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
2021-12-16朱萍
朱 萍
(吉安市思源实验学校,江西 吉安 343000)
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精力不应单纯地集中在讲解基础知识上,还要启发学生思考,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做到一题多解。然而,目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仍存在刻板、单一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意识等都存在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真正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应积极探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升数学素养。
一、小学数学解题方法多样化的实际问题
(一)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不足
要实现解题方法多样化,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发散性思考。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注重传授基础知识和习题讲解,目的在于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锻炼学生解题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跟着教师的思路思考,固定地练习同一类习题,缺乏灵活应变能力。
(二)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需要根据题干中不同的条件对问题进行分析。教师习惯用固定的方式解题,这会对学生的解题习惯造成影响。当学生得知一种解题思路能得到正确答案后,便不再思考其他解题方法,缺乏钻研精神;学生只按照教师给定的思路解题,缺乏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满足已获得的数学知识,缺乏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探究,很难提升自身的数学水平。
(三)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不深
经过多次教学改革、专家论证,学者们最终依照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水平,制定出了合理的教材内容。在具体授课前,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编排的目的性、技巧性,以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仍有不少教师对教材的重视程度偏低,只给学生讲解解题步骤,不注重教材与实际情境的结合,无法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导致学生在面对变化的题型时,无法顺利解出题目。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不深,无法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这让学生始终处于紧绷的学习状态,难以取得进步。
二、促进小学数学解题方法多样化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推进素质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在传授基本知识时,多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数学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能对一个问题提出多种假设。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从其他角度分析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表”时,教师可以在安排学生背诵乘法口诀表的同时,要求学生绘制关于乘法口诀的手抄报,或自行总结乘法口诀中的规律。这样一来,学生会对乘法口诀进行细致的分析,他们能够发现:乘积为24的有4×6、6×4、3×8、8×3,乘积为12的有2×6、6×2、3×4、4×3。学生自己发现这些规律,比教师一味“灌输”知识,更有助于学生记忆口诀,也能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应注重锻炼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要让学生善于观察、主动思考,进而提高自身的数学解题能力。
再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它们很相似,只需拉动长方形的一个角,就能让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可是为什么当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后,面积却变小了呢?为此,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以平行四边形上底边的一端为顶点,延伸出一条垂直于下底边的线,切下由垂线分割而得的三角形,平移到另一侧。此时,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且面积没变,由于高不变。由此,学生也能反向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不能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进而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二)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解题方法多样化的前提是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只有基础知识扎实,学生才能在现有的知识储备上,进行多元化的思考,让解题方法更加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先牢牢掌握“均分”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可以举例:有4个狗舍和13只小狗,平均每个狗舍住几只小狗,还剩几只?在学生算出答案后,教师再让学生对比余数和除数的大小。多出几种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夯实这部分知识,最终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运算规律。紧接着,教师可以将运算题换成找规律题,要求学生在观察一组图形后判断,第35个图形是什么?学生会发现,如果一个个去数,非常烦琐,这时,学生会想到刚刚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尝试将发现的图形规律转换成均分的形式,用除法来解决这一类的问题。
(三)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生年龄小,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同时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因此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学会创新。具体来说,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多种角度开展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提问:“小军做题时把题目中的被减数639错认成936,得出差是432,如果没有看错题,正确结果应该是多少?”这道题目可以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解法一(从被减数角度考虑):
要得出正确结果,首先要计算出被减数,学生需要分两步进行计算。
432+936=1368
1368-639=729
解法二(从减数角度考虑):
学生可以直接比较减数之间的差,然后将差与错误结果相加。
936-639=297
432+297=729
除了要求学生在解题时寻找多种思路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设置问题并解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已知条件,然后要求学生自己设置问题。如学校组织植树,去年种了150棵杨树,200棵松树,今年种了300棵杨树、250棵松树。对此,你能提出三个问题吗?这种出题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设置问题,学生从被动解题转为主动出题,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安排同桌之间互相出题,让每个学生给自己的同桌出题,然后解答同桌的题目。如此一来,学生成了出题者,这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学生之间产生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教师要求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解题,不仅能让学生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促使学生不断创新,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重要,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使学生多思考、勤动脑,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数学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