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再思考——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取向
2021-12-16万斌
万 斌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江苏 常州 213155)
纵观近年来的初中化学教学,从教学重点的确定(传统的“双基”)到教学方式的改革(课程改革中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再到当前的核心素养培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尽管前后的时间跨度较长,但仍然让不少一线教师感觉变化较大。于是笔者就思考了一个问题: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哪些教学习惯是需要坚持的?这种坚持意味着化学教学不应随外部需要的变化而变化,而应坚持初中化学教学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方向。在对这个问题思考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生活化教学是应当坚持的,它应当是化学教学的基本方向。如果说在传统的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只是体现在生活素材的引入上,那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生活化教学应当是什么状态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思考。
一、生活化教学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生活化教学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是笔者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初中化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系,看起来很近,实际上又很远。“近”主要体现在一些化学现象与生活现象密切相关,通过这些现象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可以减少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产生的距离感;“远”主要体现在学生很难从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去联想到化学本质——物质结构与化学反应。很多时候学生由于无法把握这种远近关系,再加上化学学习的过程中经常要求学生依据化学原理,用严密的思维去分析问题,于是学生就认为化学这门学科很难学,甚至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死记硬背”的学科。要改变这一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认同了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还需要同时思考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化学教学要想达到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这实际上也就是对生活化教学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关系的一种探究。在笔者看来,生活对学生而言必然意味着宏观辨识,而化学学习则意味着微观探析,也就实现了生活化教学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步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学生要基于化学反应去观察化学现象,建立化学思维,然后基于一定的证据(如实验现象),通过推理、探究去建立模型,并在此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如此,生活化教学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培养路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建立,使得生活化教学就成为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的必然取向。
二、生活化教学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具体到某个化学知识点的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如何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呢?这需要教师把化学概念、原理、现象及化学语言等,还原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变成学生能看得见的“化学事实”,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就会变得顺理成章,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也就有更大的保障。
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教材通常都是用拉瓦锡制氧过程中的发现来引入“守恒”概念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浓厚的化学意味,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学生此前的知识基础不好,又或者是想象力、推理能力较弱,那么此处的入门就显得比较困难。反之,教师如果借助生活化教学的思路,就可以突破学生的这一思维难点,同时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首先,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学生想到的化学反应,往往有金属的生锈与燃料的燃烧等。等学生举出这些例子之后,再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反应的过程中,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变化了吗?如果变化了,那是如何变化的?”此时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会做出不同的判断:有的学生认为生锈这种化学反应,质量肯定是变大的,因为金属生锈以后上面多了“疙瘩”;有的学生认为燃烧这种化学反应质量肯定是变小的,因为燃料燃烧以后,只剩下了那么一点残渣……这样一个判断过程,虽然从结果的角度来看并不正确,但是本身却体现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宏观辨识、寻找证据、进行推理等过程。可以说,生活化教学的选择已经打开了核心素养培养的大门。
其次,进一步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想准确地判断化学反应前后参与反应物质的总质量有没有变化,科学的方法应该是什么?”很显然这个时候,学生会想到实验,以及实验中相关的测量。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一想法,让他们去设计实验,并且思考如何测量参与反应物质的质量。这个时候学生思维加工的素材依然是生活中的素材,因为他们大脑里面就是生活中化学反应的例子。学生能够想到实验的思路,比如在化学反应之前和之后分别测一下总质量,然后进行比较。但是这一思路又会遇到一些挑战,比如确定参与反应的物质全面吗?质量又如何测量?
再次,从生活向化学过渡。由于相关问题的提出,学生发现如果完全基于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去进行实验,会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而如果能够对实验进行优化,就可以在简化实验的同时达到同样的效果。这个时候,教师再向学生提出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来进行研究,学生就可以在原来的思维基础上,快速准确地设计出测量红磷燃烧前后的质量这一实验。
最后,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加工素材非常丰富,而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可以涉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多个要素,于是核心素养落地也就成了可能。
三、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再思考
具体分析类似于上述案例的许多教学案例,都可以发现生活化教学的选择确实有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地。其实核心素养并不是一个完全学术化的概念,它在生活中也是能够找到影子的。就初中化学教学而言,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寓教于乐,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深化和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要素,能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学生的思维从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到实验室里的红磷燃烧,看起来只是一个例子的变化,但实际上在这个例子切换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过程是非常丰富的,无论是宏观辨识还是微观探析,都有着深厚的思维基础,而且学生会自由地发挥想象,因此对于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结论的得出,学生实际上是有心理预期的。哪怕是原来不认为质量守恒的学生,也会在认知失衡的基础上重新获得认知的平衡。
总之,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应当成为初中化学教师教学的基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