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81年,中国在联合国16次否决瓦尔德海姆

2021-12-16宁道一宋礼盈傅铮铮

领导文萃 2021年22期
关键词:萨利姆反对票安理会

宁道一 宋礼盈 傅铮铮

1980年至1985年,凌青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期间曾任联合国安理会主席。在联合国5年,凌青记忆最深的是1981年秋天選举联合国秘书长。

1981年瓦尔德海姆任期届满,他当时已经做了两任。但是9月10日他正式宣布竞选第二次连任。如竞选成功了就是三任了。以当时形势,联合国内外对瓦尔德海姆再度连任也一致看好,因为他得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坚决支持。

1981年选举秘书长,除瓦尔德海姆参加竞选外,还有好几个人来竞选,其中有一位是坦桑尼亚的常驻联合国代表萨利姆。他在联合国当了将近10年的常驻代表,后来回到国内当了非洲统一组织秘书长,还当过坦桑尼亚的总理、外交部部长。萨利姆对中国非常友好,1971年恢复联合国中国合法席位的时候,他在联合国会议大厅里兴高采烈,手舞足蹈。所以美国政府非常讨厌他。

按程序,选举联合国秘书长先由安理会提名,再交大会通过。还有,联合国宪章规定,秘书长必须经安理会推荐,再由联合国大会任命。按安理会议事规定,凡属程序性问题,只需9票多数即可通过。安理会成员国包括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但推荐秘书长这样的实质性问题,就没有这样简单了。当选多数票至少为9票,而且反对票中不得有常任理事国,否则就无法通过。中国当时面临一个形势:是否跟以前一样,只支持萨利姆两轮?因为西方国家不同意萨利姆,首先是美国不同意。然后我们再转过来,支持瓦尔德海姆。中国碰到这么一个问题:是支持到底呢,还是支持一半就转向了?这件事经过很多周折,最后经过多方面的考虑,认为这次可以支持到底,否决瓦尔德海姆当秘书长。

当时中国考虑了几条理由:第一,中国要支持发展中国家,这是中国在联合国的一贯立场,而萨利姆是中国很好的朋友,不能支持他两轮之后就转向了,不能随便应付一下,要诚恳,支持到底。第二,瓦尔德海姆竞选第二次连任也不合理。因为联合国成立以来,一直到1981年,秘书长的人选都是来自西方小国家。现在瓦尔德海姆又要当第三任,发展中国家不能当联合国秘书长,这不合理。第三,很重要的方面,考虑的就是中美关系。因为1981年里根上台,一直表示支持台湾,说不能把台湾扔到大海里去。在中美售台武器问题上陷入僵局的时候,中国要反对瓦尔德海姆到底,支持萨利姆到底,实际上就是等于跟美国干到底。

在当时的背景下,跟美国强硬地斗一下,有一定的好处。因为中美双方正在就第三个联合公报,就是1982年的《八一七公报》进行谈判。谈判很有可能陷入僵局。必要时大使馆有可能要降格,又变成联络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跟美国强硬强硬,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而且还有很多好处。因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中国的政治形象,支持公平合理的,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还树立一个先例,在中国的支持下,联合国秘书长不再为发达国家垄断。

最后,中国代表团党委给中央写了个报告,建议坚持到底。在中国代表团报告以前,邓小平已经讲了,要否决到底,“一否到底”。这样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与中央不谋而合。所以报告到了以后,受到了中央的嘉奖,外交部还发通报。还有一个通报就是对联合国形势的分析,是胡耀邦批示的。

10月27日上午,在安理会的一个小会议厅,关于秘书长提名的第一轮投票开始举行。凌青和梁于藩副代表准时入场。在安理会当月主席、西班牙代表德皮涅斯大使稍作说明后,投票便正式开始。拿到选票后,凌青和身旁的梁于藩略作商议后即按预定方案投票:赞成对萨利姆的提名而反对瓦尔德海姆。第一轮投票的结果是:萨利姆得11票,但有一常任理事国投了反对票;瓦尔德海姆得10票。与萨利姆一样,瓦尔德海姆也有一常任理事国投了反对票。不言而喻,美国对萨利姆投了反对票。中国对瓦尔德海姆投了反对票。在以后的3轮投票中,瓦尔德海姆大多与前次持平,而萨利姆得票渐渐趋少。

第5、6轮投票在第2天举行,萨利姆和瓦尔德海姆两次得票均为8票和11票。由于中国再度否决,瓦尔德海姆未能“过关”。一个星期后,举行了第7、8轮投票,萨利姆分别获9票和8票,由于中、美两国态度依旧,两人提名都未获通过。

11月17日,安理会连续举行了8次投票。萨利姆除第9、10轮分别获10、9票外,各轮均保持8票纪录。瓦尔德海姆除第5、6轮分别获11、10票外,其余皆获9票,但萨、瓦都吃了“红牌”,美国和中国分别投了反对票。

中国人下了决心,提名进入了僵局。在经过16轮投票之后,人们终于明白,不仅美国人反对萨利姆是铁了心,不遗余力,中国这一回否决瓦尔德海姆也是动了真格,坚定不移!从一开始,中国的立场就得到了发展中国家代表和新闻媒体的高度赞扬。他们纷纷对凌青表示:中国“伸张了正义,维护了发展中国家事业,是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真正朋友”。中国的坚定立场也让西方传媒受到深刻教育:中国的“惊人之举”“开始了一个对外政策活跃的新阶段”。这样,安理会大多数成员国再也不是死心眼地待在会场里,而是离开表决机器,到会外进行更多的活动,寻求打破僵局。

妥协的方案出来了:一是让瓦尔德海姆继续任职到1至3年后再行选举;二是5年的任期干脆让瓦尔德海姆、萨利姆“平分秋色”,一人一半;三是另觅候选人,其前提是原候选人至少有一人退出竞选。延长任期和“分享”任期的两种方案不久被否定。这样,另推候选人势所必然。

12月3日,瓦尔德海姆首先宣布退出竞选。5天后,萨利姆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这样就为新的候选人“出炉”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几天之内,秘书长候选人如雨后春笋,纷纷登台亮相,最热闹的时候竟达到9人之多,而且,包括秘鲁著名职业外交家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在内的亚非拉国家9名候选人的“籍贯”清一色属于“发展中国家”!

12月11日,在乌干达常驻联合国代表奥通努大使主持下,安理会举行秘密会议,就候选人举行第17轮投票。凌青和梁于藩以及安理会成员国代表一起参加了这次具有不寻常意义的投票。结果,德奎利亚尔获得了中国在内的10票赞成票,因无否决票而荣幸当选!

将近50天的选举终于结束了。好多年以后,凌青还能想起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原则性、丰富性,使他打赢了这一仗。

(摘自《福建党史月刊》)

猜你喜欢

萨利姆反对票安理会
本期导读
论《护送》中小人物的身份焦虑
俄乌在安理会相互指责
有一块敲门砖叫“态度”
有一种敲门砖叫“态度”
独董反对票:要得,要不得?
有一块敲门砖叫“态度”
安理会强烈谴责朝鲜发射潜射导弹
独董别轻易投反对票?
释放反对票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