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科学的农业“地域营销”
2021-12-15中国农资赵光辉
《中国农资》记者 赵光辉
上周,我们谈了“小菜一碟”品牌对农业“地域营销”的借鉴价值。今天谈谈现代营销学奠基人科特勒的专著《地区营销》为农业“地域营销”带来的启发。记者专门网购了这本书,打开以后一股霉味扑面而来。仔细看看版权页,发现这是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印刷的第一版,一本在库房存放了13年的书很难不带着霉味。但这本书却是第一本将现代营销理论应用于如何尽力在目标受众心目中让某座城市得以光彩夺目并增加其影响范围和吸引力的专著,能为大张旗鼓宣传推动的“乡村振兴”提供有价值的内容。
“地域营销”价值愈加凸显
科特勒的《地区营销》绝大部分篇幅围绕城市和工商业来探讨问题。在《困境中的地方》一章中,作者说关注1990年代美国城市的财政状况,很多在破产中挣扎的城市催生了《地区营销》的总结和研究。“地区营销”放在今天的中国,至少具有两层含义和价值。
一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丰富性和变化性,需要“地区营销”的专业理论和指导。如早些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从营销角度看,需要有专业理论来帮助和推动。3月末,记者到海南三亚采访,发现那里的人口来自东北的比例的确比较高。如果仅从人员流动看待“黑龙江省三亚市”这个现象,很多问题看不明白。从地区营销角度看,这与三亚的主动营销是分不开的。三亚的热带环境对寒冷的东北有天然营销力,但如果没有配套措施,形不成房地产消费、餐饮业投资产业链条。同样,如果说东北老人都到海南猫冬仅是天气造成的季节现象,那么每到冬季,漠河的冰雪游、哈尔滨的冰灯展、吉林查干湖冬捕吸引那么多年轻人,其中营销发挥的作用是没法忽视的。所以,需要从“地区营销”角度加以研究总结。
二是正式拉开大幕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全局的大领域,是未来近30年都要持续深耕的厚土,更需要从农业“地域营销”的角度,借鉴吸收、总结发展,形成中国自己的农业“地域营销”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建设。从这一点看,它的价值会越来越大。
农业“地域营销”需要科学
农业“地域营销”无疑是营销学科的一个新兴组成部分。在推动中国的农业“地域营销”学科建设时,记者认为最需要强调的是“科学”。
与农业农村相关的“地域营销”,在我们是一个薄弱环节,需要加大力气完成很多开创性的、探索性的工作,去建立中国的农业“地域营销”理论和体系。“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农村前无古人的事业。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中国农民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分得土地和生产资料带来中国农业第一次大发展;1978年“包产到户”释放生产积极性,推动中国农业第二次大发展;那么正在开展的“乡村振兴”就是新时代条件下农业农村与协同提升、农业与农民融合三个产业的力量实现嬗变的新征程,将会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局中带来中国农业的第三次大发展。这个工程之新需要新的实践与理论、探索与总结。农业“地域营销”作为有机部分,需要有心栽花、细心插柳。因此,没有科学研究应有的严谨态度、攻关精神难以成功。
“乡村振兴”的实施又需要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和理论积累。最近记者与一位农业学者交流,她说过去很多年我们先后去考察学习东亚日韩的农业发展模式,有启发,有收获。但更确定的是最终还是要立足中国的农情,探索在中国行得通的“三农”发展道路。具体到农业“地域营销”,需要补短板:把三农业者在营销领域的误区、盲点扫除。比如,基于缺乏系统学习、囿于错误认识,把“营销”看成“忽悠”、等同于“广告”的落后观念,都是我们需要像“扫文盲”一样,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同时,要扫除的“营销盲”;还需要建基础:用科学的营销理论体系,去帮助建立农业“地域营销”的基础观念、基础框架、基础体系。完成了这些,我们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围绕农业“地域营销”才会行稳致远、大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