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2021-12-15苏婧
苏婧
(信阳农林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1 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2021年初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县域内的城乡融合发展。县域经济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是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上连天线、下接地气”,涵盖了城镇和乡村,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城乡沟通交流的枢纽。其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向是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现代化。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要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离不开县域经济发展的推进[1]。
放眼全国,县域经济的分量逐年攀升。发达地区用经济数字向我们证明了经济总量和县域实力是正向相关的,浙江、江苏等省都是“县域强则省强”的鲜活样本[2]。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发展的稳定程度、水平高低、后劲是否充足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县域肩负起了消除贫困、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责任,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县域经济这一前线出发,能够从更广阔的角度探寻城乡经济发展的路径,最终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2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位于中原大地的河南省坐拥104个县(市),生活着全省接近四分之三的常驻人口。县域经济实力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指导兰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提出县域经济“三起来”的重大要求——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在“三起来”重大要求的指导下,河南省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据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显示,河南省县域经济总量已占全省的三分之二,县域经济作为“压舱石”和“推动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但是必须认识到的是,河南省县域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20年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名单里,河南仅有7个县(市)上榜,与2019年相比减少一个名额,最高名次为新郑市的第52位[4]。在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榜单中,河南省无论是上榜数量还是上榜位次,都跟全国第五大强省这一身份不相匹配,河南省的县域经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样,在河南省县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也需要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东风积极进行新的探索。
2.1 发展特色不足,同质化比较严重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受传统思维和发展环境的制约,县域经济目前仍然面临着同质化比较严重的问题[5]。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各个县域只有依托不同的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选择最适合县域特色的发展模式,才能在县域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夺得先机,稳扎稳打。郭文斌(2019)使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将河南省县域划分为四种发展模式,分别为特色农业为引领的现代农业模式、农产品深加工为引领的产业集群模式、乡村旅游为引领的消费带动模式和农村电商为引领的服务带动模式,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可选择的道路[6]。目前河南省县域经济在各地的不断探索下,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发展特色,初步形成了一系列可行的发展模式,但是从全省的角度来看,仅有少数县域将自己的特色产业和比较优势转化为了现实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河南省县域经济整体上存在着产业集群不显著、特色产业不突出等问题。
2.2 城镇规划不合理,发展协调性不强
在城乡融合方面,河南省仍然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在行政区划方面,不少县域在积极开发新区,拓展城镇覆盖范围,但是效果差强人意,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辐射效果不显著,没有形成规模效益。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涉及范围广,覆盖面大,加之对城乡的财政统筹能力比较弱,因此,河南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发展协调性不好的问题。显著体现在县域内产业布局不均衡、产业集聚度低、产业链有待延长、产业发展和县域发展相割裂、就业吸纳不足等方面。较少的岗位提供和较低的薪资水平导致县域没有成为农民工发挥个人能力的舞台,劳动力还是在向沿海城市流动。同时,在公共服务方面,设施和供给主体的单一和配制不均等问题也使得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仍然不到位。
2.3 创新驱动不足,高质量发展乏力
与发达省份相比,河南省县域在研究与实验发展方面的经费支出都有不小的差距,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亟需作出改变和提升。创新驱动不足首先体现在劳动力素质水平不高上,县域劳动力素质水平整体偏低,乡村振兴的实施和顺利推进缺乏合适的人才,这也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其次,在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道路上,科技对于产业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等都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目前河南省县域科技创新的程度比较低,县域科技创新发展缺乏资金支持、人才支持和服务体系支持,导致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普遍存在创新驱动力不足的现象,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技术成为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在目前必须重视的要点。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3.1 因地制宜,壮大特色主导产业
一是巩固县域特色产业,与县域比较优势相对接。因地制宜,以县域资源优势,辨明县域比较优势。聚焦比较优势来发展产业,将县域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要素优势通过比较优势和特色优势的结合来发展,延长特色产业的产业链,为特色产业的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品牌附加值和综合竞争优势。将特色产业变为主导产业,提升整个特色产业链的优势,以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河南睢县就是壮大特色主导产业的优秀例子。睢县抓住了闽粤制鞋产业西移、温州台州转型升级等机遇,以“中原鞋都”为目标,培育壮大制鞋这一主导产业。二是完善功能定位,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厘清县域经济发展所能依靠的资源、区位和产业优势,找准定位,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确定优势产业。农业大县要在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之上,发展特色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品牌价值,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工业强县要立足资源优势,发展产业集群,并从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新路径;旅游大县要合理结合县域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将旅游品牌打响打亮。三是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河南省县域人口众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应该立足县域人力资源结构进行考量。无论是发展标准化特色农业,还是引入沿海地区转移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亦或是立足县域资源开发的旅游业,都能很好地吸纳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引导传统劳动力进入县域特色产业链,共同将县域特色和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点,也可以帮助农村劳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实现脱贫致富。
3.2 打造样板,示范引领发展
在第十一届中原智库论坛上,与会代表结合县域实践探索,交流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无论是有兰考特色的脱贫攻坚和县域治理模式,还是修武的美学经济模式、淅川的绿色发展模式,优秀实践的县区们经过探索,纷纷交出了出彩的答卷,也为全省县域探索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7]。因此,在整体推进发展河南省县域经济时,可以选取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特色产业发展效果比较显著的县域作为样板,积极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全省县(市)均可以在样板县域发展模式的指导下,结合本县域实际情况,探索更加有效和现实的发展道路。同时,样板县域要继续高标准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走在前列,承担起破局开题的责任,将县域的特色主导产业、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城乡公共服务作为标配,打造可以推广、借鉴、复制的典型模式,最终在不断高质量发展本县域经济的基础上,带动其他县域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目前,可以从2020年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名单中上榜的县域入手,总结经验,打造样板,为河南省“十四五”的开局起步打造好县域发展的基础。
3.3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村级支撑
“三起来”重大要求指出,要以强县富民为主线,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城乡贯通为路径。这要求我们要以县域为基础对乡村振兴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一是要从县域角度出发,优化土地的使用情况。这不仅包括促进农村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动,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转移,实现规模效益;也包括政府对建设用地进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县域城镇充当好中心城市向农村扩散经济和技术的桥梁,引进大众城市的转移、外溢的产业、资金、技术和生产要素,同时发挥好自己维系农村向城市集聚的纽带作用,充分发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作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8]。二是要立足村级经济实际,强化村级的支撑作用。引导县域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在政治上,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党建为推手,引领包括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在内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探索“党支部+龙头企业+基地+村民”“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基地+村民”等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广大村民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进程中,与本村、本县域的特色产业链紧密联结。在经济上,积极发挥河南省农业大省的优势,完善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村级经济发展,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链,增加农产品品牌的附加值和影响力。积极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鼓励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三品一标”认证,以建立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特色化的农业示范园、田园综合体为目标,带动乡村农业踏上产业化、规模化的道路,同时也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和个人综合素质,为促进城乡融合埋下人力资源的种子。
3.4 主动开放创新,抢抓发展新机遇
开放创新要求河南省县域发展要严格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把开放作为活力之源。一是要依靠政府吃透国家政策,积极对标国家重大战略。这要求河南省县域结合自身实际,在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大浪潮中,抢抓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从而抢占先机,拔得头筹。二是要实现县域经济开放驱动战略。“开放”一方面是指抢抓区域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大力吸纳沿海发达地区转移或溢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人口大省、人口大县的优势,提升县域经济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吸纳水平;另一方面“开放”是指要积极跟省内、省外、域外经济对接,将县域特色主导产业通过展会等形式推向国内国际市场,让产业的特色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经济效益与市场影响力;“开放”还指要积极招才引智,不仅为特色主导产业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也为农业产业招揽实用性人才,同时,创造政策优惠,吸引优秀的河南籍企业家、技术人才、大学生和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让他们在县域一二三产业中创造新的价值,并带动本县域劳动力共同进步。三是要实现县域经济创新驱动。创新驱动不仅体现在科技创新驱动上,也体现在管理创新驱动上。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对接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县域内设立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发挥科技创新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在管理创新上,要充分借助引进人才和返乡人才的管理智慧,推动县域内产业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