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良:36年,只为守护黄河安澜
2021-12-16段永利
段永利
黄河,母亲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孕育了华夏文明。黄河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淀,凝聚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人文精神,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和魂。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黄河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36年,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仅算作浪花一朵,可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着三分之一的分量。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金良,36年都在专注做一件事情:治黄。
“幸福河”的深刻内涵
历史上,黄河洪涝灾害频发。从先秦到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将会为黄河的岁岁安澜奠定坚实基础。
1985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张金良,成为一名治黄科技工作者,如何实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一直是他的梦想。转眼间,他扎根黄河、坚守黄河治理一线已36年。期间,他担任过黄河调水调沙原型试验技术方案和调度负责人,将小浪底水库拦沙库容用于下游滩区防洪;他担任过黄河古贤、泾河东庄、南水北调西线、黄河下游生态治理等重大工程设计总工程师,促成了重大工程建设落地……
关于“幸福河”,张金良有着自己的理解:“幸福河”的内涵包括河流健康和人民幸福两个层面。在维持黄河河流自身健康的基础上,能为沿河流域的人民持续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服务,能支撑整个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黄河而言,大堤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就是成为“幸福河”的基本前提。
2019年9月,是黄河治理史上一個值得被记住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求“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自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同年,张金良担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安全保障规划编制组组长,带领团队仅用一年时间完成规划思路报告、水安全保障规划报告和9个专题报告,成果被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通过中央政治局审议并发布实施,为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由于黄河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不同气候带,自然条件复杂、河情特殊,治理与保护需要统筹考虑、整体布局、综合施策。同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黄河干流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和分段通航”。今年10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到山东省东营市考察黄河入海口,并在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这让两鬓斑白却一直心怀黄河的张金良深切感受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按下了快进键。张金良表示,上个世纪70年代,黄河中下游其实是通航的,后来因为黄河断流,航运也就中断了。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从郑州到渤海的黄河生态航道正在规划建设中,黄河中下游河段实现复航也将指日可待。
的确,近两年来,黄河流域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如今黄河流域的治理思路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已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为主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为主。水资源管理的思路更加强调节水控水,沿黄河各省区的思想认识和发展观念已经统一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路子上来。全社会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治理黄河“一盘棋”思想得到显著提高。
抓住治黄的“牛鼻子”
俗话说,“一碗黄河水,半碗黄泥沙”。因为挟带了大量泥沙,黄河素来“多淤、多决、多徙”,水沙关系不协调一直是黄河复杂难治的根本症结所在。这一自然属性导致了黄河下游800多公里的河道泥沙淤积严重,形成河床高于两岸地面的“地上悬河”。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
作为黄河水利枢纽建设专家,张金良深切体会到创新技术、科技支撑在治理黄河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近年来,张金良结合多年治黄经验,提出了“水沙关系协调度”、“水沙调控度”等概念。
张金良认为,“黄河泥沙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要想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作为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心脏”,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确定的黄河干流七大骨干工程之一,在黄河水沙调控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战略地位。为解决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后续动力不足问题,必须尽快建设古贤水利枢纽,推进黑山峡、碛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构建完善的水沙调控体系,充分发挥水沙调控整体合力,提高黄河水沙的调控能力。
为此,张金良带领团队发挥工程实践经验,完善了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运行机制,发展了多沙河流水库减淤兴利运用关键技术,针对超高含沙量河流开发保护难题,提出“双泥沙侵蚀基准面”设计理念,发明了极具特色的枢纽建筑物新布置方案,针对特高含沙量河流,提出“水沙分置开发”设计理念,成功解决了特高含沙量河流水资源利用世界性难题。同时,创立了库区滩槽同步塑造、水沙库容互换等技术,进一步深化了对黄河水沙关系和水沙调控规律的认识,避免了小浪底库区支流拦门沙的形成,使支流40多亿立方米库容得以充分利用,延长了水库拦沙年限,充分发挥了大型水利枢纽的作用。以上述技术为支撑形成了多沙河流水库“蓄清调浑”设计运用方式,把我国多沙河流水库设计运用技术由“蓄清排浑”提升到“蓄清调浑”新阶段。
最值得一提的是,张金良和团队针对TBM掘进装备存在“超硬岩掘不动、刀具磨损高、设备寿命短”等难题,创新破岩机理,自主研发的、国际上首台超高压水力耦合破岩的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TBM成套装备,解决了深埋长隧洞施工TBM遇超硬岩“破岩难、掘进慢、磨损高、寿命短”等重大技术难题,为南水北调西线等国家战略工程实施提供了技术储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黄河泥沙的根源,目前仍有约2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系统有效治理。针对黄土高原存在的溃决风险高、管护压力大、拦沙不充分三大问题,张金良团队专门自主研发了高标准免管护淤地坝技术,助力黄土高原高标准、新工艺新型淤地坝建设。
早在《关于构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战略根基的思考》报告中,张金良曾警示,洪水风险依然是黄河流域的最大威胁。因为当前小浪底至花园口尚有1.8万平方千米无工程控制区,洪水预见期短,导致黄河下游“悬河”及“二级悬河”发育严重,299千米游荡性河段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比如今年7月份以来,受强降雨影响,黄河中下游防汛形势异常紧张。特别是九月下旬以来,黄河2021年第1号、第2号洪水退水过程尚未结束,3号洪水已经形成,小浪底、陆浑、故县、河口村等中下游干支流水库高水位运行,黄河下游河段面临长时间、高水位、大流量洪水的考验。
据张金良介绍,黄河下游河道是黄淮海平原生态安全屏障,滩区总面积3154平方公里,人口190万。下游滩区既是黄河滞洪沉沙的场所,也是滩区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下游防洪安全和经济发展矛盾长期存在,仍有近百万人生活在洪水威胁之下。黄河设计院研发了库容多元化利用技术,利用小浪底拦沙库容,解决了下游滩区中小洪水的防洪问题,提出了黄河下游生态治理新方略。
在张金良的推动下,“洪水分级设防、泥沙分区落淤、三滩分区治理”的黄河下游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工作全面启动,为滩区190万群众解决后顾之忧,为中原城市群发展提供生态空间,如今已在原阳滩和长垣滩先行启动试点,滩区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成为现实。
讲好“黄河故事”造福人民群众
黄河生态治理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黄河治理工作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张金良背后千千万万个治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四代治黄工作者一直坚守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国家四横三纵水资源配置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足迹踏遍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我们的勘测设计人员为西线工程树立起了一道丰碑。黄河设计院也被评为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英雄团队。”
谈到西线工程,张金良心情再也不能平静,声音近乎哽咽着回忆过往的故事:西线工程是个庞大的工程,从1952年首次查勘开始,黄河勘测设计队员跋山涉水开展西线工作超50年。仅西线工程的超前期研究,从1988年开始到1996年结束,前后历时8年才完成。面对着最恶劣的天气和生活条件,他们付出的不仅是汗水,甚至还有鲜血和生命。比如作为西线项目设计副总工程师的崔荃,已经先后18次登上了青藏高原,经历了数不清的危险。1989年查勘雅砻江自流线路出口,他从马上摔下来而背气失语;1997年查勘雅砻江仁章线,因下雨路滑,他左手腕被摔骨折……规划是勘测工作的先头兵,为了查勘调水区引水线路,再大的困难大家也没退缩过,项目组最终圆满完成了国家交付的任务,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施建立了牢固的基础。
接过接力棒的张金良,带着水沙治理的中国经验,率领团队积极走出去,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2016年11月,厄瓜多尔辛克雷水电站并网发电启动仪式上,厄瓜多尔副总统格莱斯对这一工程的设计竖起了自信、友谊、合作共赢的大拇指。
2017年9月,几内亚共和国总统阿尔法·孔戴对张金良团队在凯乐塔水电站、苏阿皮蒂水电站、福米水电站等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卓越表现表示感谢。其中,几内亚凯乐塔水利枢纽被称为西非“三峡工程”,建成了之后成功解决了首都的供电问题。凯乐塔水利枢纽设计图还被对方政府印到了钞票上,成为“一带一路”上的典范工程。
作为治黄的参与者、建设者、见证者,张金良,已经坚守黄河治理一线36年,现在依然在为水沙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寻找答案。他呼吁,在植被覆盖度较高、水土流失轻微的黄河源头、祁连山、甘南草原、六盘山、子午岭等区域,实施封育保护,减少和避免人为干扰破坏。同时因地制宜,全面开展旱作梯田改造和建设。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实施路径,全面加强算据、算法、算力建设,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利用技术手段推进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全覆盖、常态化动态监管,严控人为水土流失,力争到 2035 年黄土高原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全面有效治理,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
“黄河宁,天下平。这是水利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治黄人必须要有担当,牢记国家和人民的嘱托,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积极投身治黄主战场,查找治黄工程短板,加强治黄战略研究,破解治黄技术难题,努力谱写新时代治黄事业新篇章。用科技力量守护大美黄河,用行动书写新一代治黄人的黄河情和爱国心。”谈及未来,张金良还透露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未来的黄河将实现通江达海,为区域人民打通一条重要的黄金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