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可视化分析
2021-12-16朱晴晴
朱晴晴
(桂林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社区是社会的组成单元,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微观层面。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逐步转型,我国原有的单位制、街居管理制被逐渐打破,社区制随之产生,社区的治理模式在逐渐探索中实现了由统治到管理再到治理的转变[1],由主要依靠政府这一单一主体进行社区治理的方式逐渐发展成由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强调了社会组织在社区中的治理作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不仅能分担政府压力,弥补市场失灵,还能为居民提供多样化服务[2]。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发展,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十九大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在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相关研究仍在探索中,学者主要从政社关系、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法律支撑等方面研究,在已有的成果中,关于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研究综述较少,尤其是缺乏基于计量方法的文献归纳与总结。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文献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当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研究状况。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中国知网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的重要来源之一。检索条件以“主题=‘社会组织’并含‘社区治理’”“篇名=‘非政府组织’并含‘社区治理’‘非营利组织’并含‘社区治理’‘民间组织’并含‘社区治理’”进行高级精确检索,文献的类型被设置成期刊,检索时间限定为2003-2020年6月30日,共检索出文献1515篇,对检索结果进行去重、整理,最后筛选出期刊文献1425篇。
(二)研究方法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筛选出的文献数据进行处理,采用文献计量、知识图谱等研究方法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文献计量能够对文献基本特征进行统计,可以发现某一领域研究的总体概况;共词分析对关键词共词网络和关键词聚类进行分析,揭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结构特点,研究方向,分析发展趋势。
二、研究过程及发现
(一)发文量的时间分布
由图1可知,2003-2007年,期刊发表数量极少,该领域还未引起学者关注;2008-2012年,发文量逐步增长,但增长幅度较小;以2013年为分界点,此后,发文数量逐年增加,增长幅度远超从前,在2018年短暂回落后,2019年期刊论文数量创新高。
(二)高频作者与研究机构共现分析
通过对高频作者与研究机构共现分析发现,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表现出较强的中心性。从研究机构属性来看,相关研究多集中于高校、研究院,该领域研究的二级机构学科背景大多为社会学,其次是管理学和政治学。对于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研究主要集聚在理论构建、方向探索和实践经验总结方面,其中相关理论观点多借鉴于国外。多学科交叉,其研究涉及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三)文献关键词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共得出关键词536个,其中出现频次排名前20的关键词如表1,出现频次最高的是“社区治理”,其次是“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社会治理”“城市社区”等。
表1 高频关键词统计
除此之外各年份关键词的数量分布如图1,2007年以前,关于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文献关键词较少,有社区建设、民间组织、和谐社区等;2008-2012年,词汇量逐年增加,研究也变得多样化;2013-2020年6月,词汇量迅猛增加,在2015年和2019年出现了两个高峰值,研究的内容变得急剧丰富化、多样化,可见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并呈现出极强的活跃度,在未来依然是研究的热点方向。
图1 各年份论文关键词数量
(四)研究热点的突变分析
关键词突变能反映当前研究方向的转变,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突变关键词图谱(图2)进行分析,发现2003-2008年间关键词突变图谱中没有关键词显现。2008-2013年间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治理、社区治理模式、社区、社会管理、社区建设、社会资本、社会管理创新等;2014-2020年间研究热点集中于社会治理创新、社区自治组织、新型农村社区、居委会、机制、党建引领、社区教育、共建共治共享、新时代。进一步可以得出:2003-2008年间相关文献数量较少,研究方向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突出的研究热点,2009-2013年间的突变关键词数量明显增加,2014年以来,突变关键词数量急剧增加且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形成了多个研究热点,尤其是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现实需求,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社区营造等问题成为学者当前的研究热点;从关键词影响周期的角度来看,“社区治理模式”为6年,“治理”为4年,其他集中在2-3年;从关键词突变可以发现该领域早期集中在宏观层面的研究,近些年来趋向于社区治理微观层面的研究,即社会组织应如何嵌入社区治理以及怎样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依然是当前学者探索的重要方向。
图2 突现关键词图谱
(五)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聚类图谱中,模块值(Q)反映聚类结构显著性,通常情况下,当Q>0.3时,表示聚类结构显著;S反映网络同质性,当其数值越大时,表示其相似度越高。
本文的聚类图谱中Q等于0.6081,S等于0.5334。研究结果共得到11个聚类标签,主要的有“#0社区、#1社区治理、#2社会组织、#3新型农村社区、#4共治、#5共建共治共享、#7社区自治、#9居委会、#10创新实践、#11治理现代化”,这10个聚类所反映的是该领域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
三、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热点关键词,关键词突变、关键词聚类的分析,以及对具体文献内容的梳理,可以发现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社会治理方式。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是整个社会的管理中心,国家通过统包统揽的方式进行社会管理。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出“社会治理”的全新概念。“社会治理”的提出一改以往单靠政府管理的局面,强调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即多元协同[3],促进了社会组织的有效参与。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参与到社会活动的治理中,随后2019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2)居民自主性培育。居民参与是社区治理有效的前提。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社区治理面临着“政府巨型化”与“居民原子化”的恶性循环[4]。因此塑造和强化居民的主体性,是当前拓展居民参与深度和广度的基础,是改变“政府巨型化”与“居民原子化”恶性循环的良方,其中关键点在于增强居民的行动能力[5]。
(3)社区居委会正确定位。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界定了居委会在社区中的作用:协助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组织成员开展自助服务;为社区服务提供便利条件。然而居委会在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认识不清,一是将自己作为基层政府的代理机构,承接政府的行政事务,缺乏自治性,二是由于社会组织的活动场所、活动经费依赖于居委会提供,其发展也基于居委会认可,因此居委会将自己视为社会组织的上级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组织的自治性。
(4)社区治理方式探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治理模式实现了“统治—管理—治理”的转变,治理方式逐步由自治转变为共治[6]。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模式,呈现出由“嵌入”到“内生”再到“融入”的发展趋势[7];党建引领式社区治理模式,发挥党组织作用,联系群众,引导和培育社会组织建设,培育群众自主性;社区营造治理模式,强调居民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居民自主自发地进行社区事务治理;共生型网络治理模式,将党政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及居民按其“职能互补与资源整合关系”结成网络以共同治理社区公共事务[8]。
(5)政社协同共治。就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而言,一些学者担忧社会力量的壮大,会降低社会对国家的依附性,对国家治理造成巨大挑战[9];一些学者认为强调国家行政作用,又会使国家对社会的整合停留在表面上,国家对社会的整合呈现内卷化[10];还有观点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但不能彼此分开,在“和而不同”中共同发展[11];此外有学者提出,社会组织可以与政府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12]。然而在目前的社区治理中,社会组织在人、财、物等方面都高度依赖政府部门,成为政府部门的下属机构,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阶段性呈现
根据文献发表时间趋势的变化以及随着时间节点变化的关键词变迁可以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研究过程划分为以下阶段。
研究萌芽阶段(2003-2007),该阶段研究内容有“社区建设”“社会公共服务”“治理模式”等,主要关注于社会组织以及社区治理模式的独立研究。文献研究的总量仅为9篇,文献数量较少,没有形成研究热点,这一时期,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社区建设进入崭新阶段,学界关注到,除政府外,其他主体在社区治理中同样发挥作用。与此同时,非营利组织快速发展,开始逐步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其间有学者提出我国社区治理模式将经历由行政型到合作型再到自治型的转变,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将由控制变为合作[16]。
研究初步发展阶段(2008-2012),该阶段研究的高频关键词有“社区治理模式”“业主委员会”“基层治理”“多元共治”等,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视角更加多元。文献总量为92篇,大约是上一阶段的10倍。文献数量增多的原因预计有二:一是十七大提出将民间组织纳入社会建设与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大局中。二是中国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期,政府职能剧增,但受制于社会矛盾突出导致了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现有的管理方式并不能解决政府庞杂的事务,过度精细化的管理导致政府组织日益僵化管理成本不断增加。因此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将“社会管理”转提为“社会治理”,强调“简政放权”和“促进参与”,引入社会力量,与政府形成合力进行社会治理。
研究快速成长阶段(2013-2020.6),这一阶段研究的高频关键词有“网格化管理”“社区自治”“社区协商”“党建引领”“共建共享共治”,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学者结合新的政策与时代背景,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进行研究,同时对居委会与社会组织关系、社会组织与居民关系进行探究。文献总量达到1297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91.14%,且发文数量逐年增长,形成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研究热潮。其原因有二:一是国家出台大量政策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治理中;二是政府加大了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力度,同时降低了其登记注册的门槛,社会组织数量迅猛增加,开始承接政府发包并向社区提供多样化服务。除此之外,在各地政府的领导下,学者、专家涌入社区治理场域中,带领居民发掘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建立了大量的枢纽型社会组织。
五、社区治理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发文作者、研究机构、高频关键词、关键词突变、关键词聚类、发文阶段演变等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出研究热点与主题分布,研究发现: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研究涵盖社区居委会正确定位、新型社会治理方式、居民自主性培育、社区治理方式探索、政社协同共治5个方面;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研究内容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主题紧跟国家大政方针变化调整。此外社会组织应以怎样的方式融入社区治理,在社区治理中担任何种角色,承担哪些责任,怎样处理其与政府间的关系,如何培育居民的自治性等内容仍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随着乡村振兴的提出,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推动,社区治理的研究与实践出现了新的契机,社区治理未来的研究也将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社区治理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以综合性发展为主,从整体性视角出发,以产业发展为驱动,以生态环境、文化传承为内容,完善社区功能,提升居住空间。研究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融合发展,从实践层面基于多个维度为社区治理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社区治理未来的参与主体将是多元的良性互动,以党组织领导为核心,基层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群众性自治组织等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公共活动,居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社区居民协商机制的建立将是学者探索的重要方向;最后,以社区为驱动将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注重农村社区发展和服务,构建高品质和谐宜居的生活社区,推动产业发展,聚焦生态建设,推进乡村融合,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将多元主体纳入社会治理中,要求各主体本着权责对等、民主协商的原则,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将会切实提升社区治理效能,进一步完善城市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