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1-12-15王英杰
王英杰
[摘 要]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现实需求和政治要求,阐述就业能力的概念,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从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素质能力三方面分析大学生现阶段的就业能力,最后从政府、学校、学生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关 键 词] 大学生;就业能力;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0-0106-02
目前,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其就业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往往出现毕业生高估其就业能力,而用人单位不满意其就业能力。所以提升就业能力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就业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
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指其在学校通过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社会角色转变,在其毕业之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并不断提升自己而获得发展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最终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并通过工作为国家做出贡献。因此,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仅局限于找到工作并获得报酬,还应该包括大学生在工作中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并促使自我提升的能力。总结各学者对就业能力构成的分析发现,就业能力主要由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力构成。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
1.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现实需求和政治要求
促进大学生全面均衡地发展并帮助其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现实问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之一。在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高校发展的问题之一。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了当前思政教育的难点之一。积极探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方式,把解决现实问题和思想问题相结合,是思政教育的现实需求和政治要求。
2.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价值需求
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其思想觉悟,还能提升其实践行动能力。大学生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以及就业能力的优化,不但可以解决其就业问题,还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进行高校思政教育,探索符合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方式,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需求。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式进行研究,能极大地丰富思政教育的相关理论,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功能性。
3.思政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而缓解就业难等问题
思政教育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可以起到引领作用。在正确的“三观”引领下,学生可以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同时,思政教育也会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社会形势和就业压力。无论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还是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困难和失败,这些都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从各方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而缓解就业难等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一)基础能力不高
大学生在经过系统的培训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能力,但实践较少,导致基础能力不高。在听、说、读、写方面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如起草策划方案、书写总结报告及对知识的理解还处在起始阶段。当前社会是网络信息社会,而大学生在信息处理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不高,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化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实践技能知识落后于用人单位的需求。教材方面,学生所使用的教材由于出版周期长、更新慢,无法在知识上引领学生的学习,更无法满足学生和市场的需求。课程方面,一些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践技能的引导,学生不能很好地领会和理解相关知识。部分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没有特色,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实际不一致,缺乏社会从业经验。教师方面,很多教师不是双师型教师,没有专业的工作经验,只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缺乏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学生无法从教学中获得前沿的、一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众多原因导致大学生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有差距,从而造成供需的不协调,这也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矛盾所在。
(三)素质能力有待提高
1.就业预期较高
部分大学生没有认清自己的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存在不符甚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现象,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没有清晰的定位,不愿意从事基础工作,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就业预期较高,从而导致就业失败。
2.心理素质不强
在当下,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既有保障又单纯,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和交际,都比较单一、规律。而这与毕业后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再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从小生活无忧无虑,在面对家庭突发变故,没有顺利就业或其他影响因素时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差,导致其在受到挫折或无法顺利就业、择业时不能及时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以及自我反省,往往会出现情绪偏激、心情失落甚至抑郁等问题。
3.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技巧
很多学生对人生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尤其在大一、大二、大三时对就业指导课程较抵触,觉得自己还不到毕业时间,这些与自己无关。因此,大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季时面对人生选择和就业压力,都会迷茫不知所措,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没有规划。还有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虽然有一定的规划,但不清晰、不完全。因此,就会出现学生对現阶段的就业形势不了解、就业观念滞后、制订的职业目标不够合理、就业准备不是很充分、自我定位不清晰、就业期望过高等情况。同时,应聘策略与技巧不能在应聘时很好地运用,如,个人简历无特色、职业概念模糊、缺乏自我规划。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不断地坚持,更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如政府的投入、高校的配合和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一)政府方面
政府需要转变职能,开展宏观调控,通过政治、经济、管理等方式来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如,扩大就业容量,规范人才市场行为,加大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支持和鼓励等。
(二)学校方面
加强思政教育在提高学生就业指导能力方面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全面均衡地发展,并帮助其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现实问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之一。大学生存在的大部分思想问题也就是其现实需求主要来自自身的实际问题,所以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着力点就是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文化素质,挖掘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在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问题之一,通过思政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而缓解就业难等问题。
高校要多调研市场和岗位的需求,做到课程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岗位需求。在教材的选择上,要选择最新教材,摒弃年代久远的教材。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岗位的需求,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改革专业课程的考核方案,就要在专业课程的考核中增加实践技能的考核,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改革就业指导课程的考核方案,就是让学生在大学入学阶段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在入学阶段培养其就业意识,正确定位自我、做好求职准备。在课程中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创业。
加强师资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招聘教师时适当招聘部分有专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教师在授课时不但要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的讲解,还要注重对专业技能工作经验的传授,使学生从教学中获得前沿的、一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外,专业教师也要注重课程思政的培养,在专业课讲授时自然加入思政元素。同时,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融入就业指导知识,树立学生的就业意识。
(三)学生方面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习,通过思政内容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勇于面对挫折,择业时及时开展自我调节以及自我反省,变压力为动力。同时,通过思政内容的学习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在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素质能力,最终实现就业。大学生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加强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基础能力。
综上所述,要认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各方面的关系,明确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引领作用,积极利用思政教育从各个方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汤愿,郭一凤.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现代交际,2018(5):127-128.
[2]王卫华.试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2):118-119.
[3]汝信,李培林.中國社会形势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