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梅园
2021-12-15李秋生
李秋生
泰州,一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觉得亲切的城市,已有2100多年建城史,南唐时(公元937年)始名泰州,有“国泰民安”之意。
泰州历史文化厚重,位于海陵区迎春东路90号的梅园是其亮点之一。梅园3500平方米,明清风格房屋,园内景色秀丽,遍植梅树,梅中有亭,梁上镌满梅花。亭呈五角,如梅花之五瓣,为国内罕见。
梅园令我神往,不仅因为梅园之美,且因梅园主人是京剧大师梅兰芳。我不属于“追星族”,不会去盲目崇拜谁,但对确有建树的大师自然会刮目相看。
对我来说,访梅园是“梅开二度”。工作期间,到过泰州,进过梅园,那是一次集体活动,蜻蜓点水,有点“走过场”。这一次我已退休,成为闲云野鹤,不必来去匆匆了。老友特邀我国庆泰州一日游,我一口答应。
这次我有充分精神准备,步入苍松挺拔、百花争艳的梅园,一个展厅一个展厅观看,一个花园一个花园流连,一块砖一块砖上踏步,时不时拍摄一些镜头,想对梅先生多一些了解。油然记起臧克家那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梅先生当属后者,梅园中到处有梅先生的影子。我以为,梅先生能够“活着”,因为他有“三气”,人走“气”在,浩气长存。
首先,他有灵气。有人把男扮女妆说成是娘娘腔,我觉得娘娘腔是一回事,能把娘娘腔变成一种艺术又是一回事。一个大男人,在舞台上活生生地把自己变成一个女人,又唱又舞,惟妙惟肖,出神入化,使人們完全忘记了他是男子,只是把他当成绝代佳人,为其陶醉,为其喝彩。如果没有一种特殊的灵气怎能达到如此炉火纯青境界!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为在舞台上眉目传情,打动人心,他每天对着坛子喊嗓子,望着飞鸽练眼神,终练成一身绝艺,呈现8岁学戏,10岁登台,14岁成名,誉满华夏,中外传颂的奇迹。
其次,他有骨气。梅先生生于乱世,长于乱世,成名于乱世。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占我东三省,他编演《抗金兵》,以梁红玉击鼓抗金兵号召民众抗日。他又编演《生死恨》,表现民女韩玉娘沦为金兵俘虏的悲惨遭遇。伪“满州国”在日寇扶植下成立,派人以重金游说梅兰芳,要他前去“庆祝”,被他断然拒绝。为了不给侵略者演出,扮演京剧旦角的他“蓄须明志”家喻户晓。更让人感动的是,为了拒演,他竟然不顾伤害身体,甚至生命危险,密请医生为他连续注射三针伤寒预防针,使自己高烧不退,毁喉自伤,民族气节令人感叹。
再者,他有大气。他作为艺人,身在舞台,胸怀世界。为把我国的传统京剧艺术传播海外,梅兰芳曾应邀到苏联演出,一出《贵妃醉酒》“醉”倒了多少邻邦观众。“梅宅外交”更是一时传为佳话。上个世纪20年代,梅先生在自己家中接待国外政要、实业界、文艺界、教育界名人多达六七千人。当时的北洋政府不给他支付任何交际费用。梅家佣人担心地说:“这样下去,梅大爷早晚要被吃穷”。但梅兰芳对此从不计较,还是经常宾客盈门,高朋满座。
演戏做人皆学问。梅先生的灵气、骨气、大气都归于一腔正气。梅园座落在梅花丛中,梅先生是爱梅花的,他爱梅花高贵纯洁的品格。
梅园追古思今,心绪难平。如今社会在大踏步前进,卫星上天,航母下海,高铁纵横;不少人小区住房、高档轿车、可观存款、休闲娱乐等可以说一样也不缺,却整日诉说“无言的伤痛”,无非是“生活无趣,活得没劲,打不起精神”。我在想,无论出于哪一种原因,根本原因恐怕还是身上缺少一种精气神,缺少一种人生信仰,或者说少了一些正气,多了一些俗气。想一想,梅先生当年拒绝为日寇登台演出,竟然请医生为他连续注射三针伤寒预防针,使自己高烧不退,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一个人倘若能像梅先生那样正气凛然,胸怀民族,心地坦荡,有大我,无小我,就不会像林黛玉那样成天悲悲戚戚,焚稿葬花落泪了吧。
“长江后浪推前浪”。现代人应该更开放,更豁达,更前卫,让我们从梅先生身上吸取更多正能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