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意义和经验启示

2021-12-16谢铭威

山西农经 2021年9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攻坚发展

□谢铭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6)

1 共同富裕的特征

1.1 共同富裕具有差异性

共同富裕的差异性体现在时间、地区的分布,以及发展领域、发展程度的差别。“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和水平,“差异”主要指共同基础上发展程度的区别。应该说,共同富裕不是搞平均主义,不是搞“大锅饭”,而是在全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社会标准的物质保障基础上实现差别富裕。差异性是当代社会发展条件下实现社会内部有序分工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合理化结果。因此,共同富裕应当是一种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达到小康水平的前提条件下,在经济水平上差异化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实现共同富裕道路的发展模式。

1.2 共同富裕具有全面性

共同富裕具有全面性,指的是物质和精神双向发展,缺一不可,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说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相一致。共同富裕不仅表现在物质上的富裕,还表现在精神上的富裕。过去很多人认为,物质水平提高,社会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就是共同富裕的具体表现和主要特征。这时人们往往把共同富裕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同,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在当今社会,不能用“纯经济发展理论”衡量共同富裕程度,必须有机结合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公共服务等各方面因素作为共同富裕本身的内在要求,这才是今天对共同富裕的最全面认识。

1.3 共同富裕具有时代性

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不会一成不变,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于共同富裕思想也是如此。共同富裕思想会因时代发展和时间推移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包括其历史地位、作用、内涵特征、实质内容等。共同富裕思想与时俱进,是丰富党的理论所需要的创新和完善举措。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特色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更新。当前,共同富裕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

实践是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实践,与时代结合,才能成就指导社会前进的科学理论和思想。实践是检验共同富裕成效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共同富裕朝着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强大的动力。

2 脱贫攻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意义

2.1 从“先富”到“后富”:脱贫攻坚凸显共同富裕的人民性

人民性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2]。”没有贫困人口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没有任何意义。

据统计,2012 年底中国有贫困人口9 899 万人、贫困村12.8 万个,贫困发生率10.2%,脱贫任务相当艰巨。党中央明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的发展方略,将脱贫攻坚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截至2019 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 年末的9 899 万人减少至551 万人,累计减少9 348 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 年的10.2%下降至0.6%,累计下降9.6%[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二字,决不能让任何一个贫困地区、任何一个贫困人口掉队。脱贫攻坚是人民性的深度落实和集中体现。

2.2 从“物质”到“精神”:脱贫攻坚凸显共同富裕的全面性

精准扶贫对全面理解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从直观上讲,共同富裕是指物质层面的富足,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必须实现精神层面的富裕[4]。“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习近平扶贫思想极大丰富了共同富裕理论的内涵。

“在习近平看来,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脱贫,还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5]。”精准扶贫注重物质建设,更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一是激发帮扶对象的内生动力,增强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把脱贫工作化被动为主动,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6]。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教授帮扶对象实用生产技术和经济技能,让“输血”变为“造血”。二是做好教育扶贫工作,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从《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顶层设计,到教育扶贫工程的具体落实,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发挥教育在扶贫中的关键作用,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素质,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动力支撑。

2.3 从“经济”到“政治”:脱贫攻坚凸显共同富裕的政治性

精准扶贫对巩固群众基础、实现人民期盼有着重要现实意义[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能否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质是人心向背的问题。过去,共同富裕经常被作为经济问题来看待,更多讨论如何运用经济手段“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如何实行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来“消除两极分化”等[8]。如今,党把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上升到“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看待,体现了党的执政观念的发展和升华[9]。

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追求。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助于党的执政形象建设,有助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农村人口占比过大,农民收入过低和负重过大,是制约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影响因素。当前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仍然很大,农民群体是党执政的最主要的群众基础之一。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聚焦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县摘帽,尤其是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能在最大程度上巩固最广大的群众基础,维护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解决人心向背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0]。

2.4 从“规划”到“成就”:脱贫攻坚凸显共同富裕的时代性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多次部署、规划并推进有关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与“共同富裕”多次出现在党的重要报告和文件中。党中央和国务院连续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专项文件,体现出党和政府对脱贫攻坚的全面谋划和统筹。经过不懈努力,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脱贫攻坚是当今时代共同富裕的主题,凸显了其时代性。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论”,党中央制定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表,描绘好波澜壮阔的进程图。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任务和指标。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相扣,体现出党对共同富裕的笃定追求,对全体人民的坚实责任和庄严承诺,对党的自身建设的强大信心,更体现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5 从“国家”到“世界”:脱贫攻坚凸显共同富裕的全球性

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到推动全球领域减贫事业合作,脱贫攻坚进程凸显了党中央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全球性思维和眼光,展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责任与中国担当。共同富裕核心在“共同”二字,中国共产党把“共同”理解为“全球人民的共同事业和目标”。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不仅致力于本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也将积极推动世界减贫事业发展,实现各国人民共同富裕。致力世界脱贫,造福世界人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全球性思维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中国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减贫领域的交流合作,为减贫国际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可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实践证明超越了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范畴,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逻辑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开辟了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新道路。

3 脱贫攻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经验启示

3.1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要从历史发展维度和国际比较中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完善“坚持党的领导”机制体制,切实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位,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营造“政令畅通,执行有力”的良好局面。

3.2 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脱贫攻坚彰显了人民群众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向往,展现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智慧和力量,激发了人民团结奋斗的内生动力,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后,应继续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继续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推动改革,让人民群众积极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继续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让人民成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3.3 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脱贫攻坚有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组织体系和监督考核体系,实施东西协作与对口帮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定点帮扶模式,动员了社会组织与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脱贫攻坚的成功充分说明,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取得一项又一项伟大成就的重要保障。今后必须继续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力统筹地方资源,发挥各地优势和特色,建立“泛合作网”,联动社会、企业和基层社区力量,建立健全社会动员体系,凝聚人民思想共识,号召全社会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4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高质量经济体系

脱贫攻坚的实践证明,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意识。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今后,必须运用新发展理念分析和解决在迈向共同富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倡导各级组织坚持敢于创新、全面协调、保护生态、坚持开放、共享成果的理念,让人民群众明白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推动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奠定强大的经济基础。

4 结束语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接下来如何实践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实基础和宝贵经验,将是重要课题。脱贫攻坚蕴含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有力体现,要进一步研究脱贫攻坚的精神内涵和实践模式,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动力。

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

——习近平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攻坚发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准确理解脱贫攻坚的“辩证关系”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