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NKI期刊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研究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近10年学术研究回顾
2021-12-16豆志磊
豆志磊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漯河 462000)
期刊论文是高等学校科研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其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高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对一所高校论文产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是评价其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有效方式。笔者通过对漯河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统称学院)2011—2020年学术期刊发表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希望能够宏观反映该校近年来科研成果全貌,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为学校今后学科建设规划和科研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1 统计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方法对学院近10年来发表的期刊论文进行了梳理,主要利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在充分考虑文献检全率、检准率及论文收录时限的基础上,以“作者单位=学校名称;出版时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文献类型=期刊”为检索策略[1],于2021年3月31日进行检索,共得到文献2618篇,经过查重和剔除一些投稿须知等广告信息,最终确定近10年来学院教职工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共2591篇。
统计说明:本文主要侧重于当前学院在职员工(在职员工数据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科研能力研究,除去近10年来辞职、亡故、退休等员工发表的507篇文章,作为实际统计对象的文献共2084篇。对于合著论文只按第一作者的各种属性信息来作为限定论文个人归属、系部归属、职称归属及年龄归属的依据,以避免因多作者合著而造成数据重复统计[2]的现象。
2 文献计量研究
2.1 文献发文量统计
发文量是衡量一个单位学术成果的重要指标,不仅能体现单位的科研水平,同时也能说明单位的学术氛围与发展趋势[3]。
我们按照出版年份对发文量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2011—2020年学院发文量统计
近10年来学院期刊发文量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特别是2011年到2016年,期刊发文量逐年减少,2016年发文量仅为2011年发文量的42.56%,2016年之后一直在低位徘徊,科研颓势未发生明显改变。产教研融合是学院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从以上数据来看,学院科研工作整体情况不容乐观。
在2084篇文献中,独著1458篇,合著626篇,独著率为69.96%;核心期刊316篇,普刊1768篇,核心期刊占总发文量的15.16%。
2.2 核心期刊占比统计
《北大中文核心要目总览》在国内核心期刊界定领域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其最新版共收录核心期刊1946种,其界定的核心期刊约占全部期刊的20%,此比例代表着全国核心期刊发文量的平均水平[4]。如图2、图3所示,学院发文的核心数量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近5年来一直在15%以下徘徊。
图2 核心期刊数量统计
图3 核心期刊占总发文量的比例
2.3 机构科研贡献量
本次调研将教学系部和教辅后勤部门分开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教学系部近10年共发表文献1554篇,教辅和行政处室共发表文献530篇,约为教学系部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教学系部为学院科研工作的主体,教辅和行政处室是学院教学科研的重要力量。
通过图4我们可以看出,院系发文量基本上与学院以食品为特色、兼顾文理共同发展的办学实际相吻合。其中学院特色系部食品工程系的发文量占系部总发文量的13.51%,外语系、经管系、音乐舞蹈系、信息工程系等重点专业机构的发文量占比均在10%左右,前六名发文量占院系整体发文量的60%。
图4 院系发文量统计
通过合著独著比例分析(图5)可以看出,理工科院系的合著率普遍高于文史类院系的合著率。这说明,理工科院系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较强,科研交流活动更为频繁,文科的合著率普遍较低。
学院教辅行政部门的发文量统计见图6,图书馆发文量最大,共发表论文110篇,占教辅处室整体发文量的19.29%;院领导、招生处、科研处、教务处等部门也有较大发文量。图书馆整体发文量已超过部分教学系部,在全校所有44个系部处室中排名第六。近年来,图书馆大力鼓励馆员从事科研活动,形成了以业务促科研、以科研促发展的办馆理念。这表明,只要适当引导,行政处室也有很大的科研潜力。
2.4 个人科研贡献量
产文量是作者对期刊或单位贡献的重要指标,也是测定核心作者的重要依据[5]。根据普赖斯理论,核心作者的产文量至少应为N篇,计算公式为(ηmax为产文量最多的作者的发表篇数)[6]。发文量最大的教职工为食品工程系的张素霞老师,近10年共发表了31篇文章。通过核心著者公式,测算出学院核心作者产文量最少为4.16篇,按照计算惯例舍小数加1取整,得出学院近10年来产文量在5篇以上的作者即为学院的核心作者。近10年来学院发表过论文的老师共520人,其中5篇以上的作者共164人,核心作者约占全体教职工的21.57%,占全体发文作者的31.53%,而其发文量占全校总发文量的64.73%,这部分核心作者是学院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对学院的科研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图7为学院核心作者中发文量较高的前10位作者。教职工发文量客观反映了学院个人对学院总体科研的贡献程度,应列为学院科研先进个人评选的重要指标之一。
图7 学院个人科研发文量TOP10
2.5 发文年龄统计
通过对作者发文时年龄和职称的统计,有利于客观反映学院作者发文的年龄与职称发展趋势,为学院决策层和科研管理部门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称层次的教职工制定相应的科研激励引导政策提供数据支持[7]。
发文年龄指文章发表时作者的年龄,由图8可以看出,近10年学院教职工发表论文的高峰期在35-40岁,发文量均在100篇以上,是学院教职工科研工作由发展走向成熟的黄金阶段。35岁之前由于工作经验不足、科研方法缺失、经费短缺等因素制约着员工的科研成果数量,属于科研工作者的萌芽期和储备阶段;40岁之后,由于缺少约束和激励机制,员工的发文量则处于显著的衰退期。
图8 教职工发表论文年龄趋势图
2.6 发文职称统计
学院教职工发文量的职称分布如图9所示,其中中级和副高级职称教职工的发文量最多,这是因为,从年龄分布上看,学院的中级和副高级职称大部分分布在30-45岁,科研能力处于上升或相对成熟阶段,而且具有进一步晋升职称的机会,本身的科研动力较强,其发文量占到总发文量的83.1%。正高级和初级职称教职工的发文量占整体发文量的10%左右,发文量较少。
图9 教职工不同职称层次发文量分布图
2.7 发文期刊分布
在职教职工近10年发表的2084篇论文分布于498种期刊,其中《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共发表577篇,约占整体发文量的27.68%。由此可见,学院学报是教职工科研发布、对外科研文献交流的重要平台。发文量为1篇的期刊共222种,三篇以下的共382种,占整体发文期刊的76.7%,由此可见,学院发文期刊比较零散,整体集中度不高,有针对性地选择发文期刊的意识不强[8]。发文次数超过15次的期刊如图10所示。
图10 发文次数超过15次的期刊
2.8 学科主题分布
研究科研成果的学科主题分布可以客观反映该校的科研重点,在一定程度上能揭示本校科研的热点和方向[9]。研究学科主要根据中图法及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综合考虑。通过图11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发文量最大,这与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相吻合,食品、服装、计算机、美术、音乐、经济、外语、自动化(机电与电气)等为近年来学院科研的重点和热点,发文量也比较大,是学院的传统优势学科。图书情报学虽然并不是学院设置的专业,但近年来对学院的科研贡献量也较大。通过与同类院校图书馆进行横向对比可知,学院图书馆专业科研水平在河南省高职类图书馆中具有较大优势。
图11 发文学科主题分布TOP15
2.9 合作机构统计
合作发文机构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机构间的科研合作情况,科研合作对各机构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发展有很大帮助[10]。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与学院合作较为紧密的机构共38个,其中高校32个,企业4个,中职学校2个,科研院所1个,说明学院科研对外合作交流主要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进行,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地域分布来看,33个机构为河南省内高校,5个机构为省外高校,省内省外合作发文量比例约为7∶1,这说明学院的科研学术交流更多以省内交流为主,省外科研合作较少。在所有合作机构中,河南广播电视大学、郑州大学、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等机构的合作发文量位居前5名,为学院近10年来科研合作最为紧密的5个学术机构,合作发表的主题大多集中在食品、服装等学科领域。
3 结语
通过文献计量分析,笔者认为当前学院科研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期刊发文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学院教职工科研工作动力不足,学术研究氛围不浓,需要学院进一步修订科研管理措施,加强政策引导和科研激励,激发教职工科研热情,促进科研成果呈现。二是发文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核心期刊发文数量占比一直在15%左右,低于全国(占比20%)平均水平。三是学院科研人员年龄、职称分布不均衡,整体呈现“橄榄球”形态,初级职称和正高级职称人员的科研成果较少。新进教师科研能力不足,需学院加强科研能力培训;论文发表职称驱动痕迹明显,存在“一旦高级职称晋升成功就不再进行科研”的现象。学院需加强科研政策约束,充分发挥高级职称人员在经验、学识及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与奖惩措施,以保障学院科研工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