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菜菜王果果在加拿大种菜
2021-12-15周文平
文/周文平
在加拿大转行种菜
董健毅是河北唐山人,2000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读本科和研究生。2007年毕业后,他进入全球最大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斯伦贝谢,从事石油行业的工作。
2014年年底,董健毅和妻子移民到加拿大卡尔加里,发现当地的石油行业非常不景气。“不如转行干点别的事。”董健毅和妻子商量后,便开始做调查。
查询了很多资料后,董健毅了解到,卡尔加里到处是黑土地,特别适合农业种植。当地农业大学的教授告诉他:“这里的土壤是A级土壤,具有做农业的最大优势。”于是,董健毅决定在加拿大种菜。不过,虽然土壤好,但卡尔加里纬度靠北、冬季漫长,种植蔬菜有很大难度。
正是因为气候原因,这里以前没人种菜,当地人吃菜主要靠从加拿大其他地区和美国、墨西哥进口。“虽然在这里种菜有难度,但一定有很大市场。”董健毅决定试一下。
其实,加拿大是个农业大国,在安大略省有很多超大规模的蔬菜大棚,但技术和中国的蔬菜大棚差别非常大,他们一般采用荷兰的温室大棚技术。这种蔬菜大棚种植规模大,冬季使用天然气加热,用灯光为植物增加光照,人工增加二氧化碳含量,无限供应水肥,利用各种技术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的产量。
荷兰大棚里的蔬菜疯长,产量非常高,但用这种技术种出来的蔬菜口感不好。而且,荷兰大棚运营成本高,大多数处于盈亏平衡点上,利润本来就很低,稍微有一点波动,就无法承受,所以当地人想尽办法扩大规模增加产量。董健毅认为这是工业化的一个思路,大家只看重产量,不看重品质,种出来的蔬菜缺乏口感和营养价值。
董健毅决定种出与众不同的蔬菜。为此,没有丝毫经验的他特意去曼尼托巴省的温尼伯学习了半年,那里有一个华人建的蔬菜大棚,他慕名去免费打工学技术。他还专门回国考察寿光和东北的蔬菜产区,当看到蔬菜大棚在中国遍地开花,他更加充满信心,决定把中国的先进大棚技术搬到加拿大。
自建蔬菜大棚
董健毅与人一起出资买下了一片地。2018年6月,董健毅夫妇正式开垦农场。在加拿大,董健毅是第一个建中国式蔬菜大棚的人,没有上下游产业链,所有环节都要他去解决。
因为缺少国内各种建大棚需要用到的工具,董健毅就自己做。没有可在大棚里移动的脚手架,他就自己焊铁架子放在车上移动。要给温室蓄热的4米高、1米厚土墙填土,雇不起挖掘机,他就自己做吊机。
“建造过程中很焦虑、很绝望,经常崩溃,半夜睡不着,但好在自己有一些现场施工的经验。”过去在油田工作的经历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他咬牙坚持下来。
董健毅的大棚采用中国传统的建棚原理,长100米、宽10米、高6米,后墙高4米、宽1米,中间填土蓄热。大棚双层保暖,晚上用棉被保温,仅棉被重量就达3吨。荷兰大棚冬季用加热的方法除雪,成本高,董健毅则设计出了振动除雪的方法。
建大棚的所有材料都是从中国进口,包括钢管和保温棉被,因为在加拿大买不到这些材料。“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能够生产出这么好的专业材料,让我感到特别骄傲。”董健毅深有感触。
2019年夏天,加拿大第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双拱双膜冬暖型日光温室终于建成。卡尔加里的冬天经常下暴雪,积雪厚达50厘米。即使外面冰天雪地,大棚里的温度也能达到29℃,这源于独特的双拱双膜式大棚结构:后墙用土填充并且用棉被一直覆盖到顶上,能够在白天吸收阳光的热量,在夜晚释放热量;侧墙用来保温,用泡沫板覆盖,减少散热,在漫长寒冷的夜晚保证大棚里的温度。
成加拿大“网红”
大棚建好后,董健毅不懂种菜技术,就向朋友请教或在网上查资料,然后自己摸索。
董健毅用有机方法种植,不使用化肥农药,种出来的西红柿等蔬菜口感很好。当很多人品尝到董健毅种植的西红柿后,不禁连连夸赞:“西红柿居然是这样的味道。”很多孩子之前说不喜欢吃西红柿,但吃过董健毅种植的西红柿后竟爱上了这个味道。
对此,董健毅感触很深,“现在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很多孩子没有吃到过天然味道的西红柿,在他们心里,西红柿没啥味道。农业产业出现工业化和工厂化后,世界被改变了,我觉得这样的农业发展方向是错的。”
目前,董健毅的大棚是加拿大阿尔伯塔省最大的商业被动式太阳能蔬菜大棚,虽然这里气候严寒,但大棚的双层薄膜、厚厚的土墙和棉被依然能够存储阳光带来的热量,让西红柿、黄瓜、芸豆、胡椒、菠菜、白菜等蔬菜自然生长。董健毅相信,这种大棚能耗很低,没有污染,有助于降低排放,减少温室效应。现在,他的蔬菜供不应求,客户必须排队预订。有顾客评价说:“这里的蔬菜味道好,营养价值高,我们都喜欢吃。”
董健毅夫妇成了当地“网红”,他被称为“董菜菜”,妻子成了“王果果”。一位华人客户,得知大棚是董健毅自己建造的后,惊呼太了不起了。另一位华人说:“高才生+动手能力+毅力耐力,做啥不成功呢?”一位白人表示:“我敬佩你的勇气和决心,这是中国之所以如此成功的原因。”
“日啖番茄三百颗,不辞长耕奥尔兹(卡尔加里的一个小镇,大棚所在地)。横批:悠鲜美地。”这是董健毅所建大棚门口的一副对联。如今,他的第二个大棚正在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