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球新场馆
2021-12-16
大埃及博物馆内部。
“第四座金字塔”
早在19世纪,埃及就因欧洲考古人员的挖掘,逐步构建丰富的文物收藏,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行目的地之一。最受瞩目的就是1920年出土即震惊世界的图坦卡门陪葬品,而这些文物将作为大埃及博物馆的开幕展藏,为这座全球最大考古博物馆开启奇迹阶梯。
从2002年开始,博物馆项目设计吸引了来自83个国家的近2000个参赛作品,20年过去,耗资高达10亿美元,开馆日期一再推迟,好在2021年年底完成全部建设。开馆后,不仅将展出之前从未展出过的2万多件展品,而且会用5万件展品(约是总数的一半)共同组成一幅更宏大的画卷,按时间顺序从史前排列到希腊罗马时期,让观众可以沉浸式参观。埃及旅游和文物部部长哈立德·阿纳尼(Khaled al-Anany)形容其为“第四座金字塔”。
在设计上,大埃及博物馆的立面大量使用了古埃及文化的元素符号,并采用本土材料,由当地匠人完成。其外立面包括7座金字塔,代表了埃及古文明的历史。博物馆的东立面高46米,长800多米,分为3个部分,在立面其中一座金字塔尖上,使用光束将地面与天空联系了起来。外立面则覆盖半透明的巨石板,兼具现代性和纪念性。
来自海边的艺术呐喊
历经10余年修建,地处挪威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终于正式开放。它容纳了爱德华· 蒙克(Edvard Munnch)这位挪威艺术大师近28000件作品,包括油画、素描、雕塑、印刷品和照片,还有他的文件和私人物品。这座13层楼的新建筑矗立在奥斯陆滨海区域,与蒙克的作品《呐喊》一样引人注目。其目标既是一个收藏欣赏艺术的大型博物馆,也是一个社交地标。
蒙克博物馆早前于1963年建成开放。蒙克是挪威最知名的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家,他的作品常常以生命、死亡、爱、恐怖与寂寞作为主要题材,由于贴近生活,极具感染力,除了成为 emoji的《呐喊》,其肖像及作品《太阳》还曾作为国家文化象征出现在挪威最大面额的纸币上。
根据蒙克本人的遗嘱,其个人的所有绘画作品都被无偿捐献给奥斯陆市政府,蒙克也因此成为目前世界上个人艺术家中捐赠自己作品最多的人,于是就有了早期的蒙克博物馆。2008年,奥斯陆政府决定将博物馆搬迁至比约维卡湾(Bay of Bjorvika),可以将这座城市的美景尽收眼底。新馆于2015年动工建设,2021年10月22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在谈及这一地标项目时,建筑设计师胡安· 艾雷罗斯(Juan Herreros)此前曾表示,设计理念为“‘峡湾城市的创造”(Creation of the“ Fjord City”),在这个巨大的核心工程中,蒙克博物馆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蒙克的理念是不接受那些定下的规则,与反对意见作斗争,永不放弃。
TAG·西海美术馆外观。
蒙克博物馆的内部展览空间。
以建筑作为容器,以艺术作为方法
立足青岛西海岸新区唐岛湾南岸,TAG ·西海美术馆临黄海而坐,位于西海艺术湾内,栖息的渔船、交错的光影,这栋由大量超白玻璃与阳极氧化铝板打造的现代建筑却消隐于自然场域中,它正是出自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全球最具创意的世界顶级建筑大师让·努维尔。早在2011年选址时,项目基地的海边有很多古老的渔船,附近居民还保留着出海打鱼的传统,让·努维尔将之称为“这片土地最大的诗意”。艺术湾在设计之初就最大限度地尊重原生基地的景观和生态,通过与政府的沟通、与渔民的协调,艺术湾自持的码头也供渔船停靠,这种“诗意”延续至今。让·努维尔大面积开窗引入城市自然景观,让人从中可看到外面的世界。它不是一座完全封闭的场馆,而是一处于自然和城市和谐相处的艺术场域。
TAG·西海美術馆作为西海艺术湾社区率先开放的板块,也是规划中的艺术社区核心。艺术酒店、青年旅舍和写生基地、艺术工作室、机构美术馆、艺术机构等板块互相连接,共同支持美术馆的发展。在未来,美术馆还会通过独有的驻留空间建立中外艺术家创作交流的学术平台,建立独具特色的收藏体系。机构美术馆将与大型公益美术馆互补,形成层次丰富的美术馆群落。
TAG·西海美术馆以“超越”作为开展的主题,邀请了亚历克斯·卡茨、安尼施·卡普尔、比尔·维奥拉、卡斯滕·霍勒、大卫·霍克尼、刘小东、吕克·图伊曼斯、理查德·迪肯、宋冬、隋建国、徐冰、尹秀珍、喻红、张晓刚14位艺术家参展,其中绝大多数艺术家的作品为国内首次展出,还包括艺术家为展览和空间量身定制的作品。除了展览、建筑等内容外,还有丰富的艺术家对谈、论坛、讲座等学术活动和针对小朋友、家庭、会员的美育课堂,以及面向中小学生、社区居民等定制的公益性专场活动,外加餐厅、酒吧和艺术商店等生活化的内容。这艘大船还能开向哪里?它令人充满期待。
博物馆背后99%的秘密
一往无前的荷兰鹿特丹从来不缺先锋建筑,从20世纪80年代的立体方块屋(The Sonneveld)到世界著名菜市场马蹄形市场(Markthal),鹿特丹总能带给人关于未来城市的无限遐想。这一次,为你点亮未来的是2021年11月揭幕的博伊曼斯· 范· 伯宁恩博物馆公共艺术仓库 ( 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以下简称 Depot公共艺术仓库),它的出现颠覆了你对博物馆的认知。
事实上,它的确不只是一座常规博物馆,而是博物馆的全部,包括仓库——通常,世界各地博物馆90%的藏品都深藏于存储室中。作为博伊曼斯· 范· 伯宁恩博物馆的全新存储室,Depot公共艺术仓库不仅妥善安置了超过15万件艺术藏品,更将所有藏品以及它们被存储、维护和修复的全过程呈现在公众面前,这在全球还是第一次。著名建筑事务所 MVRDV操刀设计了整栋建筑(马蹄形市场也是其代表作之一),为人们呈现了一个镜面的“大碗”。正如博伊曼斯· 范· 伯宁恩博物馆所希望的,这座建筑要在引人注目的同时,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镜面完美地反射了城市景观和变幻的天气。
在Depot公共艺术仓库,博物馆长久以来的神秘感和展陈逻辑线都不复存在。步入中庭,交错的5座玻璃楼梯和近似飘浮的13个透明展柜展现了一个奇妙世界,供你360°地欣赏一件收藏品——一幅世界名画的背面有什么?甚至走在一件雕塑的上方。你还将打破深入人心的观展逻辑,这里没有策展人,作品不会按照时代、流派、创作者等顺序展示,决定艺术品展示方式的是其尺寸和所需要的气候环境。这里共有14间不同的收藏室,分5种气候条件保存摄影作品、油画、版画、工艺品等不同类型的藏品。
在跟随导游小组进入收藏室之前,你需要穿上白色罩袍,以免污染仓库环境。收藏室内全然没有伴随着艺术品的肃穆氛围,更像是一个档案室,铁丝网上挂满了油画,参观者可以真正近距离欣赏勃鲁盖尔、鲁本斯、范戴克的作品。这里没有玻璃罩,地上也没有距离提示线,你的每一次呼吸好像都因为能吸入名画的因子而变得昂贵。现当代艺术和古典艺术比邻而居也会给你带来新的灵感。在其他空间,你还可以透过玻璃观看修复师现场工作,甚至艺术品被打包、运输的过程。在这里,艺术品没有秘密,一间博物馆99%的幕后工作都被呈现在公众面前。
在领略幕后的一切之后,来到35米高的屋顶森林重新看看鹿特丹这座城市。屋顶上种植了75棵桦树、20棵松树和草坪,既能发挥蓄水的作用,也缓解了城市的热应力。在这里,你离一座未来城市又近了一些。
你可以跟随导游进入收藏室,近距离欣赏藏品。
Depot公共艺术仓库的屋顶森林。
Depot公共艺术仓库的外观。
工业园的新式生活柔情
在曾是几代人共同回忆的首钢园区, 原本用以炼铁的三高炉如巨兽般令人惊叹,文创艺术与工业园区的结合、厚重的历史与前卫的设计碰撞,最酷的赛博朋克美学在这里自然生长。三高炉是冶炼体系中一条典型的生产线,是一座现代化大型高炉。现代的结构、平整的空间、大气的建筑和跳跃的灯光,如今的三高炉成为时尚秀场。人们可以在三高炉旁的香格里拉酒店香啤坊,欣赏群明湖景的同时小酌一杯;在由3号高炉改造而成的“全民艺术畅读书店”内阅读艺术书籍和参加线下活动;在于2021年12月底开业的香格里拉酒店,开启一场工业园内的新式 Staycation。
令首钢园区出圈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冬奥会。运储铁矿石的料场被改建和新建为2022年北京冬奥组委会的办公区,昔日的老厂房成了北京冬奥会的大本营。行走在首钢园区,你不时可见五环标志、运动雕塑等奥运元素。距离冬奥组委会不远处的国家冬训中心,原来是首钢自备电厂的精煤车间和车站用房,现在已变身为冰壶馆、花样滑冰馆、短道速滑馆和首钢冰球馆,全部投入使用。往南走,在另一片开阔水域群明湖畔,4座巍然矗立的冷却塔旁是造型奇特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本届冬奥会后,它将成为世界首例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场馆,成为专业体育比赛和训练场地,面向公众开放。
蘇州博物馆西馆入口处。
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比赛场馆。
苏州的十个艺术宝盒
前有建筑大师贝聿铭为故乡所创作的苏州博物馆,其本身就是苏式建筑风格与现代主义的绝佳典范,每日游人如织。但它位于黄金街区的有限空间,承载能力超负荷。苏州市政府决定在狮山文化广场再建一座美术馆,对两馆定位进行明确区分:一座传统,另一座当代;一座立足江南,另一座面向世界。
曾经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的德国GMP建筑事务所入选。苏州人亲昵地称其西馆作品为“十个盒子”—— 建筑主体由10个立方体组成,内部由玻璃幕墙连廊连通,边长都是25米,地上、地下共5层,均由天然石材贯穿内外立面。建筑面积约为两个苏州博物馆本馆大,从历史文物到当代艺术,每个盒子根据展览思路进行明确的动线设计。令人感到惊喜的是,西馆首创的国际合作馆首度便携手大英博物馆,计划在未来持续呈现“世界文明史”大展,第一期聚焦古罗马,同期策划秦汉文明大展与之对比,真正做到了在苏州看世界。
博物馆的另一种重要策展思路是对传统技艺的探讨,桃花坞木版年画、泥塑戏曲人物、苏式家具等较少展示的民俗之美都展现其中,当代艺术家从姑苏变迁史出发,用最前卫的录像艺术进行重构,同样令人惊喜。
皮諾私人美术馆的入口处。
洪堡论坛的大厅。
当巴黎人拥抱新艺术时
这座建筑的前身是巴黎证券交易所,如今是法国开云集团创办人弗朗索瓦· 皮诺特(Francois-Henri Pinault)名下的第3座私人博物馆——“巴黎证券交易所─皮诺私人美术馆”(Bourse deCommerce Pinault Collection)。主持这次修复与重建的是已经和皮诺愉快合作了两次的建筑巨匠安藤忠雄。他没有改变建筑的原有结构,将360 °环景壁画完整保留,同时在玻璃圆顶下的中央圆形大厅里筑起 9 米高的清水模墙壁,新生了一个“圆形空间内的圆形空间”。他们将一个混凝土结构如俄罗斯套娃般嵌入历史场所,仿佛编织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之网。
作为法国奢侈品商人兼艺术品藏家,皮诺现年84岁,品位开放而激进,他的收藏涵盖了从现代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极简主义到当代艺术,不仅有毕加索、乔治· 布拉克这样的重量级大师作品,也不乏埃利阿松、达明安· 赫斯特、村上隆这样的当代艺术宠儿。对于他来说,“热爱艺术的人也总是热爱分享他的热爱”。基于他的个人私藏,在策展思路上,团队也极其谨慎,这绝非炫耀式的展示,而会将主题放在世界以及这个时代的议题上。改造后的建筑由5层楼组成,包括3层展览空间、1座黑盒剧院和1间餐厅等,90%的展品将会在中庭和上层展览空间中展出,其中大部分是公众从未见过的艺术品。除了展览厅外,还设有300座的演讲厅。
从柏林看世界
施雷普从两侧流过,博物馆岛坐落在柏林历史中心。在这里,5座庙宇类建筑呈现出6000年人类历史的珍宝,从古埃及文明到古东方文明只有几步之遥。而2020年12月,昔日的德意志普鲁士帝国宫殿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以“洪堡论坛”的新身份加入博物馆岛这个理想王国。洪堡论坛的前身柏林城市宫见证了德国近400年来的历史,自2012年起,意大利建筑师弗兰克· 斯特拉对建筑进行改造,洪堡论坛的馆舍建筑融合了新与旧、过去与未来。
在柏林,“洪堡”这个名字代表着德国的骄傲。洪堡兄弟不仅著作等身,还为德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这座有着相同名字的博物馆承继野心,是德国迄今为止最昂贵的文化发展项目。之所以将它命名为“论坛”,而非“博物馆”,是因为馆方希望它成为一个人们可以聚集于此的开放实验室,重新呼唤人类之间的连接,对政治与社会议题进行讨论和回应。论坛首先开放的是王宫的两层展区,共有6场展览,包括两大特展“可怕的美 —— 大象、人类、象牙”、针对儿童和家庭的 “ 请坐!”,以及开幕展“自然之后”“全球化的柏林”“地方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