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调解 调出“一家亲”
2021-12-14王淑清
王淑清
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区地处老城区,朝鲜族人口占比一半以上,具有驻地部队多、外来人口多、老年人口多等特点,历史遗留问题、矛盾纠纷问题突出。针对这些问题,丹英社区党委坚持以党建为统领,积极探索新时代社区治理新模式,总结出一套符合丹英社区实际的信访调解工作法,为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增强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懂一会”,强化基层调解职能。多年来,丹英社区党委始终以为居民服务为宗旨,出于让工作更规范、保障更有力的考虑,明确提出社区工作要做到“三懂一会”,即懂政治、懂法律、懂政策,会做思想工作。建立健全社区的调解工作制度,通过制定工作规程,实行“一组三员制”,坚持每月进行一次矛盾纠纷大排查,認真做好纠纷登记统计,定期开展业务学习讨论,交流心得、相互借鉴、总结提高,对矛盾调解对象做到及时回访。依托市民学校、长白山大讲堂等平台开展以案说法、法治讲座、送法到户等活动,为了更新思想观念, 拓宽知识面,社区定期邀请法律专家、知名律师到社区进行义务法律知识讲座和咨询服务。率先在全市探索打造基层法律服务组织,建立“丹英社区法律服务站”,群众可通过微信进行预约或咨询,随时随地获得线上线下“点对点”法律咨询服务,营造知法、学法、懂法的良好氛围。
“三心一问”,筑牢基层调解防线。丹英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朝鲜族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62%,由于地处城市北郊,在发展过程中,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多年来,丹英社区党委始终坚持“三心一问”,即耐心、公心、爱心,一句深情的问候。不管来访者的心情多么激动,都会把矛盾消除在萌芽阶段,筑牢人民调解的第一道放线。社区坚持“一日两巡五访五问”,即每日早、晚两次必巡,对新迁入家庭、重大变故家庭、上访群众家庭、新近失业居民、生病住院居民五类群体必访,向困难居民、独居老人、失业人员、退休人员和矫正人员询问生活工作情况。把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纳入工作长效机制,让民情在一线掌握、民困在一线解决、民忧在一线化解、民心在一线凝聚,用真情和耐心理顺心气、化解怨气、树立正气。破解以往民族观念强、朝汉沟通难等问题,为各民族70名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牵线“代理家人”,成立丹英社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参加文艺演出140场次,参与人数达1.5万余人次。通过开展邻居节、社区文化节、雷锋班志愿服务、军警民共驻共建等载体活动,增进邻里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三配一快”,增强基层调解效能。丹英社区以防止纠纷激化为重点,着力构建“三配一快”工作机制,即配强“大调解”工作领导、配实调解网格班子、配齐调解中心工作人员,快速结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开展入户走访,排查摸底,坚持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控制。依托区域化“大党委”制度优势,通过引导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事务,实现从“单一行政管理”向“多方协商治理”转变,有效将信访网格化管理与党组织网格化建设融合,促进了治理资源从“离散”向“整体”转变、信息从“封闭”向“开放”转变、社情从“滞后”向“实时”转变。2018年,成立了“淑清大姐工作室”,实行早问访、晚回馈工作方法,提供错时、延时、上门等全方位服务,努力为居民排忧解难,真正将居民的实际问题事件做透、做细。2018年以来,社区累计排查矛盾纠纷1500余起,调解各类矛盾纠纷9780件,调解成功9770件,调解率为100%,调解成功率为99%。(作者系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编后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发扬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好传统,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丹英社区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社区,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增进民族团结、加强基层治理的有效方法,善于用熟悉群众的干部去做工作、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去做工作、用群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做工作。社区党委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强内功、勤跑路、重效能,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群众工作,调出了“零上访”、调出了“一家亲”、调出了“满意度”。总结推广这一做法,对于引导社区党组织增强治理能力、提升服务本领,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栏责任编辑/王若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