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新闻的生态话语分析
2021-12-15曹进邱丹
曹进 邱丹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甘肃 兰州730070)
随着人类社会转型进入工业化社会,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大增加,继而引发了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雾霾污染、垃圾围城、饮用水短缺、生活空间不足等。其中,垃圾分类是全球密切关注的话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不断提升,消费水平也越来越高,尤其是随着网络购物的盛行,商品被过度包装等诸多因素导致垃圾量的增长也十分迅猛。在一些垃圾处理系统较完善的地区,大多数垃圾能够得到无害化处理,而许多地区处理垃圾则仅仅简单堆放或填埋,导致土壤和地下水资源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由垃圾处理不当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推行垃圾分类势在必行。本研究基于韩礼德范式的生态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系统,结合斯提比的生态哲学观对搜集的垃圾分类新闻报道进行生态话语分析,通过分析判定语料属于有益性话语、中性话语还是破坏性话语,鼓励、支持有益性话语;批评、抵制破坏性话语;改进中性话语中破坏性的一面,宣扬其有益的一面。
一、理论基础
本研究主要采用两大理论:生态语言学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生态语言学主要用作分析标准,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分析工具,二者结合探索垃圾分类新闻背后的生态哲学思想。
(一)生态语言学及生态话语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蕾切尔·卡逊创作的《寂静的春天》的出版推动了环境运动,让各界严肃认真对待环境问题,进而导致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生态转向”(ecological turn)[1]7,学者们开始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待周围的一切,使得许多学科日益生态化,例如生态心理学、生态文学、生态女性主义、生态翻译学等,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生态语言学应际而生[2]8。生态语言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豪根于1970年提出的。生态语言学是“生态学”和“语言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有特定的研究对象、目的与方法。但生态语言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既是一门交叉学科,又是一种理论和方法。
生态语言学有两个公认的研究模式:“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也被称为“隐喻模式”和“非隐喻模式”。在The Ecology of Language一文中,豪根明确定义了语言生态学:“语言生态可以被定义为语言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他认为“语言有其自身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语言的发展和语言的保护就有了基本保障”[3]57,这种范式主要关注面临灭绝的语言、弱势语言等。“韩礼德模式”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运动与自然生态联系起来,认为语言体系、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必须以维护人类社会良好的生存环境为出发点和终结点[2]10。韩礼德范式关注语言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关注语言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语言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生态语言学发展前期,语言学家们大多借用了批评话语分析分析目标语料,但是黄国文和辛志英的研究指出,不能简单地把生态话语分析等同于批评话语分析,或者将其认为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下属领域”[4]7。生态话语分析是生态语言学框架下,基于其他话语分析的分析模式,结合生态哲学思想,再创新得来的一种新兴话语分析方法。生态话语分析中应用得最普遍的分析工具便是韩礼德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系统
韩礼德[5]140认为系统语法有三个元功能(metafunction),分 别 是 概 念 功 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及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概念元功能[6]74是指语言是存在于主观和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和过程的反映,在语言范畴中表达的内容是及物性、极性和语态;人际元功能[6]115可以表达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等,它必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在语言中的语气、情态、语气等范畴;语篇元功能[6]161是指上述两种功能最终“由语言使用者实现”,并由其组织成文本,文本的功能是将语言与语境联系起来,使得语言使用者只能生成与语境相匹配的文本。
本研究采用的是概念功能中的及物性系统(transitivity system)。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及物性主要有三个板块:参与者、过程及环境成分。参与者指参与动作的人或物,由名词或代词承担;过程由具体的动词来承担;环境成分主要由副词及介词短语承担。如表1所示:
表1 过程、参与者及环境成分[7]109-130
(三)生态哲学观
随着生态语言学的发展,许多生态语言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生态哲学思想,也称“生态哲学观”。现今学术研究中应用较多的生态哲学思想有:奈斯的深生态学、斯提比的“生活!”(Living!)、黄国文的“和谐话语分析”、何伟的“多元交互,和谐共生”等。
斯提比的生态哲学观主要可以分三大话语类型以及七个核心。斯提比[1]27-34将所有分析的话语分为三大类:有益性话语、中性话语以及破坏性话语。斯提比[1]27-34和黄国文[8]591认为,有益话语是指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话语,如自然诗歌、自然小说等。这样的话语,给人希望,鼓励人向上,鼓舞人,散发正能量,其积极作用不可低估,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宣传、鼓励和倡导有益话语。而“破坏性话语”指的是可能破坏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词语或句子[8]592,如“经济话语”[1]27。经济话语将“GDP增长”作为社会进步的衡量标准是片面的,这是由于生态资源本就是有限的,而“无休止地追求GDP增长”只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资源枯竭,因此我们应该揭露、批判和抵制这种话语。中性话语具有完全“生态的一面”或“与生态不和谐的一面”[8]592。对于这类话语,我们应该支持和鼓励生态的有益的方面,批判和改善生态的破坏性的方面。
斯提比的生态哲学观中的七个核心思想为重视生活(Valuing living);福祉(Wellbeing);现在和未来(Now and the future);关怀(Care);环境极限(Environmental limits);社会公正(Social justice);适应性(Resilience)。黄国文[9]882认为,这七点是能够按照重要性排序的:第一,要“重视人的生活”。第二,我们需要生活得幸福(福祉)。第三,我们应该思考现在和未来。第四,要关爱他人(关爱和社会公正)。第五,我们必须认识到地球能够提供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有限),这样我们就必须改善我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以国家西部社科项目“基于可比语料库的网络语言生态文明建构策略研究”为基础展开的小型研究,选取了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垃圾分类,以此为关键词查找搜狐新闻语料库中相关的新闻报道。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摘取了前五则报道,共3940个字。这五则报道的发表时间都在2019年2月,其主题分别为:上海的垃圾分类实施进展;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垃圾分类;深圳针对垃圾分类制定的处罚措施;辽宁新宾县的垃圾分类特色考核思路;上海管理生活垃圾的立法规范。语料收集完成后,将新闻按发表日期从前到后重新编号,便于之后的定性研究和查找语料来源。例如,新闻中的样本1指的是2019年2月21日首次发布的关于上海垃圾分类的新闻。
本研究主要使用的是UAM CorpusTool 3.0版本(以下简称UAM)。UAM是一种适用于不同语言的文本标注的强大工具,同时也是一个用于注释语言文本的工具。在语料标注完成之后,依据何伟、魏榕[10]600提出的“生态话语分析模式”,让参与者更好体现出生态话语的特点。参照周文娟[11]524基于此模式对参与者生态角色的细分,将参与者划分至不同的子类,以便进行生态性分析。为便于统计数据,更好地对参与者角色从生态性的角度进行话语分析,何伟、魏榕[10]600提出根据参与者的生态角色,将其大体划分为两类:生命体及非生命体。顾名思义,生命体就是指有生命、有意识的生物,非生命体则与之相反。生命体继续往下划分为人类生命体和非人类生命体。人类生命体可划分为个体人类生命体(如人称代词你我、人名等)和群体人类生命体(如群众、市民、人类等);非人类生命体包括动物及植物;非生命体可分为物理性非生命体(如土地、河流、大海等)及社会性非生命体(如城市、国家等)。
三、生态话语分析
生态话语分析是生态语言学韩礼德模式的再发展,也是生态语言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最初生态话语分析借用了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但是辛志英、黄国文指出,批评话语分析与生态话语分析有着本质的区别[4]7。生态话语分析是在生态哲学观的指导下,通过不同的话语分析方法对各类语料进行挖掘,进而判断出其背后的意识是否具有生态性,其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便是系统功能语言学。
(一)垃圾分类新闻的及物性分布
及物性过程的不同类型体现了各主体对现实世界(即外部世界)和心理世界(即内部世界)的不同经验,有着不同的功用。经过对语料的标注,其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及物过程分布
表2 展现了语料中及物过程的分布特点:物质过程共使用119次,频次最大;关系过程次之,使用频次为60;存在过程频次为17次;言语过程频次及占比分别为14次;心理过程出现13次;行为过程未在语料中使用。一般来说,在大多数文体中,物质过程占比较高,这是由于物质过程通常是以包含动作意义的实义动词为中心,而实义动词中有大部分都能够被归为物质过程动词。本研究对象的体裁为新闻,主题为垃圾分类,通过数据表明,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在数量和百分比上所占的地位较高,而其他过程在数量和百分比上所占的地位较低。由于新闻主要目的是记录、描述社会事件,而报道中不可避免地会使用表达大量动作的动词。物质过程是用来体现做和发生的过程。行为过程一般指人的生理行为,如咳嗽、喷嚏、做梦等,这在所选垃圾分类新闻语料中并未涉及。如表2所示,物质过程所占比例最高,占主导地位,这意味着所选新闻关注的是国家、政府官员和人民针对垃圾分类进行的举措和活动,为垃圾分类的实行做出的努力。关系过程主要用于描述或识别人和物的属性、特征或身份,它所占比例高的事实表明,所选新闻关注的焦点是垃圾分类的性质及特点。在语料中,记者为了体现社会对垃圾分类政策的实行以及垃圾分类的本质,较多使用了物质过程与关系过程来构成大篇幅的报道。
在小句的配置中,环境成分比过程和参与者显得更次要,经常被附加到过程和参与者的配置上。然而,Matthiessen[12]41发现文本中1443个小句中有648句含有环境成分,也就是说每个子句平均的环境成分数量约为0.45,这意味着环境成分在子句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可以为整个子句提供一些重要的背景信息。张瑞杰[13]84在分析从句的生态偏好时指出,选择不同的环境成分可以代表作者不同的生态态度。因此,环境成分在探索小句隐含的语义偏好时具有重要意义。
由表3可知,使用频次最高的环境成分类别为处所(71次),其次是方式(65次)。这9类环境成分中前7类又被分为若干小类。跨度包括距离和时段;处所又分为时间和地点;方式分为手段、品质以及比较;原因包括理由、目的、利益;或然包括条件、让步、默认;伴随包括随同、添加;角色包括身份、成品。对小类环境成分的频次进行排序,可以看出:品质出现的次数最多,共51次;时间出现了37次;地点出现了34次。其余的环境成分出现次数都低于十次,这里不再一一讨论。通过对比小类频次,我们可以看出搜狐垃圾新闻使用了大量品质词,如“基本”“全面”“总体上”“大力”“适当”等,以使新闻表述更加形象生动、新闻内容更加丰富,使及物过程的特征更加突出。
表3 环境成分分布
(二)新闻的及物性分析
不同的过程对世界的内部和外部经验的构建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过程又会配置不同的参与者,而环境成分则穿插于不同过程之中帮助构建意义。接下来将以若干实例分析及物性过程、参与者及环境成分如何配置以实现概念功能。
1.及物性过程的配置
根据所统计的及物过程的占比,本小节结合语料中的实例,选择了占比最多的物质过程及关系过程进行分析。利用UAM语料库工具标注物质过程的及物性各成分,通过统计分析得到出现频次较高的物质过程动词。
物质过程是“做”和“发生”的过程,主要被用于表达外部事件和活动的进行,指人或物做某事或者对其他目标实体做某事。
例(1)2019年起[Circ-Time]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Age]将全面[Circ-Qual]启动[Mat-Pro]生活垃圾分类工作[Pat],到2020年底[Circ-Time],46个重点城市[Age]要基本[Circ-Qual]建成[Mat-Pro]垃圾分类处理系统[Pat]。
例(2)46个重点城市[Act]已开展[Mat-Pro]垃圾分类主题宣传和实践活动4.3万次[Goa]。
例(3) 近年来[Circ-Dur],新宾县[Act]通过开展培训、文艺演出、主题宣讲等多种形式[Circ-Mean]大力[Circ-Qual]推进[Mat-Pro]垃圾分类工作[Goa],普及[Mat-Pro]垃圾分类知识[Ran],动员[Mat-Pro]村民学分类、会分类、乐分类。
例(4) 之前,上海市委书记李强[Act]专题调研[Mat-Pro]生活垃圾分类工作[Goa]时[Circ-Time],在现场[Circ-Plac]演示了[Mat-Pro]“扔空瓶”的标准操作[Goa]:拧开[Mat-Pro]瓶盖[Pat]、压扁[Mat-Pro]瓶子[Pat]、将瓶身[Pat]卷起[Mat-Pro]折叠后[Circ-Time]放回[Mat-Pro]原处[Ran]……
在前三个例子中,物质过程的实现是通过使用“启动”“建成”“开展”“推进”“普及”“动员”等动词来构建表达概念意义——中国未来关于垃圾分类的计划是什么?中国又是通过什么方法及政策实现这些计划的?在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的过程中,许多城市及地区结合地域特点,采取不同方式来推广宣传普及垃圾分类,通过科学、严谨的统计数据表明,各级政府对这项政策的注重以及所付出的巨大的努力。例(4)的主要内容是演示如何“扔空瓶”,使用了一系列动词“拧开”“压扁”“卷起”“折叠”“放回”,这些动词共同构建了上海市领导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亲力亲为、以身作则的正面形象,展现了国家对待垃圾分类积极严谨的态度。故以上语料均属于有益性话语。除了例子中出现的动词外,还有一些高频词,如启动、建成、推进、开展、引导、参与、参加、实施、推广、推行、建立、采取、罚、罚款、破解、改善、改变、处理、出台、推出、实行、施行、投放、配置、提供、召开、公布、实现等等,所使用的动词皆是与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行相关。
关系过程用于表达反映人、事物或人和事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主要分为归属类和识别类,其中各自又包括内包式、环境式及所有式。归属类与识别类的差别在于:归属类指某人或物内部存在某种特质属性,可引用数学集合公式来表示:a⊆b,这表示元素或子集A属于B集合,例如:作者是一种职业,意为作者这个元素或子集属于职业这个类别集合中,但并不能说职业只有作者这一类别;而在一个识别类小句中,被识别者与识别者指的是同一件事,但小句不是“同义重复”,而是其所指是一个实体[7]124。例如“我的弟弟是全班第一”,这个小句中,“我的弟弟”和“全班第一”指的是同一个人,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全班第一是我的弟弟”,但归属类小句是不可逆的。
例(5) 全国[Circ-Plac]总体上[Circ-Qual]垃圾分类覆盖范围[Carr]还[Rela-Pro]很有限[Attr],……目前[Circ-Time]只有[Circ-Qual]少数沿海发达城市的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Carr]比较[Circ-Qual]完备[Attr][Rela-Pro]。
例(6)“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这[Carr]不是[Rela-Pro]一个段子[Attr],而是[Rela-Pro]一项关乎未来的事业[Attr]。垃圾分类[Carr]很时尚[Attr][Rela-Pro],很绿色[Attr][Rela-Pro]。
例(7) 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Carr]是[Rela-Pro]一项长期系统的社会工程[Attr]。
例(8)新宾分类[Age]将垃圾[Ef-Act &Idfd]分[Mat-Pro]为[Rela-Pro]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Idfr]。可腐烂垃圾堆沤农家肥用于还田;不可腐烂垃圾可卖的积攒起来卖钱、建筑垃圾用于垫道、有毒有害垃圾由村里集中保管处理。
例(9) 源头减量[Idfd]是[Rela-Pro]当前[Circ-Time]的薄弱环节和难点问题[Idfr]。
例(10) 如今[Circ-Time]的上海滩[Circ-Plac]什么[Idfd]最时尚[Idfr]?[Rela-Pro]当然[Circ-Qual]是垃圾分类[Idfd]最时尚[Idfr]![Rela-Pro]
以上七个例句均为关系过程,但例(5)(6)(7)属于关系过程中的归属类的内包式,例(8)属于识别类的所有式,例(9)(10)属于识别类的内包式。例(5)客观地表达了全国垃圾分类现状,属于中性话语;例(6)充分肯定了垃圾分类对未来的积极作用,属于有益性话语;例(7)表明垃圾分类的几大特点:时间跨度是长期的,实施过程应依据一套系统准则,其本质是一项社会工程。林晶、王天羲等[14]52学者提道:广义上的社会工程学是指“建立理论并通过利用自然的、社会的和制度上的途径来逐步地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由此可见,例(7)表达垃圾分类是一项严谨的、立足科学的举措,属于有益性话语。例(8)陈述了新宾县基于相关垃圾分类知识,结合农村的特殊情况,因地制宜,创新地分类处理不同垃圾,实现资源充分再利用,并制定了垃圾的处理标准,体现了新宾县人民的灵敏机智,珍惜自然资源的良好传统,属于有益性话语。例(9)指出了当前阻碍垃圾分类最大的问题,属于客观事实,故为中性话语。例(10)将积极的属性“时尚”赋予垃圾分类,表现出对垃圾分类的高度赞扬与推崇,属于有益性话语。
2.参与者成分的配置
本研究统计了各过程相关的参与者成分的分布情况。从参与者所属过程类型来看,物质过程参与者使用175次,关系参与者使用118次,言语参与者使用25次,心理参与者使用17次,存在参与者使用15次,行为参与者使用0次,与过程的分布情况对照,可以发现参与者成分的分布大体上与过程分布相吻合,这说明了新闻文体的结构具有正式性,完全符合及物性资源配置的标准。语料中参与者共使用352次,但其中只有116个参与者属于生命体和非生命体范畴。其余的比如范围(如500元罚款)、属性(如1200多万次)、被识别者(如电子邮箱)、存在者(如亮点)等不纳入范畴内。经统计,语料中的参与者各类别频次如下:
表4 参与者生态功能分布
语料中出现的个体生命体包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个人”“人大常委负责人”“村民孙宝贵”“记者”等实体;群体人类生命体包括“志愿者”“深圳市民”“村民”“孩子们”“家长”等实体;植物非人类生命体包括“碎草秸秆”“林木”及“果树”;物理性非生命体包括“大街小巷”“村内”“室内”等;社会性非生命体包括“办公场所”“台北市”“香港”“试点村”等。
通过对比,生命体占55个,非生命体占61个,差别不大,但子类之间差异较为明显。在生命体中,人类生命体共53个,非人类生命体共3个,这是因为语料中大多数过程发生于人类社会,表达人类社会针对垃圾分类的行动,所以并未出现动物非人类生命体,植物非人类生命体也相对较少。在非生命体参与者中,物理性参与者只有5个,而社会性参与者较多,这是由于物理性非生命体主要包括“山川、河流、地理位置”等[10]600,而根据新闻内容来看,很少涉及山川河流,表述垃圾分类的经验过程主要发生于城镇和乡村中,所以社会性非生命体参与者在各类参与者中占比最大。新闻通过使用许多地方政府、机关组织、人民充当主语,证明了从大到小、从国家到人民都在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体现出政府和人民高度重视垃圾分类,积极鼓励、宣传并学习垃圾分类,以建立环保意识。
3.环境成分的配置
上文提到,环境成分中使用的次数较多的是品质(51次)、时间(37次)、地点(34次),接下来将从这三种环境成分进行分析。从上述例子(例1-10)可以发现,所选新闻语料中使用了大量品质词(共51次)。韩礼德[7]154在书中对品质类环境成分做出了明确的说明:“Quality is typically expressed by an adverbial group,with-ly adverb as Head。”品质通常由一个状语词或短语来承担,最常见的就是“-ly”结尾的副词,对应汉语中的“地”。在新闻中,记者使用了“大力”“全面”“基本”,这些品质词既客观又不乏积极向上的意识,主要表达了国家、社会乃至人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视以及势必完成这项工作的决心和毅力。除此之外,还使用了“很”“最”等程度品质词,大大加深了对垃圾分类积极态度的程度,体现出记者看好、认可垃圾分类。
语料中还使用了大量时间(共37次)和地点(共34次),如“2019年起”“到2020年底”“2025年底前”“当前”“目前”“从小学起”等时间状语,“上海”“全国”“在辖区内”“住宅区”“楼层公共区域”“全市的学校”等地点状语,给垃圾分类政策的推行限定了时间和范围,条理分明、计划清晰,进一步证实了垃圾分类的可执行性和该政策成功的必然性。
四、生态思想的分析与讨论
结合斯提比的“生活!”(Living!)生态哲学观进行分析,语料主要涉及其中的四个方面:重视生活,福祉,现在和未来,环境极限。
例(11) 垃圾分类[Carr]是[Rela-Pro]小事[Attr],却与上千万的上海市民生活[Circ-Acco]息息相关[Attr],严格[Circ-Mann-Qua]按照垃圾分类标准[Circ-Ang]投放[Mat-Pro]垃圾[Goa],将改变[Mat-Pro]所有人的生活习惯[Aff-Pati]。
例(12) 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Carr]是[Rela-Pro]一项长期系统的社会工程[Attr]。
例(13) 继19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全文公布后[Circ-Time],20日[Circ-Time]上海[Act]召开了[Mat-Pro]四套班子领导全部出席的“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动员大会”[Eff-Pati]。
例(14) 不仅改善了[Mat-Pro]农村的生活环境[Goa],更改变了[Mat-Pro]村民们的生活观念与生活习惯[Goa]。
首先,通过分析上述例子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实行的垃圾分类政策主要针对人民的生活垃圾,其最终目的除了保护自然环境之外,更大部分是为了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善居民生活的社会环境,督促人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识,营造干净整洁、优美健康的社会面貌和绿色生活。此外,带领人们学习分类,也能够合理进行资源再利用,节约、爱护自然资源。只有当人们重视生活质量,人们才能够为了更舒适、更绿色的生活而奋斗拼搏,才能够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这样才能提升生活的幸福感、愉悦感。
例(15) 垃圾分类[Carr]是[Rela-Pro]一件小事[Attr],却关系到[Rela-Pro]城市的未来[Attr]。
例(16)“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这[Carr]不是[Rela-Pro]一个段子[Attr],而是[Rela-Pro]一项关乎未来的事业[Attr]。……用自己的举手之劳[Circ-Mann]改变[Mat-Pro]城市未来[Aff-Pati]。
例(17) 规定[Ver-Pro]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办公场所[Act]不得使用[Mat-Pro]一次性杯具[Goa],餐饮服务提供者和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Act]不得主动[Circ-Mann]向消费者[Goa]提供[Mat-Pro]一次性筷子、调羹等餐具[Goa],旅馆经营单位[Act]不得主动[Circ-Mann]向消费者[Goa]提供[Mat-Pro]客房一次性日用品[Goa]。
从例(15)(16)中可以看出,语料始终将垃圾分类与城市未来联系在一起,证明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垃圾分类是因,城市未来是果,因决定果。要保持生活的幸福感,就必须目光长远,考虑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要保证当今人民的生活质量,还要考虑子孙后代的生活是否有足够的资源保障,要进行垃圾分类,为后代营造一个干净的生活空间而非“垃圾围城”。例(17)主要涉及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的规定。一次性筷子、杯子、调羹等大多使用竹子、树木、塑料制成,禁止使用相关用品不仅能够从源头上遏止砍伐植物资源,还能大大降低一次性用品制造的生活垃圾,尤其是塑料制品这种难以降解的垃圾。这有利于防止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还有助于减少垃圾产量,为人民和国家美好未来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18) 只有通过垃圾分类[Circ-Mann],才能实现[Mat-Pro]资源的有效再利用[Goa],实现[Mat-Pro]城市垃圾减量[Goa],破解[Mat-Pro]“垃圾围城”的城市困局[Aff-Pati]。
例(19) 简单填埋或隐蔽倾倒[Caus]反而让分散污染[Eff-Act][Idfr]变为[Rela-Pro]集聚污染[Idfd]。
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上看,环境都是有极限的。广义的环境指地球甚至宇宙,近年来地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人类生活空间减少,无一不昭示着环境是有极限的。狭义的环境指人们生活的环境,小到家里的居住环境,大到社会环境。近年来频频提及的“垃圾围城围村”,警示我们当垃圾未得到妥善分类和处理,居住环境会充斥着细菌等微生物,这有害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从例(18)(19)可以看出,垃圾分类,能够破解当今垃圾围城围村的困境,并且垃圾分类是唯一方法。
五、结语
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理论,深入分析了垃圾分类新闻的概念功能,讨论了及物性过程、参与者、环境成分三者如何配置以构建概念意义,并挖掘了新闻背后的生态意识。定量及定性分析证明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子系统是研究新闻体裁的有效话语分析方法。
本文所选新闻语料中大量使用了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存在过程、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均占比不大,语料中并未使用行为过程。物质过程用来表述各级单位的推行垃圾分类的积极举措,使用了大量人类生命体和社会性非生命体的参与者角色,同时使用了众多环境成分以客观地佐证垃圾分类的成效;关系过程主要体现于与垃圾分类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介绍,以恰当的预设来引导读者认同作者立场,证明垃圾分类政策对于目前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必要性。与过程相比,参与者所占比例最高,占整个及物性标注成分的46.81%,由此可见,尽管过程是及物系统的核心要素,但分析过程中明确了参与者是在挖掘隐含生态思想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由于过程通常由动词或动词词组得以体现,一般一个小句仅出现唯一谓语动词,但参与者成分会出现两次甚至多次,且参与者成分可由名词、词组、短语甚至从句出现,这表明参与者相较于过程能够表达更丰富的信息,所以在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时参与者会被更深入地剖析其背后的语义及生态意识。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本文所选垃圾分类新闻符合有益性话语的特点,不仅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也符合斯提比生态哲学观中的四个方面:重视生活、福祉、现在和未来、环境极限。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拓展了单一的传播学分析模式,选择社会新闻作为研究对象,拓展了生态话语分析语料的多样性,也证明并推进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话语分析相结合研究路径的可行度。
就语篇社会意义而言,新闻是客观诚实地就一件事情进行的媒体分析和报道,具有开放性、受众广、传播快的特点,是值得研究其背后的生态意识的语篇体裁。积极、乐观的垃圾分类新闻有助于让群众在阅读新闻、获取信息的同时学习垃圾分类方法。积极向上的垃圾分类新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具有传达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培养人们生态意识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