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虽热,什么才是真传统
2021-12-16蔡辉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46期
蔡辉
汉服发端于何时,尚存争议。在古代,汉服是一个模糊概念,不同时期、不同人,对它的理解各异。
“汉服粉”常称汉服有两大传统:其一是“上衣下裳”,其二是右衽(左前襟压在右襟上)。误以为是“独特的文化基因”,其实“上衣下裳”源于生活的实际需要,不是特殊設计。在出土的商代、周代雕像中,左衽、右衽、对襟均有。《礼记》中明确写道:“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可能是为了与祭祀区别,且比较方便,日常多右衽,游牧民族右衽则妨碍射箭,所以多左衽。
在历史上,中原服装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已很难清晰区分汉服与胡服的区别。也许是实在分不清哪些算胡服,哪些算汉服,如今“汉服粉”多尊奉宋代、明代的传统服装。宋明外患严重,中原观念相对强烈。明代初期,刻意遮蔽草原文化。可严令之下,明朝皇帝却不知大帽、钹笠帽、毡帽、瓜皮帽等都来自草原,皇帝自己戴,群臣也戴。明太祖朱元璋还给瓜皮帽起了个新名——“六合一统帽”。此外,元朝的质孙服(上衣和下裳结合为一体,锦衣卫后改成飞鱼服)、比甲(棉披肩)等,都被明朝继承。
(摘自《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