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悲剧认同感

2021-12-15李方晴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
关键词:屠岸贾程婴赵氏孤儿

李方晴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 650093)

《赵氏孤儿》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口”的剧作之一,2010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许多学者对于文本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故事正义性的探讨以及“民族思想”“怀念宋室”等方面,本文尝试着以一种“视悲剧为力量”的同情眼光梳理作品中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发展历程,以一种微观的研究视角,考察还原故事的悲剧意蕴,借此以观察主人公形象变迁的历程,通过阐释人物背后的行动元,挖掘作品背后的悲剧意蕴。

一、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陶冶情感

悲剧是戏剧的重要风格之一,关于悲剧作用的说法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净化”说。一部悲剧作品的终极目标就是给人的心灵以熏陶精华,熏陶就是净化。若想达到这种效果,必然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引起怜悯与恐惧,二是这种文学样式如何达到净化;第一方面的问题关乎悲剧本质,第二方面的问题涉及悲剧的心理效果。

一部悲剧作品如果只是平铺直叙某人悲惨的人生,抒发作者或主人公对剧中人的不幸感受,那不免有些类似祥林嫂式的牢骚。优秀的悲剧作品不仅在于它抒写了剧中人如何不幸,更为重要的在于剧中人如何与之抗争,只有在面对衰微的局面仍然拼尽全力的改变,以一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去改变所谓的宿命,在面对力量大于自己千倍万倍的事物面前也毫不退缩地抗争气势,呈现出一种气拔山兮力盖世的勇气,这才是在悲剧中真正得以震撼人心的地方。

元杂剧《赵氏孤儿》一共有五折,在前三折中作者着重描述了“救孤”的情节,到了第四折,赵武成人将屠岸贾杀死,大仇得报,中间省去了在仇人府中长大的具体情节,这十六年岁月的省略是为了最终突出了“大仇终得报”的主题。值得注意的是,前半部分中救孤的过程占据了大量的篇幅,目的在于凸显出“救孤”过程的曲折和艰辛。韩厥、公孙杵臼等人的牺牲,也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救孤的过程可谓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同时也折射出,在吏治黑暗民不聊生的元人统治下,在清官不可靠、英雄也含冤被害的背景下,仍有忠义之士,他们是这个腐朽黑暗的政治中的光芒。《赵氏孤儿》最后的结局中屠岸贾最后不仅被诛杀,而且同样也被灭族。这样的结局安抚了读者的心灵,也反映出作者疾恶如仇的心理。不论多么黑暗的统治,多么悲惨的遭遇,总会有光明的正义来冲破这黑暗的社会,正义或许会迟到,但它终将会降临。

《赵氏孤儿》体现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家和国都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而在剧中,家、国、道、义之间的冲突把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这种主流的、凝重的情感往往带给读者的冲击最为强烈。这部悲剧的结果可以说是玉石俱焚,虽然最终赵武大仇得报,可是却以母亲、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牺牲作为代价。最后屠岸贾一族被屠杀殆尽,读到这里,终于长舒一口气,为程婴二十多年的忍辱负重感到欣慰,慰藉了公孙杵臼的在天之灵。这部悲剧整篇对比鲜明,赵氏作为一个世家大族,实力强大却顷刻覆灭,反映出封建社会对生存权的蔑视;程婴老来得子却又在短短的时间内失去他,反映出程婴的深明大义,谁的孩子都是心头至宝,赵武是赵氏唯一的血脉,程婴的儿子同样是他唯一的血脉,程婴牺牲了自己的孩子,拯救了赵氏一族,拯救了晋国无数婴孩。此等壮举,在如此浓郁的悲剧色彩下被衬托得如此伟大,如此壮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悲剧还会有多少,并不是每个孤儿都能遇到像程婴等人这般的英雄。如此想来《赵氏孤儿》的故事的的确确使人产生了沉痛而巨大的共鸣和震撼,引发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程婴:从草泽医生到悲剧英雄的华丽转身

对于《赵氏孤儿》这部作品,程婴是当之无愧的男一号,当然,他的身世历程,也是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一个悲剧人物的典型代表,他从小就出生在家庭没落穷困之时,被收养,然后为复仇而生而活,他不是一位文人,当然也算不得一位武将,但是他确实是一位贯穿全文的主要人物,他是一位主将,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描绘程婴,把他的人物性格刻画的真实而让人感同身受,同时不缺乏艺术美,他的性格发展变化过程是有一个平民到一位充满悲剧的英雄,剧情随着程婴的心理变化而不断发展,最后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的、丰满的平民英雄形象。

(一)地位卑微的一介草民

作品的第一折中这样写道:“程婴本来是个草泽医生,一直在驸马门下,承蒙优待,所以不同于寻常人。”屠岸贾将赵家满门抄斩,幸好宗卷上没有程婴的名字,因此捡回一条命。由此可知,程婴只不过是一个地位低位的江湖草医,平时人们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甚至他的妻子也嫌弃他没有出息。纪君祥在介绍程婴时很细心地用了“幸得”二字也说明此时的程婴完全是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尽管承蒙赵朔的恩惠,但是由于程婴的名字很幸运的未在赵家的花名册上,所以侥幸逃过一劫。

起初,程婴完全是以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应对这件事,带有市井人心中一丝市侩的心理。那时,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小市民,程婴只看个人利益是否受到威胁,然而纪君祥在作品中提到赵孤如果不出屠岸贾之手也是“枉然”。这说明当程婴看到事情背后的结局之后并没有真的漠不关心,而是为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赵家感到惋惜。他同情跟自己儿子年龄相仿的赵子,同情他刚刚出生就面对支离破碎的家庭、背负如此惨痛的血海深仇,但是即使如此,程婴此时并未在行动上有所表示。他更没有意料到最后救赵孤于危旦的关键人物是此前一直唯唯诺诺、在别人眼中丝毫不出色的自己。程婴就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缩影,身上具有农民的属性格局小、目光短,遇事自扫门前雪,甚至狭隘自私,如此种种都与人们期待视野中的英雄形象有很大出入。

(二)华丽转身的心路历程

1.众叛亲离之苦

在救孤方案的执行过程中,程婴虽然没有像公孙杵臼一样丧命,但他却经历了生不如死之事,由他向公孙杵臼行刑的几个细节可以看出——开始的时候,他先捡了最细的树枝,接着又拿起了比较粗的树枝,可是最后他还是捡起了中等的树枝,如此细致的笔触恰恰显示出程婴内心的纠结和煎熬。更加惨无人道的是,程婴也亲眼看见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被屠岸贾三剑刺死的惨相,可这种内心的锤炼恰恰成就了他要成为一个英雄形象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隐忍、坚强。

2.度日如年十六载

作者对程婴在屠岸贾家抚育赵孤的十六年并没有多着笔墨,可是字里行间中处处透露了他的心酸艰苦。世人心的程婴是忘恩负义的烂人一个,但为了储蓄能力、养大赵孤,他还要忍受寄人篱下的屈辱。鲁迅先生曾经说他是“回报以歌的人,他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在这个痛与难的世界他能微笑以对。”这是拥有大气象的人,甘心忍辱负重,然后自顾自地走入作者所构造的悲剧之中。这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只要给它机会,足以撼动大地,只冲云霄,扭转乾坤。这时,一个活脱脱的悲剧的英雄就活跃在了作者的笔下。

平常我们脑海中的英雄形象或有雄才大略,或出身名门,或能号令四方,或有万千谋士,程婴却是一个特例,他在内心激励和外在压力的双重压力下为观众展现出了一部英雄的成长史,实现了从一介草民向英雄的华丽转身。他所呈现出的是朴素又崇高的精神气质,是那样的真实感人,这也是程婴这一人物形象在不同地域的不同舞台至今能够扮演不衰的重要原因。

(三)高大英雄的壮烈结局

赵孤是赵家满门被屠岸贾含冤杀害后的苟且活命希望,想要保全赵家的血脉,也就是赵孤的性命,庄姬只能将赵孤托付给不在诛杀对象之列的程婴,程婴由此就成了这唯一的救命稻草。在第一折庄姬托孤之时,作者用了“公主跪下对程婴诉说,如今这赵家的所有希望都背负在这孤儿身上”之语。在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的传统思想影响下,公主即使下嫁到了赵家,但是她依然是公主,她的身份仍然是高贵的。公主地下跪不仅是对传统的等级制度打破,这个时候的公主,更是作为一个母亲的祈求,是为保赵氏家族一员的最后愿望。相比之下,程婴的身份可以说更平凡,在面对公主下跪的请求时,程婴无疑是挣扎的,一方面是赵孤作为被杀害的赵氏家族唯一幸存者,无疑是保护赵孤就是保护赵家的希望,同样也是对正义的保护。另一方面,屠岸贾独揽大权,凶狠残暴,他深知救下赵孤无疑是压上了全家人的性命,事情一旦败露,不仅全家受害,赵孤的性命肯定是难以保全。但是在如此情形下,公主又是以死相逼,程婴只好担起救下赵孤的重大责任。他站在义的一方,这样的抉择恰好是他英雄形象丰满的开始。

三、结语

“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由于其主人公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纪君祥作品给世人展示了复仇主题与家国意识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对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时光荏苒,岁月流转,家国情怀不仅是前人留给我们宝贵的历史财富,更是中国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它体现在每个中华儿女对民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纵观全剧,《赵氏孤儿》诠释是“道”“义”二字。赵家满门忠良遭受小人所害,程婴、韩厥将军和公孙老臣为了追求“义”而做出不可挽回的牺牲,让人唏嘘不已。”而赵武长大以后,终于大仇得报,这又体现了“道”,天道不可违,公道在人心。《赵氏孤儿》中程婴、韩厥将军、公孙杵臼等人的行动都体现了他们与不公命运和黑暗社会顽强抗争的精神,忍辱负重,舍生取义,为了追寻人生价值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崇高道德观念让人肃然起敬。不论何时,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人性光辉会永远激励中华儿女在艰难的岁月中砥砺前进;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道义精神、肩负的民族大义会时刻提醒我们作为中国新时代的青年群体,身上的家国情怀与民族气节永远不能丢下。

猜你喜欢

屠岸贾程婴赵氏孤儿
小人物那股劲
恢弘震撼的北昆《赵氏孤儿》
门 客
论《赵氏孤儿》的民族悲剧体现
从戏剧到电影论《赵氏孤儿》的现代化解读
中国式理性
论“赵氏孤儿”故事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不同程婴的不同主题——由程婴看豫剧《程婴救孤》,以及话剧、电影《赵氏孤儿》的主题
简析电影《赵氏孤儿》体现的悲剧性
道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