民提供全方面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挖掘社区内部院落空间、收购临街底层住户等方式,设置微型足球场、茶室、花店、书吧等,形成特色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不同需求。

4.3 植绿优品,打造人性化公共空间

利用街巷转角空间、小区出入口空间、建筑退界等微小空间打造小游园、微绿地,增加片区绿视率;通过梳理绿化层次、精细打造景观设施,提升院落空间环境品质,并逐步打开院子围墙,共享院落空间,为居民提供更多嬉戏、交往的场所;在条件适宜的街道进行一体化设计,开放其退界空间,与人行道进行一体化打造,保持人行道路面与铺装水平连续,同时以打造安全、舒适且充满活力的街道空间为导向,统筹步行区、公建设施带与建筑前区空间等。

4.4 以人为本,完善停车及慢行交通设施

以“以人为本”为基本出发点,通过构建安全便捷友好的慢行环境、多方式提升停车位供给水平,提高片区交通设施服务水平。

4.4.1 依托轨道站点,打造良好的慢行体系

在地铁省体育馆、倪家桥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模式开发中,利用地下公共空间完善步行体系。借鉴上海地铁江湾-五角场三站两区间与周边地块地下空间结合的经验,以车站为节点、以线路为轴线,形成地下空间综合体,合理连接人南大道各建筑、交通设施地下空间,构建地下步行网络,提高步行交通安全性、可达性与周游性,引导居民低碳环保出行。

4.4.2 利用单向交通组织,挖掘道路资源

借鉴伦敦经验,对“街”一级饱和度较低的道路,如玉林北街、玉林东街、玉林横街等实行单向交通管制,压缩车道实现道路空间再分配。富余的道路空间也可以分两面考虑再利用,一方面可设置为路边停车位,用以缓解片区停车供需矛盾,有效改善区域的静态交通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开设自行车专用道,为慢行交通提供更加便捷的路径,保障慢行交通的路权。

4.4.3 多方式挖掘停车资源,完善公共停车场建设方式及鼓励政策

鼓励居住小区院落及个人利用自有建设用地增建“小而分散”的公共停车场或临时停车设施;鼓励利用片区街头公共绿地、休闲广场等地下空间,以及其它“金边银角”,多功能叠加,优化土地利用效率;用地紧缺且车位需求较大的可考虑引入建设立体(机械式)停车楼;在现有规定基础上适度给予支持,提高配建比例,适量增加新建项目停车位配比率。

5 结束语

玉林片区是成都中心城区典型“小街区、密路网”空间特质的特色开放街区,以存量用地为主,土地资源及其紧缺,其主要特征和突出问题也集中体现了城市更新的问题焦点,本文以玉林片区城市更新为原型,通过深度解读项目背景及区位,剖析项目的现状问题,以创新的思维,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探讨有效的城市更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黄征学,黄凌翔.我国城市更新的概况、问题及改进[J].团结,2019(5):18-21.

[2]林坚,叶子君.绿色城市更新: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J].城市规划,2019,43(11):9-12.

[3]唐燕.城市更新制度建设 ——顶层设计与基层创建[J].城市设计,2019(6):30-37.

[4]马程辰,杨雅洁.对城市更新规划精细化管控体系构建的思考——以深圳市福田区更新统筹规划为例[J].城市观察,2020,69(5):33-43.

[定稿日期]2021-04-27

[作者简介]陈光琼(1985~),女,本科,工程师,从事规划编制及管理。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公共服务
城市更新的“上海样本”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研究
城市更新与房地产发展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常谈常新的城市更新思路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
地方政府为什么要购买公共服务
市场主导、利益共享:城市更新的深圳实践
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