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主导: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之名山实践
2021-12-16王蔷桑晚晴郭晓鸣
王蔷 桑晚晴 郭晓鸣
探索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机制是我国新阶段“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面临的重要任务,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是乡村振兴拥有持续动力的枢纽和基石。
在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注重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效应,使乡村特色资源能够转变为资产、资本,充分释放经济潜力,开发并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产业、新业态,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在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新阶段,依托茶叶产业主导优势,科学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传递接力过程中探索形成了具有显著丘区特色的“名山实践”。
创新探索 茶产业有机衔接两大战略任务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不仅具有时间延续和空间重叠的重要特点,而且存在施策方式的重大差异。产业扶贫由于脱贫任务的时限性在发展实效上一般表现出应急式、短期化特点,惠及面往往限定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因而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针对性,发展方式方面通常以政府主导、采用项目形式投入到贫困地区。产业振兴的内涵要义则与之不同,发展实效要求构建长期性、平稳性的产业发展体系,覆盖范围也转向乡村内部所有的农户群体,产业发展要求遵循市场规律,实行优胜劣汰。由此表明,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效衔接需要从发展实效、培育主体、建设方式等方面提供有效做法和探索经验。
脱贫攻坚以来,名山区依托占全区耕地面积85%以上的35.2万亩茶叶主导产业,全力做大做强产业优势,把贫困户嵌入扶贫产业链条,确保贫困户共享产业发展收益,引导贫困户和小农户向多种合作模式转型。步入乡村振兴新阶段之后,名山区进一步加快茶叶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茶叶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利用互联网平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转变,同时加快推动传统种植、原料加工与采摘体验、旅游观光等新业态融合发展,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过渡发展取得重大成效。
——强化主体培育,提升产业发展参与实效。从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换过程中,名山区坚持发展茶业主导产业,注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性打造茶产业联合体,形成良好示范效应,带动农户强化种植技能、增强发展能力,进而实现农户产业参与度的有效提升。引导小农户分散经营向多种合作模式转型,形成全区农户应参尽参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90%以上农户种茶,75%的人口从事茶业相关生产经营活动,茶叶带动农民增收占比达到60%以上。名山区按照“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模式组建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茶产业联合体,带动专业合作社3个、家庭农场5家,建立绿色茶叶基地近4万亩,辐射带动周边及区外茶园5万余亩。2020年,名山区累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557个,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43个,专业合作社402个,家庭农场112个,实现了经营主体多元发展的良好格局。
——拓宽增收渠道,构建长效利益联结机制。名山区依托茶叶产业发展优势,探索股权量化增收新模式,将扶贫资金投向农民合作社,合作社将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规模,贫困户以股东身份参与生产活动,获取保底分红收入和二次分红。比如,名山区将100万元财政资金投入到名山区蒙峰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设立优先股,贫困户根据量化的股权份额享受每人每年5%的保底收益的权利和二次分红的权利,实现贫困户户均年增收500元以上。名山区还依托产业发展基金、产业扶持基金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全区34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突破性增长。同时,名山区创新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在茶叶生产环节,积极建立春茶采摘官方微信公众号,精准发布区域用工信息,在满足技能要求的前提下优先聘用贫困人员,促进贫困户就近就地实现就业。2020年,名山区春茶采摘带动500多名贫困户实现就业,帮助贫困户户均年增收500元以上。在茶叶加工环节,开展茶叶加工技能培训,组织贫困户到周边茶厂就业,累计带动400余户贫困户就近就业实现务工增收。
——完善要素投入,提升茶叶产业示范基地。名山区强化茶产业基地提升,成功创建四川省茶产业中唯一的五星级园区——雅安市名山区茶叶现代农业园区。一是大力推广宜机标准化茶园建设、菜单式茶园托管服务,推广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管、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鼓励企业建立核心基地,建立健全产品追溯体系。二是全面推进茶叶基地道路、沟渠、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10万亩全国绿色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成西南最大的茶树基因库,入选2020年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三是进一步强化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茶科所合作,建成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完善了QS和“三品一标”认证等供应链监管服务。建成蒙顶山茶叶现代农业园区智慧农业云平台,有效开展数字化、信息化场景应用,实现茶园生态环境监测、农事管理、智能灌溉、虫情测报、质量追溯、休闲旅游应用等智能化、科学化管理。 2020年底,名山区累计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5家企业60个产品,国家有机认证2000亩茶园,有效促进了名山全国优质绿色茶园示范区建设。
——推进全链建设,促进产业结构提质增效。名山通过茶产业全链建设,实现产业结构提质升级,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进一步发展。在生产环节,名山区大力实施安全生产工程,建立健全茶叶基地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农资供应和农技服务体系。在加工环节,名山区大力推进茶叶鲜叶清洁化生产,整顿规范茶叶加工企业,加快企业集群发展,形成区域性茶叶加工区,鼓励企业发展茶叶精深加工,深化茶叶衍生品开发。在销售环节,名山区深化“蒙顶山茶”区域品牌建设,实施“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同时鼓励茶业企业开设品牌专卖店、形象店、专柜等,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2020年,名山区使用“蒙顶山茶”公共品牌企业共51家,品牌销售额达5.5亿元。在供应环节,名山区完善茶叶鲜叶交易市场建设,加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加強全国茶叶商品价格与指数的唯一采集平台蒙顶山茶叶交易所建设。此外,名山区坚持把电商平台建设作为“互联网+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工程,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茶叶电子商务发展,加强与京东、天猫、茶语网及阿里巴巴等各大电商平台及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建立蒙顶山茶品牌网络形象旗舰店。2020年,名山区已建成世界茶都茶叶交易中心,自建电商平台实现互联网销售企业达3家,通过京东、天猫等第三方平台实现互联网销售企业达1000余家,茶叶在线销售额达9.5亿元,茶产业成为名山区脱贫奔康和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有效助推茶农增收致富。
——加速业态融合,聚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名山区坚持“以茶业为引擎、旅游和康养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定位,依托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大力促进茶旅融合发展。以“中国至美茶园绿道”为主线,建成一条69公里的生态茶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通过实施“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行动,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辐射带动沿线12个乡镇、近15万群众广泛参与,引导农户发展茶园旅游民宿、手工茶制作体验中心,农户家庭收入从单一的鲜叶收入转变为农旅复合的多元收入结构,促进蒙顶山茶品牌价值的提升和农民的可持续增收,形成集采摘体验、餐饮住宿和茶产品销售为一体的茶乡特色旅游。2020年,名山区的牛碾坪茶旅综合体、月亮湖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海棠村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殊荣,名山区成功入选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的茶产业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强劲助力。袁明 摄
雅安市名山区茶园一景。杨信 摄
重要突破 依托特色产业实现有机衔接的经验价值
名山区依托现有茶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禀赋,将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和原则深度融入产业扶贫实践中,科学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奠定产业振兴发展基础,不仅实现了资源要素高效利用、品牌影响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产业升级加快、茶农稳定增收,尤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五个方面的创新经验,为其他地区依托特色产业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启示。
——以小农户有效参与为指向构建利益联结长效机制。依托特色产业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需要激发广大小农户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和确保其分享更多产业发展红利,实现利益分配由“个体脱贫”转变为“共同富裕”。在脱贫攻坚阶段,扶贫产业项目实施中贫困农户往往实际参与度和利益分享度不高,仅能实现低水平脱贫,无法解决贫困人群的生活富裕问题。因而,在产业扶贫转向产业振兴过程中,必须通过机制设计和分配制度优化,将已脱贫群体和众多小农户多维度纳入产业发展体系,有效实现稳定增收致富目标。名山区正是通过多环节、多途径将小农户嵌入产业发展链条之中,通过种植环节帮扶小农户发展生产,构建产业保障机制,生产环节组织小农户就地就近务工,构建就业保障机制,合理设置股权结构,构建资产收益机制,确保小农户能够持续获得经营性收入、务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实现产业发展与小农户的多元利益联结,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以多元化帮扶模式为纽带助推经营主体共建共荣。依托特色产业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需要大幅提升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产业主体关系由“独立分散”转变为“合作共赢”。产业振兴需要突破小规模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局限,加强小农户相互之间的合作,促进小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多元经营主体之间构建多维度的合作关系,显著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从而与现代农业组织化的发展方向相契合。名山区在推进产业振兴中,高度重视培育与本地自然条件、发展阶段等相适宜的茶叶产业经营主体,开发多元合作模式,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生产发展,激活小农户自我发展动力,确保持续增收致富。一方面,通过“合作社+小农户”等组织模式,促进小农户直接链接专业合作社,将分散小农户组织起来进行产业化经营,促进小农户之间以合作互助方式实现内生性抱团发展,从而改变小农户的孤立式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搭建“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建立多样化利益联结机制,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实现资源整合与利用,为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发展动力,实现多元主体外生性合作的共建共荣。
——以市场化机制为主导避免产业发展过度依赖财政。依托特色产业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需要不断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产业发展方式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在脱贫攻坚阶段,基于限期脱贫的特殊要求,产业扶贫通常由政府主导并自上而下加以推动,不仅高度依赖财政投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机制形成排斥性影响,进而造成扶贫产业低水平同质化问题较为普遍,因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无法有效匹配而造成产品滞销,难以保障稳定持续增收,阻碍产业良好有序发展。名山区在进入产业振兴阶段之后,高度重视坚持市场化发展的基本理念,明确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主要职能,防止大包大揽和过度干预,在重点推进茶产业市场体系和运行制度建设基础上,把全力培育茶产业新型经营主体放在极其重要地位,改善生产基础设施、完善生产服务体系、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等多措并举,构建更加精准有效的支持政策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自主发展。总体上,名山区十分重视明晰茶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力求各司其职、功能互补,确保产业扶贫转向产业振兴过程中,不仅政府可以更有效率地发挥产业导向和基础性支持的重要作用,而且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能够拥有生产组织、投入要素、产销对接、风险防范等环节的自主发展能力,最终共同推动名山区茶产业实现“造血式”可持续发展。
——以全链式布局建设为核心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升级。依托特色产业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需要形成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实现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从已有实践看,产业扶贫项目实施重点往往集中在生产环节,加工、销售、流通等产业链其他环节的投入则明显不足,其带来的结果是产业扶贫中贫困户会种不会销,产销脱节导致收入不穩定,构成脱贫人口返贫的重要诱因。由于不能参与并分享产业后端的价值增值,致使贫困户因始终处于产业低端而收入渠道难以拓展,同样无法通过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增收。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名山区以推进茶产业全产业链布局为重点突破,将小农户在生产环节的劳动优势、成本优势和新型经营主体在良种育繁、加工、营销、品牌等环节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管理优势,以茶产业全产业链为载体进行有效整合,全面加快完善良种繁育、仓储物流、加工销售、电商平台、品牌建设等薄弱环节,通过全产业链建设成功实现小农户有效带动和茶产业升级发展的双重目标。
——以特色化产业融合为突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发展。依托特色产业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不仅需要推动生态资源的资产化转化,实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还需要推动优势特色的跨界融合发展,实现产业业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名山区积极倡导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持续巩固全国绿色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成果,加强土壤有机改良,推广绿色防控设施和生物农药,提高GAP、有机认证比例,着力打造安全优质的茶业生产示范基地。与此同时,依托浅丘地貌型茶园的独特景观优势,夯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基础,以茶园景观为引擎、旅游和康养双轮驱动,打造生态茶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通过突破传统产业边界,推进产业联动互融,着力促进茶产业一体化实现产业升级、产质提升和产效拓展,推动名山区茶产业逐步成长为百姓奔康致富的金山银山。
深化提升 壮大特色产业实现机制优化
名山区通过培育提升特色优势茶产业,不仅扶贫效益显著,而且促进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探索并积累了一系列可资借鉴和推广的重要经验。但从进一步发展的更高要求出發,名山区还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更加重视机制优化和政策创新,促进茶产业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突破,助推名山区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强化主体培育完善服务体系。在前期发展基础之上,名山区应进一步强化茶产业主体建设。一是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拓展社会化服务供给,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为小农户提供托管、代采、统防统治等生产性服务,探索组建劳务合作社,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承接农机使用、绿色防控等生产性服务。二是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发展,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和载体,制定专门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乡村能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联盟作用,注重产业链、价值链的拓展和整合,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引导与监管,建立多方共赢的价值分享机制。三是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优化产业扶持政策,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部社会力量与当地企业建立多元合作关系,通过技术、知识、人才、管理、市场等多方面的互动合作,推动茶产业不断升级,进而提升名山区茶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强化品质管理提升产业优势。名山区茶产业发展虽已取得重要成效,但仍需要进一步提质升级。一是积极建立国际认证的生产基地,促进茶产品进入全球贸易市场,推动茶产业跨越发展。应引导实施欧标认证、有机认证和雨林认证,倒逼名山茶产业发展进一步以质量提升为重点转型升级。二是以国际标准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改进硬件设施,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引导农户科学种植、规范经营。对开办实体店、产品自主创新、产品出口的企业和合作社实施更大力度的奖补政策,对茶产业高品质生产所需的流动资金提供贴息贷款,促进名山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吸引国际合作主体,借助跨国公司强大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市场优势以及更加成熟的商业运营体系,通过技术流动、知识扩散、人才交流、市场开拓等,为名山区茶产业发展带来更多机会和增添更大动力,全面补齐茶产业发展的质量短板。
——强化融合发展实现业态升级。在深度挖掘名山区茶文化内涵基础上,结合名山区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业态。一是依托茶园大地景观,打造立体式观光体验体系,优化茶园观光产品,如开发热气球、滑翔机观光等。二是依托茶园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民俗风情,高品质开发主题民宿、乡村酒店等康养度假产品。三是挖掘茶叶教育科普价值,建设研学旅行产品,将名山区建设成为“中国茶文化研学旅行基地”。四是活化名山区茶文化内涵,打造茶文化体验和文化创意产品。此外,应高度重视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为名山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强化经验交流促进实践创新。名山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实践创新已经显现出重要的制度价值和发展成效,应适时扩大“名山实践”的输出范围发挥外部效应,并在加强同其他地区的经验交流中促进“名山实践”进一步创新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名山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实践探索的系统总结,特别是应聚焦名山区茶产业的升级发展过程,重点从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农产品品牌运营、新型经营主体整体赋能等方面进行体系化总结和整体归纳。二是加强“名山实践”的交流创新。依托雅安蒙顶山合作社培训学院,进行“名山实践”模式的推广、孵化、交流,通过与其他地区的经验交流进一步促进“名山实践”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