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红色+”多元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初探
——基于对湘西永顺县的调查

2021-12-16纪毓悦

山西农经 2021年9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红色文化

□纪毓悦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5)

1 研究目的

截至2021 年1 月,中国知网中关于红色文化主题的国内外文献共有16 531 篇,根据发表年度趋势图可以看出,社会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度不断增加,从最初1 年发表1 篇文章发展到如今仅1 年时间发表3 415 篇文章,但其中大部分是基于常态化社会发展形势下,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及其育人效能展开的研究。

此次研究则以精准扶贫为背景,结合当下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因时而异探索以红色文化为核心,推动多边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新型多元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此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旨在转变乡村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当地文化的隐性价值,为永顺县的经济发展建言献策,也为其他环境条件相似地区的发展提供新思路与新方向,推动更多地区由“精准扶贫”走向“切实脱贫”,通过“对症下药”的方式实现“药到病除”的效果。

2 研究背景

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着重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继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1]。

2020 年为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阻碍了各地的经济发展。永顺县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在特殊背景下,更应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资源优势,化危机为转机,致力于发展区域特色,实现脱贫致富。

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文化建设[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3]。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可见,文化发展是党和国家长久以来持续关注和讨论的话题,文化的发展对民族复兴与国家繁荣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文化产业发展也必将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5]。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体现着国民精神的文化,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具有相当大的竞争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高度重视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红色精神的继承与弘扬。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响应时代号召,纷纷出台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举措,倡导革新教育方式,以红色文化为特色,使思想政治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鼓励大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红色基地,学知识、悟精神、促发展。因此,应深入探寻永顺县独有的文化资源,助力当地文化产业发展,使当地实现全面脱贫不返贫,同时大力宣传并弘扬爱国主义情怀。

3 永顺县多元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较分散,产业体系不完备

近年来,永顺县致力于完善红色文化体系,不断修缮革命根据地旧址,建设根据地纪念馆,创建首个红色文化主题馆,依托已有教育基地与办学经验,着力打造“红色课堂”,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同时,有关部门十分关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其发展模式仍然存在问题,并未形成一定的规模与体系。

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之间缺乏联系,多数居民仍沿用从前的生活方式,缺少联合创新创业带富意识,无法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整体的认识,陈旧的思想观念导致对改革创新存在畏惧感,容易造成民众参与度低、参与难度大的现象,导致丰富的红色文化与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机融合,产业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3.2 文化产业宣传方式缺少创新,品牌知名度不高

近几年,永顺县积极打造以“塔卧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致力于发展红色文旅业。当地各学校也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传授红色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但从整体来看,这些文化只集中于本土,并没有在大众视野中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宣传手段也缺乏多样性与针对性,导致产业影响力与知名度并不高,以至于当下还有很多人不了解永顺县历史悠久且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与民族特色文化,“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受到阻碍。

3.3 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完善,区位优势利用不充分

2010 年,永顺县的毛坝、万坪、砂坝、塔卧、首车等10 多个乡镇已建有莓茶基地,面积约666.67 hm2。经过10 年的发展,莓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产量逐年增加,但仍有部分村镇交通设施尚待完善,内外沟通交流依旧存在阻碍,导致莓茶产品产业链无法进一步延长,资源价值得不到充分挖掘。

双凤村作为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土家族民俗文化村之一,其语言、习俗、建筑、民间文化等均具有鲜明的土家族特点,有中国“土家第一村”的美誉,是摆手舞和毛古斯舞之乡。但因交通不便,双凤村仍隐蔽在大山深处,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被长久隐藏在大山之中得不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因此,即便当地的塔卧镇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有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已纳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点和全国30 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交通设施相对较好,但其他乡村交通设施不完善仍然影响着永顺县的联动发展,阻碍了永顺县与周边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导致其本身的资源与区位优势无法发挥最大的作用,出现了“手中有资源,现实没发展”的现象。

3.4 青年人才供给不足,技术支持与文化传承存在危机

近年来,求职者从“80 后”“90 后”转至“00 后”,这一代劳动者充满青春和活力,思维活跃且自主意识强,他们在职业选择上更加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更期待有激情和能展示自身能力的地方。因此,这一代劳动者在选择工作区域时,更倾向于创新活力较强、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或明星旅游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等[6]。

青年人才留在大城市就业安家已逐渐成为常态,永顺县虽然有丰富的红色文化与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但是当地青年人才供给不足,在技术与管理上仍有很大缺口,同时越来越多从乡村走出来的年轻人对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逐渐淡之远之,出现了当下文化产业的低速发展,未来无人传承的现象,减缓了贫困乡村发展的步伐。

4 发展建议

4.1 积极转变产业发展观念,推动多种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以塔卧镇、芙蓉镇等具有代表性、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为中心向外围辐射,多方挖掘其他特色文化,引导红色文化资源与当地民族舞蹈和语言以及茶文化等有机融合,在发展红色文旅、红色研学的同时,促进中国传统茶文化、民族方言文化以及舞蹈文艺共同发展。

永顺县县委、县政府应当与当地文旅部门及农林部门积极沟通,在大力弘扬“塔卧精神”的同时,积极为当地莓茶产业发展开发新领域,引导莓茶农户与药物制造商、传统茶艺课堂等加强联系与合作,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以谋求更广阔的市场。积极探索当地苗族语言文化和以双凤村为代表的土家族特色语言、毛古斯舞以及摆手舞等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设置语料录制研学与民族舞蹈教学等岗位,在增加就业的同时发展民族文化。领导部门要站在宏观角度指导各类产业积极融合、互助发展。

4.2 创新宣传思路,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

发展“红色+”发展模式的首要工作是扩大红色文化的受众面,强调以提高红色文化知名度为引力,带动多种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因此要以红色文化的宣传为主要抓手,采用针对性的方式,向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宣传介绍。

对于青少年学生群体来说,网络与学校是有效的宣传渠道,因此要积极与学校和广电媒体联系,通过举办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和拍摄相关红色故事的综艺或影视节目,使相关文化以更加直观、新颖、有趣的方式走进青少年的视野。

其中,课堂活动与影视节目的内容一定要凸显永顺县独有的红色文化内涵,文化内容要耐人深思且表达形式简单易懂。

针对中老年人,有关部门应更加注重手机、电视以及广播等媒介的发展,唤起中老年群体的回忆,引发其共鸣,进而使永顺县的红色文化走向大众,不断提高其吸引力与市场竞争力[7]。

4.3 以完善交通设施为推力,促进产业内外交流与升级

区域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交通需求的增长,而交通需求的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区域经济和交通需求相互影响,应尽可能地使二者相互配合、协调发展[8]。

面对永顺县的现状,当地交通部门应当积极与各村镇政府联合起来,彻底清查各地区内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合理安排施工,改善当下阻碍经济发展的交通问题,通过网络方式实现“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将手中的资源送出大山,走进大众视野,这样有利于不断引进先进技术、机械以及人才资源,使当地的文化产业和经济结构不断更新升级,实现蓬勃发展[9-11]。

同时,永顺县地处四川、贵州、张家界、长沙与湘潭的中心位置,这些省、市各具发展优势与地域特色,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有了便利的交通后,应实行对口交流、联合发展,有利于各地红色文化、自然风光以及民族特色文化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可以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合作,加快产业发展进程,形成区域联合发展模式[12-15]。

4.4 建立健全人才供给机制,助力乡村发展

首先,永顺县政府人力资源部门应当尽快更新人才聘用政策,完善当地人才培养与聘用机制,根据实际情况推动产业升级并设置合理的就业岗位,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同时提升薪资水平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因为薪资水平与社会保障制度是对外吸引人才与对内留住人才的重要指标[16-18]。

其次,当地应当加强对员工的再教育,使其对所在岗位的工作更加熟悉,进而将自己手中的技术更好地与工作相融合,使人才快速成长与发展。

再次,应在当地积极创办红色文化与民族文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当地青年人提供系统学习家乡民族文化的机会与场所,有利于当地文化传承与发展,同时应与合适的高校建立联系,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既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又满足永顺县引进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最后,永顺县要加强自身建设,打破原有的“普通山村”形象,使人才看到当地更有发展潜力的一面,这样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5 结束语

针对永顺县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创新融合发展是关键。当下正处于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阶段与巩固精准扶贫与全面脱贫阶段,当地政府应当加强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做好各村镇发展的“大家长”,致力于将危机变成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转机,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渠道,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发展路线,将当地丰富的资源与地缘优势充分利用起来,进而推动永顺县文化产业发展,经济蓬勃发展,真正实现全面脱贫和长久脱贫。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红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红色在哪里?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