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前列甲酯栓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在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2021-12-16郑红
郑红
(松溪县妇幼保健院,福建 松溪 353500)
产后出血(PPH)好发于分娩后24 h内,主要表现为失血性休克、阴道流血以及继发性贫血[1],若未准确识别出血风险,且采取积极的止血措施,及时补充血容量,容易危及产妇生命安全。以往临床常采用宫腔填塞、缩宫素等方法促进子宫收缩,防治PPH,不过止血效果欠佳,且部分患者可能发生严重感染。有报道指出[2],卡前列甲酯栓能够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减少出血量,而卡前列素氨丁三醇(CTI)作为前列素F2a的衍生物,能够增加子宫内压力,迅速关闭创面血管,二者联用对PPH患者有较好效果。基于此,本文就卡前列甲酯栓+CTI应用在PPH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82例 PP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纳入41例)、对照组(纳入41例)。对照组:年龄23~36岁,平均年龄(29.7±1.2)岁,孕周37~40周,平均孕周(38.6±0.6)周,初产妇27例(65.85%)、经产妇14例(34.15%);观察组:年龄23~37岁,平均年龄(30.0±1.4)岁,孕周37~41 周,平均孕周(38.9±0.4)周,初产妇29例(70.73%)、经产妇12例(29.27%)。纳入标准:①资料完整。②均为宫缩乏力性PPH。③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排除标准:①合并感染性疾病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心脑肝肾功能异常者。④精神疾患者。⑤产道裂伤者。⑥胎盘残留者。⑦所用药物禁忌证者。基本病例资料(产次、孕周等)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全部入组者在娩出胎儿后均静脉滴注缩宫素(药品厂家:马鞍山丰原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4020474),10 U/次,同时:对照组:佩戴无菌手套将2枚卡前列甲酯栓(药品厂家: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800007)置入阴道前壁下三分之一处,静置2 min;观察组:卡前列甲酯栓用法用量同对照组,且宫颈注射CTI(药品厂家: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4183),初次250 μg,若无效则间隔15 min给药1次,不过最大剂量低于2 mg。
1.3 观察指标 将出血及止血情况、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用药不良反应、临床有效率作为观察指标。①出血及止血情况:评价产后0 h、1 h及2 h出血量(以记血量纸收集血液,再以称重法测量)、血性恶露持续时间、止血起效时间[3]。②D-D、FIB、APTT:取全部入组者治疗前、治疗24 h时的5 mL空腹静脉血,离心10 min,借助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D-D,免疫比浊法检测FIB、APTT[4]。③用药不良反应:观察且记录不良反应类型(面色潮红、心率加快、消化道反应)。④临床有效率:显效:单次给药15 min内出血量明显减少,且子宫收缩状况较好;有效:单次治疗后效果欠佳,但是重复给药30 min内出血量减少,子宫收缩状况较好;无效:多次治疗后出血量未减少,子宫收缩无改变,需要以其他方法止血。计算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5]。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软件选取SPSS23.0,计量资料数据(出血及止血情况、D-D、FIB、APTT)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用药不良反应、临床有效率)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数据间差异存在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出血及止血情况 较之对照组,观察组出血及止血情况(产后产后0 h、1 h及2 h出血量、血性恶露持续时间、止血起效时间)更佳,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出血及止血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出血及止血情况对比(±s)
2.2 分析D-D、FIB、APTT 治疗前,组间D-D、FIB、APTT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4 h后,观察组D-D、FIB、APTT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D-D、FIB、BNP对比(±s)
表2 两组D-D、FIB、BNP对比(±s)
注:与对照组治疗前相比,aP>0.05;与对照组治疗24 h后相比,bP<0.05。
2.3 分析用药不良反应 在用药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12.19%)与对照组(7.32%)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且不良反应症状轻微。见表3。
表3 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对比[n(%)]
2.4 分析临床有效率 在临床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5.12%)优于对照组(80.49%),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有效率对比[n(%)]
3 讨论
妊娠是女性正常生理阶段,但妊娠期为适应胎儿-胎盘循环需要[6],子宫血管会增粗、扩张,导致子宫血流量增加,而在胎儿娩出后,子宫肌纤维强烈收缩,会加速胎盘附着面血窦关闭,进而出现血栓,减少出血,所以子宫收缩是产后止血的重要机制,不过若是出现影响子宫收缩的因素,均会造成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此时处理不当会危及产妇生命安全。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均是造成PPH的常见原因,且以子宫收缩乏力居多,发生率约为70%。相关报道指出[7],PPH是分娩期常见并发症,且宫缩乏力是首要致病因素。现阶段临床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处理PPH,但是均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宫腔水囊填塞的操作步骤较为复杂,按摩子宫可以加速子宫肌纤维收缩,不过止血效果欠佳,而动脉结扎常用于药物控制不佳的情况,所以宫缩剂等药物疗法成为防治PPH的首选方案,但是临床实践研究指出[8],肌内注射或静脉使用缩宫素虽然能够增强子宫平滑肌兴奋性,增加其收缩频率以及收缩力,不过仅能对子宫上段产生刺激,若是受体部位饱和,不会明显提升效果,加之此药半衰期短,部分患者对其欠缺敏感性,因此,尚需再次使用其他药物。有报道指出[9],对PPH患者联合采用卡前列甲酯栓、CTI效果显著。
本次研究表明,卡前列甲酯栓+CTI对PPH患者有较好疗效。第一,卡前列甲酯栓是类前列腺素物质,通过阴道给药途径用药,便于药物吸收,且在用药5 min内便能发挥疗效促使子宫兴奋,作用机制为:促进血小板聚集,协调子宫平滑肌收缩,提高子宫肌细胞内钙离子水平;CTI是前列腺素制剂,能够刺激肌细胞间缝隙连接,增加子宫肌细胞质钙离子水平,增强子宫平滑肌收缩,且较之以往的前列素类药物,此药以甲基取代15-羟基,所以半衰期更长、生物活性更强,能够持续作用2~3 h,另外,此药还能抑制腺苷酸环化酶,对环磷腺苷形成产生阻碍作用,促进宫缩;因此,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可以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量,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出血及止血情况、临床有效率更佳,P<0.05,与龚会[10]学者的报道一致,其以87例宫缩乏力性PPH患者为例,其中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卡前列甲酯栓,另外44例观察组患者加用CTI,结果显示前者总有效率为74.42%,后者达到90.91%,P<0.05,证实了本研究的有效性。第二,D-D在机体出现血栓时水平提升,能够预测PPH;FIB能够促进内皮细胞收缩、血小板聚集,亦能预测PPH;APTT则能有效反映凝血功能,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D-D、FIB、APTT更低,P<0.05,与邓赳赳[11]学者的报道一致,进一步表明联合用药止血效果更强。第三,两组不良反应均减少,提示联合用药可靠、安全。总之,应用卡前列甲酯栓+CTI对于PPH患者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