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隐喻在新冠肺炎疫情下话语的应用研究*

2021-12-15李国宏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
关键词:热干面隐喻话语

方 玉 李国宏

(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039)

在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影响下,学者们多研究重大疫情下公众的应激障碍,心理情绪和网络舆情形成机制及引导策略。但少有学者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人们话语的隐喻特点。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汉语使用的隐喻特点、类型及其蕴含的认知机制。

一、概念隐喻的理论背景及研究现状

概念隐喻最初由Lakoff和Johnson提出,对概念隐喻的始发域、目标域、经验基础、映射进行了研究,主要解释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自从概念隐喻理论被引入到国内后,国内学者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研究与应用。有对汉语中“上”和“下”空间关系的隐喻研究,有对空间隐喻表义时规律性和相对性的研究等的研究。但是,对于重大疫情下公众的话语所体现的隐喻认知机制的讨论和研究还较少。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旨在用概念隐喻理论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相关语言现象进行分析,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语言体现了哪些概念隐喻类型和特点?这些隐喻类型是如何构建的?(2)新冠肺炎疫情下人们的概念隐喻认知倾向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认知特点?

二、研究语料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的语料主要来源于《人民日报》《党建》等,结合加油口号、防疫物资标语,以及领导人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系列重要讲话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及讨论

(一)概念隐喻的特点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人们话语中蕴含的概念隐喻具有体验性、系统性和选择性。

在体验性方面,为了给当时受疫情影响的湖北地区加油,人们根据当地的美食写出了这样的加油口号:

(1)我在甘肃,兰州拉面给武汉热干面加油。

例(1)中以“兰州拉面”隐喻“甘肃人民”,以“热干面”隐喻“武汉人民”。为什么要用某地的特色面食来给武汉民众加油呢?饮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人们对食物的表达直接体现了对周围世界的体验和认识,通过饮食体验投射,表达了更强的心理可及性,可以拉近人们的心理距离。

在系统性方面,由于新冠肺炎传染性强,防控难度大,需要进行系统全面的防治,导致人们的语言表达中呈现了系统的特点。

(2)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

在例(2)中,将“全国疫情防控的布局”隐喻成“一盘棋的布局”,隐喻为全国范围内的疫情防控都要像“棋局”的布局一样,严防严守,不能让对手“新冠肺炎”乘虚而入。

在选择性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通过选择隐喻性较强的现实主体来表达对疫情防治的支持,以中方援外防疫物资上的部分古诗标语为例:

(3)人心齐,泰山移。

例(3)是中方援助非洲物资上的标语,用“泰山”比喻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困难”,将解除疫情带来的影响隐喻为“移动泰山”。“泰山”作为中国典型的地理标志,极具代表性和文化识别度,使读者能够很快地识解到中国文化,从而进一步鼓励人们团结一心,共同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

(二)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概念隐喻类型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话语中主要体现的概念隐喻类型有实体隐喻、结构隐喻、空间隐喻。在实体隐喻方面,人们可以对物体的性质进行识别,从而进一步确定事物之间的物理空间关系,例如:

(4)热干面你要好起来!

在例(4)中,将“热干面”隐喻成“生病的人”,这里具体喻指的是受疫情影响的人。“热干面”作为湖北地区典型的面食,通过使用“热干面”实体,能够巧妙地激活话语受众的感知,从而激起读者的同情心。

在结构隐喻方面,根据Ungerer和Schmid的“AN ARGUMENT IS A WAR”概念隐喻理论,把人类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比喻成一场和新冠肺炎的战争。通过分析,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人们进入了与新冠病毒斗争的“战斗准备阶段”,如:

(5)各地区成立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领导小组。

其中,例(5)中“成立挂帅小组”隐喻确定负责疫情防控的“负责人”。在与新冠病毒“斗争”的过程中,出现了要团结起来共同面对疫情的挑战的隐喻,例如:

(6)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守望相助。

例(6)中将人们共同参与防治疫情形成的力量隐喻成“众志成城”,即共同的力量形成了防治新冠肺炎的“长城”,这样的表达化无形为有形,使语言表达更有力量,也更能鼓励读者。同时,“长城”这一意象在汉语语言中象征着力量和坚持,也更容易激励读者树立积极的抗疫态度。

在战争的结果方面,语言中表达了人们对“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决心。例如:

(7)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例(7)中提出要“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隐喻要像“和战争对抗一样”成功实现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成功防治,隐喻其为“总体战”“阻击战”。

战争隐喻的大量使用,更直接地鼓励人们参与到疫情的防治中,进一步干预人们对疫情的心理应激反应和认知,从而引导人们树立成功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在空间隐喻方面,人们通过含有空间或者方位感知的隐喻表达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以日本向中方捐赠的医疗物资上的诗词为例:

(8)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例(8)为日本汉语水平考试KSK事务局在支持湖北高校的物资上写的诗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节选自唐诗《绣袈裟衣缘》(《全唐诗,第732卷》),完整的诗歌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源。这是日本长屋亲王向唐朝僧侣赠送的袈裟上的四句偈子,表达的是对唐朝来日交流的僧侣的尊敬,显示了中日在唐朝时的文化交流。其中,“山川异域”中的“山”和“川”原指的是不同的地理区域,自然环境上有着显著的差异,现喻指不同的国家。“风月同天”中的“风”和“月”本来指自然事物,现喻指人们要共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从空间上巧妙地拉近了国民之间的心理距离,也体现了语言表达的简洁性和经济性,也有利于文化交流。

当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扩散的时候,中方倡导全球要共同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例如:

(9)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在例(9)中倡导“命运共同体”这一说法,喻指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各个国家和地区要从空间上跨越地理的隔绝,形成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一个共同体。

(三)新冠肺炎疫情下概念隐喻认知特点及机制

根据一定的疫情语境,基于人们对现实实体的共同认知,通过心理加工,进一步实现由隐喻识解到隐喻构建,通过对实体、结构、空间等隐喻的理解,从而实现语言表达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转换,以此读懂疫情下的各种隐喻表达。

在概念隐喻认知机制方面,根据对新冠肺炎疫情下人们话语的研究,进一步分析出疫情下汉语语言表达的特点。其中,语言表达主体的差异导致了概念隐喻类型的构建差异。在概念隐喻认知的主体上,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在疫情防治的表达中显示出了差异。其中,个人通过身边能直接感知的面食“热干面”等实体隐喻来表达对湖北地区的支持。在国家层面上,一方面采取系统的结构隐喻表达,体现了总体全面防控疫情的认知特点,表达了要成功防治疫情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通过空间隐喻,进一步缩小由空间距离带来的心理距离,从而表达积极支持其他国家防疫治疫的态度。

四、结语

本文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下语言的概念隐喻特点和主要的概念隐喻类型。在概念隐喻特点方面,分析了话语中的体验性、选择性、和系统性。在概念隐喻的类型方面,主要分析了话语主体倾向于使用涉及新冠肺炎防治主体的实体隐喻,疫情防控的战争隐喻,以及支援外国的防疫物资上体现的空间隐喻,体现了汉语表达中的隐喻特点和经济性。本文尝试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下概念隐喻的认知特点及机制,以期对类似重大疫情或灾情下话语的概念隐喻分析提供思路。但本文也存在不足,应进一步扩大语料搜集的范围,以此得到更普遍的语言认知特点。

猜你喜欢

热干面隐喻话语
热干面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热干面
热干面醒了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MISHMASH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