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 年的浙江省鸟类新记录补充
2021-12-16钱程王思宇范忠勇
钱程,王思宇,4,范忠勇,4
(1.浙江自然博物院,浙江 杭州 310014;2.浙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4;3.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野鸟分会,浙江 杭州 310014;4.杭州市鸟类与生态研究会,浙江 杭州 310014)
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众多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鸟种组成兼具古北界和东洋界特征,物种多样性较高。近20 年间(2002 年1 月1 日至2021 年5 月31 日),随着鸟类科研工作的持续推进和观鸟活动的蓬勃发展,陆续有鸟类分布新记录被发现,浙江省记录的鸟类物种数一直处于增长之中[1],其中有部分鸟类新记录已正式发表于学术期刊[2-21],或被收录到2017 年出版的《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22]中,但仍有一些(尤其是由观鸟爱好者发现的)尚未正式报道,这些鸟种在浙江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状况等信息还不为广大鸟类学者所知悉。本文展示的研究成果是对浙江鸟类分布的文献数据的补充。
1 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通过对公开发表的文献、著作与浙江省鸟类分布相关信息的收集、汇总,掌握浙江省内已明确分布的鸟类种类。通过搜集近20 年来(2002 年1 月1 日至2021 年5 月31 日)观鸟者提交的浙江省观鸟记录、鸟讯报告等(信息主要来源:中国观鸟记录中心、eBird 记录中心、观鸟论坛和个人交流等),整理出有可靠的野外观察记录(照片、视频、录音等),但尚未被正式发表过的鸟类种类;向这些新记录鸟类的发现者询问发现过程及细节,对结果进行逐一分析、讨论,并剔除我们认为证据不足的鸟类记录。
本研究主要参照《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22]的鸟类分类系统;近年发表的浙江省鸟类新记录文献[2-21]及观鸟记录等,对部分种类,也参考了《IOC World Bird List v11.2》[23]《The eBird/Clements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v2019》[24]等鸟类名录分类,以体现最新研究成果。
2 结果与分析
浙江野生鸟类,1990 年出版的《浙江动物志•鸟类》记载有414 种[25];2012 年,The update of Zhejiang bird checklist 记载有483 种[26],至2018 年底,已增加至519 种[1]。以上述研究为基础,结合文献查阅等,我们确认了近20 年间(2002 年1 月1 日至2021 年5 月31 日)在浙江省发现的、有可确认的影像记录,但未正式发表的野生鸟类共有32 种,均为浙江省鸟类分布新记录(表1)。另有短尾贼鸥Stercorarius parasiticus、短嘴金丝燕Aerodramus brevirostris、斑姬鹟Ficedula hypoleuca已详细记录(发现时间、地点、照片)于《杭州湾湿地鸟类》[27],本文不做收录。
表1 近20 年浙江省未发表的32 个鸟类分布新记录种Table 1 32 New records of bird unpublished in Zhejiang in the past 20 years
表1(续)
由表1 可知,32 个鸟种分属于8 目21 科,其中以雀形目的鸟类最多,有20 种(占62.5%),其他7 个非雀形目鸟类共有12 种(占37.5%)。在非雀形目中新增鸟类最多的是鸻形目,共有3 种;雀形目增加的鸟种分属于12 个科,其中柳莺科的新记录种最多,共有6 种。岩鹨科是浙江省鸟类新记录科。
上述各鸟种的形态特征及分布情况等参考《中国动物志:鸟纲》[28]《中国鸟类野外手册》[29]和《中国鸟类观察手册》[30]等著作进行描述。关于鸟类的居留类型,依照《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22],分为留鸟、夏候鸟、冬候鸟、旅鸟和迷鸟五个类别,其中“旅鸟”指迁徙时会经过浙江,但仅作短期休息,不作长期停留的鸟类,如东方中杜鹃、厚嘴苇莺等;“迷鸟”指传统分布区不在浙江,浙江省内仅有零星记录的鸟类,如灰喉针尾雨燕、灰伯劳等。
2.1 赤嘴潜鸭
2010 年2 月21 日,宋建跃在杭州市萧山区(现属钱塘区)钱塘江十九工段内塘发现1 只赤嘴潜鸭雄鸟,并拍下清晰照片,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鸭为雄性,头圆而膨大、呈橙黄色,喙鲜红色,与其他潜鸭差异较大。此后,宋建跃又于2010 年10 月22 日在钱塘江十七工段内塘记录到1 只雄鸟。赤嘴潜鸭在国内繁殖于西北地区,越冬于西南地区的高原湖泊,少量至华北;华东地区偶有旅鸟或零星的冬候鸟记录[31-32],在浙江省应属于迷鸟。
2.2 灰喉针尾雨燕
2017 年10 月6 日,陈光辉、王小宁和林建波在温州市文成县叶胜林场观察并拍摄到1 只灰喉针尾雨燕,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鸟和一小群白喉针尾雨燕Hirundapus caudacutus混群活动,形态与之甚似,但喉部呈黯淡的污灰色,前额无白斑,符合灰喉针尾雨燕的特征。灰喉针尾雨燕在国内主要分布于云南、海南和台湾,近年,在华东及东南沿海地区均有少量的观察记录(eBird)。本次记录可能为台湾种群的扩散个体,或是属于迷鸟。
2.3 北棕腹鹰鹃
2017 年9 月26 日,黄柏炎在舟山市嵊泗县小洋山岛观察并拍摄到1 只北棕腹鹰鹃幼鸟,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鸟体型明显小于大鹰鹃Hierococcyx s parverioides,眼先具淡色牙形斑,三级飞羽具白色宽羽缘,下体近白色,具红褐色与黑褐色纵斑,符合北棕腹鹰鹃幼鸟特征。2018 年10 月20 日,陈光辉在温州市瑞安市北麂列岛也拍摄到1 只北棕腹鹰鹃幼鸟。北棕腹鹰鹃曾作为棕腹杜鹃H.fugax的1 个亚种,后独立成种[33]。《浙江动物志•鸟类》中描述了1970 年夏天曾在丽水市云和县采集了一号棕腹杜鹃华南亚种Cuculus fugax nisicolor(即《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中的棕腹鹰鹃H.nisicolor)幼鸟标本,但根据分布情况、标本绘图及描述,该记录更可能是大鹰鹃H.sparverioides幼鸟的误认;而北棕腹鹰鹃(即以前的棕腹鹰鹃华北亚种C.fugax hyperythrus)此前并无任何文献记载。北棕腹鹰鹃在国内为东北、华北地区的夏候鸟,迁徙时经过东部沿海地区,在浙江应属于少见旅鸟。
2.4 东方中杜鹃
2010 年5 月9 日,朱英在杭州市西湖区杭州植物园听到并拍摄到1 只中杜鹃,根据其两声一度的鸣唱确认是东方中杜鹃,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鸟的体长介于大杜鹃Cuculus canorus和小杜鹃C.poliocephalus之间,虹膜褐色,背部灰色,腹部具间隔较宽的黑色条纹,可区分于大杜鹃;尾下覆羽具显著的黑色条纹,可区分于小杜鹃[34]。东方中杜鹃曾作为中杜鹃C.saturatus的1 个亚种,后独立成种,两者仅凭外形在野外难以区分[35]。《浙江动物志•鸟类》中仅记载浙江省内有中杜鹃指名亚种C.saturatus s aturatus分布,而没有东方中杜鹃(即以前的中杜鹃华北亚种C.saturatus horsfieldi)的分布记录,但不排除是因两种的形态特征极为相似导致难以区分亚种。近年的观测记录表明,东方中杜鹃在春季(4 月下旬至5 月底)会迁徙经过浙江,尤其是浙北、浙东的平原、丘陵地带,有稳定的记录(根据鸣唱识别),为不常见旅鸟;而秋季东部沿海地区大量的“中杜鹃”记录也很有可能以本种的当年幼鸟为主。
2.5 白喉斑秧鸡
2019 年5 月17 日夜晚,张海华在宁波市余姚市的车厩水库录到白喉斑秧鸡的鸣叫,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2020 年5 月17 日,陈程在绍兴市越城区府山公园发现1 对白喉斑秧鸡,并拍摄了照片和视频,为浙江省内首笔影像记录;2020 年6 月13 日,屠彦博在同一地点拍摄到了成鸟与幼鸟,确认其在此繁殖。与浙江省内常见的夏候鸟红胸田鸡Zapornia fusca相比,白喉斑秧鸡的腹部、胁部及尾下覆羽有黑白相间的斑纹,脚浅灰色,喉白,有细、窄的黄色眼圈。白喉斑秧鸡为我国华南地区的留鸟,在湖南、河南南部为夏候鸟[36],在太湖流域为旅鸟[37];近年的观察记录(包括浙江绍兴的记录)表明了华东地区亦存在白喉斑秧鸡的繁殖种群[30],但较少见,或因习性隐秘而难以被观察到,其在浙江省的居留类型暂定为夏候鸟。
2.6 西秧鸡
2017 年2 月18 日,王小宁、林建波在温州市鹿城区七都岛的湿地拍摄到1 只西秧鸡,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鸟的头侧至胸、腹部为干净的蓝灰色,脸部无暗褐色贯眼纹,尾下覆羽较白、少黑斑,可区别于浙江省内常见的冬候鸟普通秧鸡Rallus indicus(普通秧鸡曾作为西秧鸡的1 个亚种,后独立成种[22])。2021 年1 月24日,阮建怡在台州市温岭市箬横镇双透村也拍摄到1 只,仅停留了1 天,随后消失。西秧鸡为中国西北及华北的不常见冬候鸟,近年,在华东各省都有零星越冬记录(eBird),其在浙江省的居留类型暂定为迷鸟。
2.7 孤沙锥
2014 年4 月20 日,翁绍余、陈乙炳在绍兴市柯桥区汤浦水库的湖滩拍摄到1 只孤沙锥,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鸟体型较常见的扇尾沙锥Gallinago gallinago略大,体色较灰暗,脸部和下体较白,两胁具黑褐色横纹,符合孤沙锥特征。相比浙江省常见的另外几种沙锥,孤沙锥更偏好栖息于多鹅卵石的溪流,但迁徙时也会出现在沿海的湿地。2015 年2 月20 日,阮建怡在台州市椒江区的三甲-金清滨海湿地也拍摄到1 只。孤沙锥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在华东地区为罕见旅鸟[38];其在浙江省的居留类型暂定为旅鸟。
2.8 弗氏鸥
2014 年5 月26 日,陈承彦在宁波市象山县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繁殖燕鸥监测时记录到1 只成年的弗氏鸥,并拍下清晰的照片,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鸟体型较大,而凤头燕鸥Thalasseus bergii略小,具黑色头罩,颈、胸、腹部为纯白色、略沾浅粉色,符合弗氏鸥成鸟繁殖羽特征;喙红色、较尖细,可区别于遗鸥Ichthyaetus r elictus;上下眼睑白色较宽,可区别于红嘴鸥Chroicocephalus r idibundus。这只弗氏鸥短暂造访燕鸥繁殖岛,6 月14 日后即飞离。弗氏鸥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在亚洲多为迷鸟[39];在我国甚罕见,仅于天津、河北、香港、台湾有过迷鸟记录[30],其在浙江省的居留类型应属于迷鸟。
2.9 白嘴端凤头燕鸥
2015 年5 月15 日,洪崇航在舟山市定海区五峙山列岛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繁殖燕鸥监测时记录到1只与大凤头燕鸥混群活动的白嘴端凤头燕鸥,并拍下清晰的照片,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鸟具典型的凤头燕鸥形态,但体型较大凤头燕鸥略小,喙为黑色,喙尖呈米白色。该个体在当年7 月10 日前在记录地时有出现;2016 年5 月洪崇航在定海五峙山列岛、2020 年5 月范忠勇在象山韭山列岛又分别记录到1 只。白嘴端凤头燕鸥在我国甚罕见,仅于广东、福建、台湾有迷鸟记录[22,30],在浙江省的居留类型应属于迷鸟。
2.10 白额圆尾鹱
2017 年10 月15 日,台州路桥机场工作人员在机场内捡到2 只白额圆尾鹱,并拍下清晰照片,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鸟上体灰色,下体白色,翼羽黑色,额部羽毛白色而斑驳,可区别于浙江海域常见的白额鹱Calonectris leucomelas。白额圆尾鹱繁殖于西北太平洋的小笠原群岛、硫磺列岛及夏威夷群岛西北部,国内罕见,此前仅记录于上海、福建及台湾[30,40],在浙江省的居留类型应属于迷鸟。
2.11 白斑军舰鸟
2016 年7 月2 日,叶成光在温州市洞头区灵昆岛海堤边观察并拍摄到1 只白斑军舰鸟亚成鸟,为浙江省内首笔记录。该鸟头部白色,体羽黑色,尾狭长而具深分叉,腹部具显著的白色斑块,且向两翼下呈狭长状延展,符合白斑军舰鸟亚成鸟特征[41]。此后,宁波、台州、温州沿海地区每年都有若干笔白斑军舰鸟记录,2020 年,全省共有8 笔记录,为历年之最。近年的观察记录(eBird)显示,白斑军舰鸟的亚成鸟夏季会在我国东海海域游荡,常出没于有海鸟集群繁殖的岛屿周围,伺机夺食;其在浙江省的居留类型暂定为迷鸟。
2.12 黑冠鳽
2018 年7 月7 日,王孔长在绍兴市上虞区嘉绍大桥管理所苗圃内拍摄到1 只黑冠鳽幼鸟,为浙江省内首笔(繁殖)记录。该种与栗头鳽Gorsachius goisagi的区别在于冠羽较长,呈黑色而非栗色(成鸟),头颈及体羽少栗色而多灰褐色(幼鸟)。2019 年3 月30 日,田家乐再次在该苗圃内拍摄到1 只黑冠鳽成鸟。2020 年10 月11 日,吴蓉辉在温州市洞头区记录到1 只黑冠鳽成鸟,为浙江省内第二个记录点。黑冠鳽为我国东南、华南及台湾地区的留鸟或不常见的候鸟,迷鸟至山东青州[42];其在浙江省的居留类型暂定为夏候鸟。
2.13 琉球山椒鸟
2014 年2 月11 日,陈豫在台州市黄岩区九峰公园观察并拍摄到1 只琉球山椒鸟,为浙江省(亦是中国大陆)首次记录。该鸟体羽呈灰、白二色,具典型的灰色系山椒鸟形态,甚似灰山椒鸟Pericrocotus divaricatus和小灰山椒鸟P.cantonensis,但额部白色窄、形成白色窄眉纹和深色“头罩”,胸部羽毛沾暗灰色,可与两者区别。2020 年11 月29 日,陈树林、林群红在杭州市西湖区杭州植物园内拍摄到1 只,后又发现至少有2 只,且直到次年1 月13 日都还在该区域活动;2021 年1 月10 日,陈波文在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景区也拍摄到1 只。琉球山椒鸟是琉球群岛的留鸟。2020 年以前,国内除浙江台州的一笔记录外,仅台湾有过零星的迷鸟记录[43]。2020 年底前后,一批琉球山椒鸟陆续在上海、江苏和浙江被记录到,并沿着东南沿海一路往南抵达粤港澳地区(eBird)。其在浙江省的居留类型暂定为迷鸟。
2.14 黑枕王鹟
2014 年12 月28 日,吴志华、赵锷、程国龙和俞亮在温州市洞头区灵昆岛进行鸟类调查时,记录到1 只雄性和1 只雌性黑枕王鹟,并拍摄到雌鸟的照片,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鸟头部蓝紫色,喉下缘黑色,上体褐色,符合黑枕王鹟雌鸟特征。黑枕王鹟在国内主要分布于华南、东南地区及台湾,在上海、江苏已有迷鸟记录[44],在浙江省的居留类型也应属于迷鸟。
2.15 灰伯劳
2020 年12 月13 日,张重光在宁波市象山县涂茨镇郊外的农田观察并拍摄到1 只灰伯劳幼鸟,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鸟头顶至背部羽毛呈灰色;眼罩黑褐色而不完整,仅在耳羽处显著;喉、胸、腹及胁部具淡褐色的鱼鳞纹,翼羽黑色,符合灰伯劳幼鸟特征;该鸟的翼斑极小、呈白色,可区别于浙江省内广布的冬候鸟楔尾伯劳Lanius sphenocercus。灰伯劳在国内为东北、西北及华北北部的不常见冬候鸟,在浙江省应属于迷鸟。
2.16 金头扇尾莺
2008 年3 月10 日,蔡喆在温州市龙湾区蓝田村观察并拍摄到1 只金头扇尾莺,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鸟与浙江省内常见的棕扇尾莺Cisticola juncidis较相似,但无显著的白色眉纹,背部羽毛具黑色粗羽轴,尾羽占体长的比例更大,符合金头扇尾莺非繁殖羽特征。金头扇尾莺分布于我国华中、东南和华南地区,为不常见的留鸟;在浙江省应属于边缘分布的留鸟。遗憾的是,因沿海围垦施工,温州的发现地原生环境已完全改变,周边地区乃至浙江省内至今也再未有该鸟的记录。
2.17 长尾缝叶莺
2015 年3 月13 日,石德辉在温州市鹿城区龙峰山庄西侧观察并拍摄到1 只长尾缝叶莺,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鸟喙细长,顶冠及额部棕色,上体及尾羽橄榄绿色,下体苍白色,尾羽较长并时常翘起,符合长尾缝叶莺特征。此后温州观鸟者在温州市瓯海、瑞安、平阳、苍南、文成等地又陆续发现了长尾缝叶莺的多个分布点,应属于地方性常见的留鸟。长尾缝叶莺为我国东南、华南地区的常见留鸟,浙江温州可能为其分布区的最东缘。
2.18 厚嘴苇莺
2013 年10 月19 日,吴志华、黄秦在杭州市余杭区北湖草荡观察并拍摄到1 只厚嘴苇莺,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鸟喙粗厚,整体棕褐色,无明显眉纹,翼短而尾长,活动于芦苇Phragmites aus tralis丛、垂柳Salix babylonica和灌木中。厚嘴苇莺在国内繁殖于东北地区,迁徙时经过华北、华中及东部大部地区;近年春秋两季,浙江省都有稳定的观察记录,其居留类型应属于不常见的旅鸟。
2.19 欧柳莺
2016 年10 月9 日,Devaram Thiru 在舟山市嵊泗县小洋山岛拍摄到1 只欧柳莺,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鸟喙及跗跖均显细长,体羽为带绿色调的橄榄褐色,头部沾灰色,下体颜色苍白,可区别于褐柳莺;无翼带,可区别于极北柳莺Phylloscopus borealis。欧柳莺分布于西伯利亚中、东部及欧洲,在国内为迷鸟或罕见旅鸟,迁徙季偶见于内蒙古、新疆北部及青海[30,45];香港、台湾有迷鸟记录(eBird);在浙江省应属于迷鸟。
2.20 日本柳莺
2015 年10 月6 日,陈青骞在舟山市嵊泗县小洋山岛观察并拍摄到1 只日本柳莺,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鸟的形态特征甚似极北柳莺,但喙较粗大,体羽颜色为较明亮的黄绿色,可区分于极北柳莺;眉纹、脸颊和胁部显著沾黄色,可区分于堪察加柳莺。2016 年9 月25 日,陈青骞在宁波市慈溪市杭州湾湿地又拍摄到1 只;2021 年5 月1 日,严志文在宁波市象山县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拍摄到1 只。日本柳莺曾作为极北柳莺的1 个亚种,后独立成种[46],主要繁殖于日本,越冬于我国台湾和东南亚[47],迁徙时经过我国华东沿海地区[30];在浙江省应属于少见旅鸟。
2.21 堪察加柳莺
2016 年5 月27 日,钱程在宁波市鄞州区高教园区观察到1 只堪察加柳莺(根据鸣唱、鸣叫确定),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鸟的形态特征极似常见的极北柳莺,但喙略长,喉至腹部中央略带黄色;同一天,吴晓丽在杭州市拱墅区朝晖九区也录制到1 只堪察加柳莺的鸣唱。2016 年5 月28 日,陈青骞在宁波市镇海区拍摄到堪察加柳莺的照片。堪察加柳莺曾作为极北柳莺的1 个亚种,后独立成种[46],主要繁殖于俄罗斯东北部、库页岛、千岛群岛和日本北海道,越冬于东南亚[48],迁徙时经过我国华东至华南的沿海地区。近年的春季观测结果表明,堪察加柳莺通常在5 月中旬至下旬集中过境浙江,其居留类型属于不常见旅鸟。
2.22 冠纹柳莺
2019 年5 月1 日,袁珂在舟山市嵊泗县小洋山岛观察并拍摄到1 只冠纹柳莺,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鸟体羽呈橄榄绿色,具显著的顶冠纹和两道翼带,甚似浙江省内多见的华南冠纹柳莺Phylloscopus goodsoni,但其眉纹、脸颊、体侧、尾下覆羽颜色更苍白而少黄色调,符合冠纹柳莺特征。2021 年5 月2 日,杨志栋、刘雨邑等在小洋山岛亦观察到1 只。冠纹柳莺在国内繁殖于华北、华中至西南地区,越冬于云南南部及东南亚[45],迁徙时少量经过上海、台湾等东部沿海地区(eBird),在浙江省的居留型属于罕见旅鸟。
2.23 灰冠鹟莺
2019 年4 月26 日,永井真人、刘雨邑在舟山市嵊泗县小洋山岛观察并拍摄到1 只灰冠鹟莺,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鸟形态与浙江省内常见的夏候鸟白眶鹟莺Seicercus intermedius较相似,但眼圈为金色,眼圈上部完整、仅后部有细微断开,蓝灰色顶冠纹和侧冠纹明显,仅具一道不显著的翼带。2019 年6 月15 日,赵金富、徐卫南在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 650 m 左右的黄山松林中看到2 只鸣唱、追逐的灰冠鹟莺,并拍摄到其中1 只,极有可能是繁殖种群。灰冠鹟莺曾作为金眶鹟莺S.burkii的1 个亚种,后独立成种[49]。《浙江动物志•鸟类》仅记载金眶鹟莺华南亚种S.burkii valentini(即拆分后的比氏鹟莺Phylloscopus valentini)在浙江省内有分布,为浙南山区的夏候鸟;而并无其他亚种的分布记录。灰冠鹟莺在国内主要分布于华中及西南地区[50],近年,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台湾)有多笔春季迁徙记录(eBird);其在浙江省的居留类型暂定为旅鸟,有待进一步观察。
2.24 淡尾鹟莺
2016 年9 月11 日,Devaram Thiru 在舟山市嵊泗县小洋山岛观察并拍摄到1 只淡尾鹟莺,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鸟体羽橄榄绿色,喙粗大,顶冠纹前端橄榄绿色,顶冠纹与侧冠纹的界限较模糊,无明显的翼带,符合淡尾鹟莺的形态特征;眼圈完整,呈金黄色,可区别于灰冠鹟莺[30]。淡尾鹟莺曾作为金眶鹟莺的1 个亚种,后独立成种[49],在国内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中、西南和东南地区海拔600~1 500 m 的山地常绿阔叶林,迁徙时经过东部沿海地区,近年,在上海南汇有多笔春季记录[51]。淡尾鹟莺在武夷山脉有分布,因此,在浙南地区可能有潜在种群分布;目前,浙江省仅有一笔迁徙记录,其居留类型应属于罕见旅鸟。
2.25 日本绣眼鸟
绣眼鸟属Zosterops的分化速度较快、分类变动较大,近年的分子研究揭示、理清了包括Z.japonicus等在内的几种绣眼鸟的系统发育关系[52],把分布于库页岛、日本、朝鲜半岛南部沿海等地区的Z.japonicus japonicus等15 个亚种合并为独立种Z.japonicus,中文名为日本绣眼鸟;而把分布于中国东部(含台湾)和越南北部的Z.japonicus simplex等5 个亚种认定为Z.simplex,中文名沿用暗绿绣眼鸟。《IOC World Bird List v11.2》[23]《The eBird/Clements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v2019》[24]均采纳了这一观点,对分类信息作了相应调整。2019 年10 月10 日,王蓉拉在宁波市江北区宁波大学校园里观察并拍摄到1 只日本绣眼鸟,为浙江省首次记录。该鸟的胸侧及两胁晕染浅葡萄红色,可区分于暗绿绣眼鸟;喙全黑,下喙基无铅粉色,且胁部不显栗红色,可区分于红胁绣眼鸟Z.erythropleurus。此后,浙江省又有三笔日本绣眼鸟的观察记录,均有图为证:2020 年4 月4 日,蒲川在舟山市嵊泗县小洋山岛观察到1 只;2021 年1 月3 日,朱伟文在丽水市莲都区九龙国家湿地公园拍摄到1 只;2021 年1 月8 日,蒋金福在温州市瓯海区潘桥拍摄到1 只。2019 年的秋、冬季,日本绣眼鸟陆续在江苏、上海的多个地点被记录到[53]。其在浙江省的居留类型暂定为迷鸟,有待进一步观察。
2.26 粉红椋鸟
2021 年2 月25 日,宋世超在杭州市萧山区桥园路拍摄到1 只粉红椋鸟,并录制了其鸣唱,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鸟的头、胸部、翼羽、尾下覆羽呈斑驳的黑褐色,背部、腹部呈暗粉色,符合粉红椋鸟非繁殖羽特征,与本地常见的其他椋鸟均有显著区别。粉红椋鸟在国内主要繁殖于新疆西部和北部,华东地区有零星的冬候鸟观测记录[54-55],其在浙江省的居留类型暂定为迷鸟。
2.27 斑鹟
2014 年10 月24 日,戴美杰在温州市龙湾区永强海滨观察并拍摄到1 只斑鹟,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鸟略大于浙江常见的三种灰色鹟,体色明显较浅,头顶、胸、胁部具细密的纵纹,符合斑鹟的特征。斑鹟在国内主要繁殖于新疆西部和北部,台湾省花莲县有迷鸟记录(eBird),在浙江省的居留类型应属于迷鸟。
2.27 褐胸鹟
2013 年4 月24 日,翁发祥在舟山市嵊泗县小洋山岛观察并拍摄到1 只褐胸鹟,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鸟喙基较宽,背部、翼和胁部羽毛为浅褐色而非浅灰色,可区别于北灰鹟Muscicapa d auurical;喙不显膨大,尾羽较短,跗跖和脚为黄褐色而非粉色,可区别于白喉林鹟Cyornis brunneatus。2019 年4 月26 日,永井真人、刘雨邑也在小洋山岛拍摄到1 只褐胸鹟。褐胸鹟在国内主要繁殖于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但近年在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台湾)有多笔春季迁徙记录[30,56],说明褐胸鹟春季会沿海向北迁徙,华北地区可能存在我们未知的繁殖种群;在浙江省的居留类型应属于罕见旅鸟。
2.28 棕眉山岩鹨
2012 年11 月4 日,毛建国在舟山市嵊泗县小洋山岛观察并拍摄到1 只棕眉山岩鹨,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鸟的头部为黑色,眉纹、喉部至胸腹浅为棕黄色,背部为栗褐色,符合棕眉山岩鹨的形态特征。棕眉山岩鹨越冬于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安徽、上海和台湾有迷鸟记录[22,30];在浙江省的居留类型应属于迷鸟。
2.29 红腹灰雀
2012 年11 月17 日,蔡纪超等在舟山市嵊泗县小洋山岛观察并拍摄到1 只红腹灰雀,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鸟体型圆胖,喙短而圆钝,顶冠黑色,体羽粉灰色,翼、尾黑色,符合红腹灰雀的特征;其颈背部的浅粉灰色与下体的浅粉褐色有对比,符合红腹灰雀Pyrrhula pyrrhula griseiventris亚种或P.pyrrhula cineracea亚种雌鸟的特征[30]。这2 个亚种在国内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北部和新疆,为留鸟,会随着食物进行短距离迁移,但甚少远距离迁徙。2012 年秋冬季,有一批红腹灰雀出现在东部沿海地区,除浙江外,山东、江苏、上海、台湾也都有记录[30,38],但其出现原因有待研究;在浙江省的居留类型应属于迷鸟。
2.30 白腰朱顶雀
2013 年11 月14 日,邹维明在舟山市嵊泗县小洋山岛观察并拍摄到2 只白腰朱顶雀,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鸟体型较小而紧凑,喙黄色、喙形尖,头顶有明显的红色斑块,眼先及颏部黑色,体羽大致为灰褐色,翼羽具白色羽缘,符合白腰朱顶雀的特征。白腰朱顶雀在国内主要分布于东北和华北地区,冬季常成群作远距离迁徙觅食,不定期地游荡觅食至华东地区;在浙江省的居留类型应属于迷鸟。
2.31 白头鹀
2013 年10 月28 日,翁发祥在舟山市嵊泗县小洋山岛观察并拍摄到1 只白头鹀雄鸟,为浙江省内首次记录。该鸟具鹀的典型形态,尾羽较长,头部具斑驳的黑色细纹,喉部呈栗红色,喙基至耳羽为纯白色,体侧及尾上覆羽为锈红色,符合白头鹀雄鸟非繁殖羽特征。2018 年11 月8 日,陈光辉在温州市瑞安市桐浦镇,2019 年12月28 日,屠彦博在杭州市余杭区南湖湿地又各拍摄到1 只白头鹀雌鸟。白头鹀在国内主要分布于西北和华北地区,冬季偶至华东地区[38,57];在浙江省的居留类型应属于迷鸟。
3 小结与讨论
近年来,观鸟活动在中国内地蓬勃发展,观鸟爱好者和鸟类摄影爱好者的数量增长迅速,鸟类辨识能力也有很大提升,已成为发掘各地鸟类新记录的重要力量[30,43]。本文整理、报告的32 个浙江新记录鸟种中,有28种(87.5%)是来自观鸟爱好者及鸟类摄影爱好者的发现,另有3 种的发现来自鸟类科研和资源调查项目(弗氏鸥、白嘴端凤头燕鸥、黑枕王鹟)、1 种来自救助报告(白额圆尾鹱)。
值得注意的是,32 种新记录鸟种中,有9 种是近年刚刚经历过系统分类研究,由亚种提升为种的,且拆分前的亚种也没有文献记录表明其在浙江有分布,分别是北棕腹鹰鹃、东方中杜鹃、西秧鸡、日本柳莺、堪察加柳莺、冠纹柳莺、灰冠鹟莺、淡尾鹟莺和日本绣眼鸟。
根据居留类型划分,在32 种新记录鸟种中,迷鸟有18 种(56.25%),旅鸟有10 种(31.25%),留鸟有2种(6.25%),夏候鸟有2 种(6.25%)。可见迷鸟和旅鸟是贡献地区鸟类新记录的主要居留类型。这18 种迷鸟可以按照出现的原因分为两类:一类是原有分布区距离浙江较远,新记录出现在非繁殖季节,可能是由于气候、食物等不确定原因迁移到浙江省境内,共计15 种(46.88%),分别为赤嘴潜鸭、灰喉针尾雨燕、西秧鸡、白额圆尾鹱、琉球山椒鸟、黑枕王鹟、灰伯劳、欧柳莺、日本绣眼鸟、粉红椋鸟、斑鹟、棕眉山岩鹨、红腹灰雀、白腰朱顶雀和白头鹀。其中,灰喉针尾雨燕和西秧鸡虽然目前在浙江省内的记录极少,但在华东地区的记录呈增长趋势,暂定为迷鸟,未来可能会成为浙江省较常见的旅鸟和冬候鸟;第二类是原有分布区距离浙江较远,新记录出现在繁殖季节,但并无繁殖记录,共计3 种(9.38%),分别为白斑军舰鸟、弗氏鸥、白嘴端凤头燕鸥,都属于海洋性鸟类,在繁殖季节短暂造地造访海鸟繁殖群。新记录的鸟种中旅鸟共计10 种,分别为北棕腹鹰鹃、东方中杜鹃、孤沙锥、厚嘴苇莺、日本柳莺、堪察加柳莺、冠纹柳莺、灰冠鹟莺、淡尾鹟莺、褐胸鹟。其中,除了东方中杜鹃、厚嘴苇莺和堪察加柳莺在春、秋季有稳定的迁徙记录,其余7 种在浙江省内均只有少于5 笔的确凿记录,但根据其在华东地区的分布情况(《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eBird、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等),可以推测它们在浙江省也应属于旅鸟。此外,白喉斑秧鸡和黑冠鳽在浙江省内已有繁殖记录,因此暂判定为夏候鸟;金头扇尾莺和长尾缝叶莺,在分布区内均属于留鸟,本文也判定其属于留鸟,且在浙江省均属于边缘性分布。
不同于一些地区鸟类名录的系统修订[58-59],本文对浙江的鸟类记录仅作正向补充,因此不对已公开发表的鸟类新记录、鸟类名录、调查报告以及相关著作中的浙江省鸟种的准确性进行评论。本文筛查整理的32 个浙江省鸟类新记录,是对浙江省已有的鸟类区系组成的文献资料的补充,是对浙江省鸟类物种和分布信息的进一步完善,对浙江的鸟类资源和栖息地研究与保护具有一定价值。因为收集资料有限,文中所涉及的鸟种信息可能不够充分,有待今后补充。此外,相信仍有许多鸟类观察记录散落各处,浙江省鸟类多样性、分布和活动规律也有待进一步整理和研究。
致谢:衷心感谢所有发现以上浙江省鸟类新记录以及提供相关信息的鸟类观察者和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