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21-12-16杨青地
杨青地
(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二科,辽宁 丹东 1180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在欧美最常见,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中国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现患至少 200万。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典型的危急重症,以中老年患者居多,且近年来收治患者开始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1]。临床工作中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以及病死率较高等特点,心律失常、心衰等并发症较为常见[2]。为了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救治成功率、促进预后,需给予患者积极的临床治疗。护理工作作为辅助临床治疗、夯实治疗效果的主要方法,需不断优化和完善护理措施[3]。但是,针对心内科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既往常规护理侧重疾病、症状干预,导致护理效果一般,无法切实满足患者护理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护理辅助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预后的积极影响,临床工作中开始尝试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通过优化各个环节系统,凸显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有利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4]。基于此,本文就我院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试验对象,总结系统护理干预方案与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试验对象选自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总计 80例。纳入标准[5]:①影像学以及心电图等检查确诊的急性心梗并心律失常患者。②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③试验获得患者家属同意。④患者意识清楚。排除标准:①合并颅内肿瘤患者。②脑出血等病史患者。③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④心脏疾病患者。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护理干预,各40例。常规护理组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43~70岁,平均年龄(63.3±5.5)岁。系统护理组男性 25例,女性15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64.2±6.3)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给予患者入院后常规检测、卧床休养、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观察心电图变化、吸氧治疗等心内科常规护理。系统护理组:以上常规护理的同时配合系统护理干预。①病情监护。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心电图变化结果进行诊断、鉴别,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心电图变化,静注利多卡因50~100 mg后维持1~3 mg/min,观察患者体温、脉搏、血压、心率等情况,补充血容量,给予患者升压药以及血管扩张药[6]。②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心理疏导,避免心理负担加重患者病情,以积极、耐心的态度以及温柔的语言与患者建立有效沟通关系,合理调节室内环境以减轻陌生环境对患者的刺激,并列举成功康复病历建立患者康复信心。另外,禁止在患者面前谈论病情问题对患者情绪造成的刺激,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和依从性[7]。③环境护理。结合患者的性格以及喜好等优化病房环境,调节事宜温湿度,检查室内空气质量,检查周围噪声源并合理控制,在提高患者对环境亲切感的基础上提高患者舒适度和安全性[8]。④日常生活指导。基于疾病影响患者有呕吐、恶心、发热等全身症状,护理工作中需结合患者个人情况制订生活指导方案,饮食上需营养均衡、搭配科学,禁食高油脂食物,增加高维生素、蛋白、纤维素食物摄入量,强调戒烟酒对疾病恢复以及预后的影响并积极协助患者戒除烟酒,指导患者定时作息,养成有规律且健康的生活习惯,结合患者身体情况指导患者进行散步、太极剑等体育锻炼[9]。⑤家属护理。和家属沟通说明患者不同阶段的相关反应以及不适症状等,指导家属缓解患者不适情况的方法,并叮嘱家属做好患者日常生活行为监督。另外,给予家属心理护理,安慰并体谅家属的情绪[10]。
1.3 观察指标 记录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心功能水平、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呼吸道感染、心肌梗死等),生活质量参考SF-36量表评价[11]。
1.4 统计学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试验观察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基于SPSS19.0版本软件。计数型指标(心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并发症等)以例(n)、率(%)的形式描述,并进行χ2值检验;计量型指标(心内科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心功能水平、住院时间)以(±s)的形式描述,并进行t值检验。统计学结果P<0.05情况下,说明两组心内科患者观察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并发症情况比较 系统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组间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组间护理满意度、并发症情况分析
2.2 心功能水平、生活质量、住院时间比较 系统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组间生活质量评分、心功能水平、住院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组间心功能水平、生活质量、住院时间比较(±s)
表2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组间心功能水平、生活质量、住院时间比较(±s)
3 讨论
当前,基于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明显增多,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前1~2 d或1~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延长,或对硝酸甘油效果变差;或继往无心绞痛者,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12-14]。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状包括: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可能误诊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少数患者表现颈部、下颌、咽部及牙齿疼痛,易误诊。75%~95%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多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发生在起病的1~2周内,以24 h内多见,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阻滞[15]。偶发室性早搏可严密观察,不需用药;频发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时,立即用利多卡因静脉注射继之持续静脉点滴;效果不好时可用胺碘酮静脉注射。室速引起血压降低或发生室颤时,尽快采用直流电除颤。对缓慢心律失常,可用阿托品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可安置临时起搏器。室上性心律失常:房性早搏不需特殊处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快心室率心房颤动可给予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美托洛尔、洋地黄制剂或胺碘酮静脉注射。对心室率快、药物治疗无效而影响血液动力学者,应直流电同步电转复。为了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与生活质量,在为患者提供救治的同时需以护理干预夯实、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16-17]。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不适感强烈,加上治疗人员、环境的陌生感,都会增加患者心理负担,积极干预可以稳定患者心理、提高患者安全性和配合度、舒适度,进而促进患者病情稳定和康复[18]。系统化护理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与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方式。它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系统性、完整性、决策性与科学性。对比常规护理的被动性、局限性,系统护理干预在优化各个护理环节的基础上有效落实兼具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性、整体性的护理服务,促进了患者生活状况恢复,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9-20]。宋秀等[21]研究指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治疗配合系统性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心功能改善、病情恢复、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护理效果显著。试验结果和杨艳等[22]研究结果有一致性,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系统性护理干预的配合促进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恢复,护理积极性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