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下的明通“六艺”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2021-12-16刘毅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六艺课程体系读书

刘毅

明通“六艺”特色校本课程是近年来由昆明市盘龙区明通小学研发的原生态课程,该课程紧扣“五育”并举的教育发展理念,在古代传统的“六艺”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结合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理念深入挖掘其内涵,赋予了“六艺”新的文化注解。经过数年实践,明通“六艺”课程已初显成效,围绕“读书明礼,求知通达”的校训,学校设计了读书课程、明礼课程、求知课程和通达课程,这些课程共同构建起明通小学的生态文明特色课程体系,现已成为学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明通六艺”的缘起

《周礼》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后来孔子继承并发扬了“君子六艺”,将周朝官学中的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术这六项课程传向了民间,让广大的老百姓也能通过学习“六艺”而成为君子。所以也被称为“孔子六艺”。

对古代“六艺”与现代“五育”进行简单比较,我们不难发现:“礼”强调君子的德行修养,这与现代教育中的德育有异曲同工之妙;“乐”强调君子的音乐修养,与现代教育的美育有共通之处;“射”艺、“御”艺与现代教育中的体育、劳育有不少内在联系;而“书”“数”则可与现代教育中的智育完美对接。

事实上,无论是古代的“六艺”,还是现代的“五育”,各要素之间都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无法割裂开来单独解读,也不能简单地一一进行对应。明通小学之所以要将这两大体系融会贯通,是想将古代的君子塑造标准与当代育人理念进行整合创新,这与学校“读书明礼、求知通达”的校训高度吻合。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符合学生发展特点和学校办学特色的特色课程应运而生,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价值也得以凸显。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明通小学通过“六艺”特色课程逐步构建起具有明通特色的生态课程育人体系,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越来越浓厚。

二、“明通六艺”的课程体系构建

古代的“六艺”门类繁多、内涵丰富,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内容也在发生改变。明通小学围绕“六艺”的基本内容进行深入的内涵挖掘,在与现有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和实验。明通小学在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特色课程的大框架下,构建起读书、明礼、求知、通达四大课程体系,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融汇到大课程框架体系中。

1.“读书”课程

明通小学的“读书”课程与“六艺”中的“书”对应,但外延有所不同,如相对于传统的书艺,读书课程的外延更加广泛,既指代所有课程体系中的学科教学,也涵盖了学校为拓宽学生的学习半径而开发的一系列以“读书”为主题的课程。围绕“六艺”课程的学习内容,学校指导学生将读书范围拓展到各个领域,涵盖传统礼仪道德、音体美艺术熏陶、古典诗词、数理逻辑、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中外经典名著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每个班级都因地制宜地设计了读书角,每个学期教师都会给学生布置阅读书目,每个学年都会组织主题读书节活动。

如:学校每年都会围绕当年的社会热点话题开办读书节,为学生搭建为期一周的读书心得交流和展示平台。围绕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盘龙江水生态治理、新冠疫情的防控、云南生物多样性等主题进行设计,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每一场读书活动办下来,孩子们都可以从知识上、能力上、表达上、交流上获得提升,既增长了见识、拓展了视野,也促进了交流、提升了自信,很多孩子为了能在读书节上崭露头角,平时就会自觉养成认真阅读、积累知识的好习惯。类似的活动无形中激发了孩子们去探索和求知的渴望,也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升,一举多得。苏霍莫林斯基曾说:“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潜在意义上的差生。”我们相信,读书课程不仅可以提升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涵养性情,更重要的是可以打开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进入到一个气象万千的精彩世界,从此他们的内心将会变得更加充盈,未来的人生也将充满无限可能。

2.“明礼”课程

“礼”作为“六艺”之首,显示出古代中国人对道德礼仪的高度重视,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又云:“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荀子也说:“礼者,人道之极也。”又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由此可见,礼仪道德修养在历朝历代都位于君子之德的首位。德育为首,在今天也不例外。秉承着这一发展理念,明通小学拓展了一系列“明礼”课程,仅从课程名称的选择来看,之所以要选择“礼”字,便足以看出德行修养在明通的整个教育构架中被置于首要位置。

古语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者,天地秩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在古代先贤的这些理念的影响下,“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早已成为明通人努力践行的做人原则,为人者必先正其心、培其德,然后才有后续的各项发展,否则,不懂礼仪的道德败坏分子只会成为社会的负担。明通的学子从入校伊始便从明礼课程开始,从入学的“拜师礼”到毕业的“谢师礼”,六年间将会经历诸多知礼、学礼、明礼、行礼的机会,学校早已将礼仪德行教育的重要意义注入每位老师的心房,讓老师们自觉践行的同时也会将礼仪教化渗透到每一门学科、每一堂课上。此外,学校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成长的特点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将礼仪道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涵养自己的德行和修养,成为“既知书,又懂礼”时代好少年。如:每周一早晨的“升旗礼”、加入少先队的“入队礼”、中华传统节日的“节庆礼”、各种体育比赛前行的“对手礼”,感恩父母亲的“感恩礼”等,都是“明礼”课程理念得以落地的实施载体。

3.“求知”课程

“求知”课程包含了学生对已知和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六艺”中的每一个领域都息息相关。人类对知识的探索自诞生之日便开始萌发,从直立行走到钻木取火、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从走出洞穴到建造房屋、从四大发明到航海冒险,从“嫦娥”上天到“蛟龙”潜水……我们在求知和探索过程中每向前迈进一步,都记录着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光辉一页。从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是每一所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回望“钱学森之问”,这一横亘在每一个教育人心中的难题时刻在提醒着我们,中国教育要培养出一流的大师,必须从小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求知”的种子,用他的“探索”精神不停地去浇灌,才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开出智慧之花。

学校坚持将学生求知欲的培养放在首位,并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搭建了许多可以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的体验课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发展特长,并沿着这一轨迹深挖下去最终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之泉”。如:有围绕学校水生态课程开发的“小水滴奇幻之旅”课程,有围绕传统体育开发的“六艺”射箭课程,还有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的“二十四节气”课程;有结合云南本土特色文化开发的“民族节庆”课程,有围绕学生思维开发的“乐高机器人”课程,有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的“花艺、茶艺、棋艺、香道”等课程,还有以非遗文化进校园为主题开发的“滇式风筝、瓦猫、衍纸”等课程。每一门课程都是围绕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动能而设计的,我们相信在这些课程的加持下,明通的学子一定能在心中埋下求知的种子,将来在浩渺的世界里结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果实。

4.“通达”课程

“通达”课程与“六艺”中的“御”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御在古代是指驾驶马车、战车的技能。君子六艺中的“御”更加倾向于礼仪,如“御”有“鸣和鸾”“逐禽左”的说法,意思是君子在驾车时还要注意车轮发出的声响,行猎时追逐猎物要从左边射箭。

明通小学“通达”课程的内涵是期望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两项技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规则意识。在这个课程体系中,“御”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既包括遵守规则和严守秩序的层面,也泛指学生对自我的掌握和对未来的规划和驾驭能力。如在射艺课程中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布置射箭场地,训练前检查靶面,按训练要求贴好靶纸;射箭时对周边境况的观察;射箭完毕听取指令,统一射箭、统一取箭的过程。对射箭器材的修护和保养都是对孩子“御”的能力的培养,也是为孩子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驾驭人生打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规则意识,培养动手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明通小学开创了一系列与社会接轨的综合实践活动和研学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去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磨炼心智,健全人格。如,带学生参观自来水厂、参与盘龙江治理勇担“小河长”、参与学校“无废校园”的建设、到社区去开展志愿者服务、组织垃圾分类的科普宣讲等。“通达”课程旨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他们从小构建起丰富多元的生活体验,健全其心智、独立其的人格。懂得恪守规则的重要性,更具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技能,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更好地驾驭人生。

“明通六艺”课程是在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以学生的自然成长为前提,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聪明智慧、强健体魄、审美素养和生活技能,并无条件地为学生提供自由成长和个性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如小树苗般在属于自己的生态花园里自由生长。通过该课程的实施,让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索的乐趣,在丰富多彩的学习中感受到求知的快乐,在有趣的体育锻炼中体会到拼搏的力量,在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多彩。既要有勇敢面对困难、接受挑战的勇气,又要有笑着面对挫折,从头再来的底气,相信在明通“六艺”课程的影響下,孩子们在明通小学这个生态成长乐园里一定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猜你喜欢

六艺课程体系读书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西周时期数字五学六艺
御风六艺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六艺”之“五射”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