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康复治疗在缓解期哮喘儿童中的应用研究
2021-12-16阮娟娟邵菡清朱静叶
阮娟娟,邵菡清,朱静叶,周 青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杭州 310052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其反复发作的特点导致患儿肺功能及活动耐力下降,亦可引发各种心理问题[1-2]。当前哮喘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哮喘防治教育、变应原回避为主。肺康复是一种基于对患者全面评估,并量身定制的个体化综合干预措施,包括呼吸训练、运动训练、心理康复等,旨在改善慢性呼吸疾病患者生理和心理状态,促进健康的活动[3]。肺康复治疗作为非药物治疗的一种措施,近来已证实在哮喘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4],但国内用于未成年儿童干预较少。本研究尝试将肺康复治疗应用于缓解期哮喘患儿,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在医院呼吸科接受治疗的患儿,年龄7~16岁;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1],临床确诊为哮喘缓解期;家长无精神、智力障碍,拥有智能手机,并会使用微信。排除标准:患儿有智力和认知障碍;患儿存在不稳定的心脏疾病、严重肺动脉高压等合并疾病。患儿及家长自愿参与本研究,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哮喘患儿4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男15例,女5例;年龄(9.95±2.35)岁;病程(1.24±0.97)年。观察组:男13例,女7例;年龄(9.31±1.69)岁;病程(1.85±2.12)年。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
患儿接受常规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采用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方案所推荐的长期控制药物和快速缓解药物;非药物治疗包括哮喘防治教育、变应原回避,哮喘防治教育包括哮喘控制水平的自我检测、药物吸入装置的使用及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哮喘发作征象观察和应急措施,变应原回避包括避免或减少接触变应原和非特异性刺激物。患儿每月门诊随访一次。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增加肺康复治疗。
1.2.2.1 组建肺康复团队
团队由7名医护人员组成,科室护士长任项目组长,负责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呼吸康复专科医生1名,负责收集资料进行康复评估,制定方案;心理咨询医生1名,进行心理疏导;责任护士4名,均经过专业的培训,负责患儿入组及康复督导,其中一名护士同时为Child Life成员。
1.2.2.2 建立康复管理档案
责任护士为每一例入组患儿建立个人康复管理档案,内容包括患儿及照顾者的基本情况、心理状态及康复目标,历次康复效果评估等。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注意发掘患儿潜在的康复问题,及时反馈和干预。
1.2.2.3 肺康复治疗
包括呼吸训练、运动训练及心理康复。呼吸训练: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膈肌训练、吹气球、呼吸操,训练前责任护士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当面演示指导,让患儿掌握训练规则,患儿可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选择训练方式。训练要求呼吸频率7~8次/min,初始锻炼2次/d,每次5 min,熟练后逐渐增加至10~15 min/次,2~3次/d。运动训练:呼吸康复专科医生参考美国运动医学院推荐的哮喘患者运动处方[5],根据患儿个体情况、兴趣爱好并兼顾避免哮喘诱发因素量身定制方案,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步行、慢跑、游泳、骑车等。运动强度每周4~5次,每次20~30 min,以患儿不出现喘息、呼吸困难为宜,对训练持续时间小于5~10 min的患儿,则要求每天1~3次,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对训练中易出现哮喘相关症状,如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和运动能力下降的患儿,在运动前遵医嘱吸入支气管扩张剂进行预治疗。心理康复: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干预措施,如心理疏导、治疗性游戏、团体活动等,进行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干预,由心理医生和Child Life成员进行。开展哮喘课堂,科普哮喘知识,让患儿、家长正确认识哮喘,减少患儿及家长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1.2.2.4 随访及质量控制
建立微信沟通群,要求家长每周上传训练视频,责任护士对康复行为进行评估与指正,对未上传者责任护士进行一对一微信或电话沟通,了解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并解决。家长也可在线咨询,分享康复经验及提出困扰,每周安排一名小组成员在线答疑,了解患儿康复进展。
1.3 评价方法
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以下评价指标的检测。肺功能:由肺功能室的工作人员使用同一肺功能仪测评FEV1和FVC,计算FEV1/FVC。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hildhood Asthma Control Test,C-ACT)[6]:适用于4岁以上儿童,共有7个问题,前4题由患儿看图回答,每个问题的得分为0、1、2、3分共4个等级;后3题由家长回答,每个问题的得分为0、1、2、3、4、5分共6个等级,问卷满分为27分。C-ACT评分≤20分提示哮喘未控制,21、22分为部分控制,≥23分为控制。哮喘生命质量调查问卷(Pediatric Asthma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PAQLQ)[7]:是针对7~17岁患有哮喘的儿童专门设计的,包括症状、活动及情感3个方面,共计23个条目,采用1~7分进行计分,分值越高表示患儿生活质量越好。同时,统计观察组患儿在肺康复治疗期间出现哮喘相关症状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资料由双人核对录入,采用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对计量资料行正态性检验,满足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C-ACT评分高于对照组、患儿PAQLQ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肺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肺功能及C-ACT评分比较见表1;两组患儿PAQLQ评分比较见表2。研究期间,观察组患儿共参与治疗1 320例次,其中55例次出现哮喘相关症状(34例次仅为轻微咳嗽,9例次为咳嗽伴胸闷,12例次为咳嗽伴喘息),发生率为4.17%,所有症状均在停止治疗,吸入支气管扩张剂、休息后好转,无患儿因此需急诊或住院治疗。
表1 两组患儿肺功能及C-ACT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儿PAQLQ评分比较
3 讨论
3.1 肺康复治疗应用于哮喘儿童的机制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易反复发作,随病程的延长可导致气道不可逆性狭窄和气道重塑,对患儿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肺康复治疗包括呼吸训练、运动训练和心理康复。呼吸训练可通过调节呼吸模式降低呼吸频率,减少过度通气,维持二氧化碳处于正常水平,缓解支气管痉挛和呼吸困难。有研究显示呼吸训练可改善肺换气,增加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小细支气管平滑肌张力、减小气道阻力,提高哮喘患者的生命质量[8]。运动可减少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加抗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及降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受体的表达,进而一定程度上抑制机体对变应原的炎症反应。适当的心理康复有助于医护人员全面了解患儿,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治疗,可增加患儿安全感,缓解患儿负性情绪,更好地控制哮喘。
3.2 肺康复治疗在缓解期哮喘儿童中的应用优势
传统观念认为哮喘患儿不适合运动,运动可能诱发哮喘急性发作,但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多数哮喘患儿可以耐受运动,且运动可以减轻哮喘症状,降低哮喘急性发作的风险,改善肺功能及提高患儿生活质量[9]。研究推荐将运动处方作为儿童哮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5]。本研究通过对缓解期哮喘儿童进行专业评估,并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进行治疗,同时通过心理医生及Child Life团队介入,了解患儿心身状况,从而提高其安全感与锻炼依从性。结果显示两组患儿治疗3个月后C-ACT和PAQLQ评分均有提高,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肺康复治疗可有效控制哮喘,提高患儿的生命质量。另外,在研究期间,观察组中4.17%患儿出现哮喘相关症状,但均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休息后缓解,无患儿因此需急诊或住院治疗,表明患儿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进行肺康复治疗,安全性较好。
3.3 局限性
本研究证实了肺康复治疗对缓解期哮喘儿童症状控制、提高生命质量的积极意义,但治疗后两组患儿肺功能指标组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样本量偏小、研究过程较短有关,未来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大数据、多中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