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 融合创新的机制与模式探索

2021-12-16顾瑞华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

顾瑞华

【摘 要】苏州成功入围2020年度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这与多年来苏州在区域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是分不开的。本文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线上教育中心和未来教室建设为例,就区域推进、融合创新、机制与模式等方面介绍我们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区域整体推进;融合创新;机制与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12-028-03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是苏州一直以来解决教育难点、热点问题的重要法宝之一。多年来,苏州在以区域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方面形成了创新的机制与模式。

一把手工程+N个部门+全体

一把手工程: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涉及政策文件、制度机制、理念手段、实施落地、开花结果,必须落实一把手工程。如2015年至今的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苏州没有把其作为一项任务,而是作为撬动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契机,因此一把手领导亲自抓。从局领导、各处室和事业单位负责人、教研员的观念改变上入手,通过局长会议、处长会议、教研员培训等形式转变观念。在“区域推进、应用创新”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题座谈上,局长亲自抛出苏州教育系列问题,请与会人员结合各自分管工作谈如何以信息化应用创新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空谈体会。行政层面必须提供鲜活灵动的政策支撑,教育信息化应该成为教师职业生涯的生存驱动。

N个重点部门协同落实。文件是风向标,就“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文件而言,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信息处、人事与师资处、发展规划与财务处、教科院、电教馆多次联合会议,反复商议文件内容,确定文件规范,包括活动目标、活动组织、活动范围、活动内容、激励机制、应用推广、时间安排等七个方面的要求。明确了各个部门的分工合作要求,基础教育处负责活动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信息处、人事与师资处、发展规划与财务处负责研究出台教师参与活动考核结果运用、经费支持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具體实施;市电化教育馆提供技术支撑。流程是落实的关键,各重点部门协同推进、环环相扣,强化流程管理,突出过程服务。(1)明确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教科院(各县市区教研室)、电教馆(各县市区教技中心)、平台运维公司分阶段进行每周例会,汇报“晒课”活动推进情况,处理突发事件,制定下周推进计划。(2)积极开展网络式分层式专题培训与指导。电教系统三级(市、区、校)动员培训,宣传活动的目的意义以及活动要求,重点针对网上注册、报名、晒课等几个环节具体的流程进行培训。教研系统三级(市、区、校)教研指导,一是对教师注册及活动报名环节进行督促,针对选课及教材钻研、教案设计、课件制作进行指导;二是对参与录课的课例进行试教、磨课。(3)选点教研,细心录制。市电化教育馆成立了专业录制团队,为市、区、校电教人员和部分学校教师进行了课堂实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并根据市教科院的教研任务单,为市区相关学校教师精心录制,作为样板予以推广学习。(4)组建专业团队在线答疑,由市电化教育馆创建技术服务“苏州晒课管理群”,并指定专业技术人员专人负责,为全市晒课教师答疑,强调过程服务无处不在,让一线教师能顺利晒课。同时广开言路,根据教师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软硬件的配置和在线服务功能,确保更多的教师参与晒课活动,从而解决一线教师晒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全体学校师生共同参与。就“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市教育局要求全市100%的学校发动参与,每年不低于30%的教师参与晒课,三年不低于90%的教师参与活动。每周我们通过平台晒课数据推送,提升区域与学校的参与度。2015年至2018年,苏州在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共获得部优课1235节,占全部优课总数的2.47%,是全国地级市平均部优获奖数的10倍左右。苏州线上教育中心2018年正式上线至今,注册师生用户139.8万人,直播课程涵盖34门学科,开展市级直播8467节,直播课观看达25,410,306次,点播课观看达152,461,833次。活跃学生132.8万人,总登录次数超过13,641万,目前共拥有系统化优质资源110,863件,存储总量达35.4T。这是苏州全体学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结果。

政府+高校+企业+学校模式

政府(Government)支持。首先,将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项目列入市政府智慧城市、城市大脑、数字化转型等重大项目之中,得到市政府、市大数据局、市财政局等局委办的大力支持。其次,通过项目申报列为政府实事工程、民心工程等,由市政府牵头、区域推动,由市人大、市政协过程性督办。再次,将信息化项目列为政府常规性责任考核。例如,苏州市政府每年年初都要举行全市教育责任状签订仪式,10个区域的领导向一把手市长递交年度教育责任状,其中教育责任考核的100个数据检测中就有6个动态的信息化融合创新项目数据,以此有效推进苏州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创新。

高校(University)引领。依托高校教育信息化科研机构,规划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顶层设计,同时将高校教育信息化前沿科研理论成果转化为地方实践成果。苏州教育信息化积极探索崭新的校地合作、共同发展新模式,如与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战略合作,由苏州市教育信息中心、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发起成立了苏州华中师大教育研究院,建立以发展教育信息化为主要任务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研究机构,为苏州教育信息化提供理论支撑、技术支持与实践指导。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引领下,对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进行教育场景落地研究,在部分学校开展试点、成熟后再在区域层面进行推广和在全市进行普及,保障苏州教育信息化发展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

企业( Business)支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企业的支撑。携手互联网企业,才能够不断缩小教育与其他行业的数字鸿沟,才能让教育信息化发展得更快更好。苏州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众多互联网企业的有力支撑。如华为的规划架构、H3C的安全服务、国科的云资源、腾讯的智慧校园、科大讯飞的大数据、海康威视的视频技术、运行商网络技术和保障服务、中国移动5G教育联合创新实验室、江苏有线的频道资源等。

学校(School)规模化应用与创新。苏州教育的每一项重大信息化项目都是从实验室研究到学校试点,从学校试点到区域推广、从区域推广到全市普及。苏州教育信息化的每一次飞速发展都是在学校规模化应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师生评价模式、学校管理方式。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市、太仓市先后被列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应用试点示范区;苏州工业园区、姑苏区成为国家教育大数据实验室签约实验区,苏州先后成为中央电教馆国家教育云规模化应用示范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不断加速助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规模化应用与创新。

创新制度+创新评价+创新激励机制

教育信息化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三驾马车”:制度、评价、机制。

制度创新。未来教室的区域推动和学科融合创新项目于2012年开始研究,2013-2014年在直属学校开展试点,2015年成为市政府实事项目,并在全市推广,形成了一系列的建设规范、目标制度、考核验收制度。苏州华中师大教育研究院立足苏州教育教学实践,以推动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与教学方法的融合为主要任务,将技术研发、跟岗指导、资源共享、培养培训等工作以实体和制度形式在苏落户,使华师研究院与苏州一线教育教学紧密协同,大力推动苏州教育信息化从起步应用向融合创新转型发展。

评价创新。一是“大众”点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优课评选突破了传统专家评价方式,实行同学科实名制“大众”点评,评价教师必须在看完20分钟视频后,写评语和点赞,才可以获得0.5个继续教育学时。在“众评”的基础上按比例筛选出“后备优课”,邀请专家在网上结合课堂实录、备课、课件、资源、作业等进行推优。教育信息化应用评价从最早的个人信息化竞赛获奖来评价一所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到一个教研组团队信息化竞赛获奖来评价一所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到今天以参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晒课率以及获得区优、市优、省优、部优的比例来衡量一所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二是“数据说话”。用平台所记录的过程性数据来说话,对区域、对学校乃至于个体都产生实质性的评价。把组织开展活动情况作为市(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校长办学考核、参评名校长、晋升校长职级的重要依据,把教师参与活动和不同获奖数据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依据,将教师参与众评的数据作为继续教育的依据,把市(区)组织工作成效、教师参与规模和资源推荐质量等数据作为经费补助的依据。

激励机制创新。苏州“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平台即时“晒课”数据,对各县市区、学校两级单位“晒课”情况的公开透明,形成无时不在的竞争态势,从而促进区域、学校的整体推进。人事部门、财务部门联合通过“晒课”活动、“数据”分析应用,将其纳入教师专业发展档案,作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把获得苏市级及以上“优课”作为教师参评国家和省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市名教师、苏市学科带头人等的基本条件。在区域整体推进苏州线上教育中心建设、应用推广过程中,同样将教师参与线上教育中心直播、答疑学生评价数据作为教师晋升职称和学科带头人的重要依据。市精神文明办公室将学生凭借教育E卡通免费参与社会实践的数据,作为200多个社会实践基地经费补助的重要依据,为积极主动的社会实践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圍。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电化教育馆

猜你喜欢

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
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学校发展提速平台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东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