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火锅文化探源

2021-12-14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48期
关键词:汤锅火锅食用

火锅的源头大概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中最有代表性的石器、炊器之一正是陶鼎,学术界更直接将之称为“鼎食传统”。1989年,南京市高淳县固城镇的朝墩頭遗址出土了一件距今四千多年的生活用品——四足双层方陶鼎。它的上下两层的结构显示,先人可能是在下层烧火,在上层烹煮食物。

相对于原始的烧烤,炊食合一的鼎既实用又科学。许多重要农作物都需要煮沸(至少需要浸泡)才能食用,尤其是豆类和谷物。锅就好比人类的第二个胃,一种消化植物的体外器官。这种熬煮是一个解构、消融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享用一次汤锅菜肴,就是对未知领域的一次探险。

新石器时代的“陶制火锅”还是很简陋的,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开始流行,中国的宴席等级也随着“礼制”建设而分化。等级不同,食材也有差别,于是出现了仅供奴隶主或贵族单人使用的方鼎。

1974年前后,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出土了一件西周的“白乍井姬鼎”。此鼎通高20.2厘米,宽16.4厘米,重2.26公斤,从其容量来看,盛满菜也仅够一人食用。在分餐制情况下所用,一人一鼎,算是最早的“小火锅”。

除了“小火锅”,当时的人们还吃起了“鸳鸯锅”。在江苏省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中曾出土一件分格鼎,证明了墓主——西汉江都王刘非是一枚火锅吃货。所谓“分格鼎”,就是将鼎分成数个烧煮空间,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汤串味,算是重庆“九宫格”火锅的鼻祖。

当年与分格鼎一同出土的还有两套“染器”,即当时盛放调料的“料碗”。这说明彼时的人们已在食用火锅时蘸调味品,吃火锅蘸料的习俗逐渐形成。

围炉而坐,才是吃火锅的精髓。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所谓“十月朔,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至今,部分地区仍保留“暖锅”的叫法。

在北宋,火锅被称作“骨董羹”,得名于食物被投入汤锅中发出的“咕咚”声。

火锅在古代文人圈中一直有着现代人难以想象的高度,甚至可与文房四宝、琴棋书画及茶酒媲美。

清朝,几乎每位皇帝都嗜火锅成癖。乾隆皇帝几乎天天吃火锅。嘉庆皇帝登基那年还举办了一场“千叟宴”,动用银质、锡质和铜质火锅1550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可谓史上最大规模的火锅盛宴。

热气腾腾、香飘四溢的火锅,其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向心力,就像一座迷你壁炉或篝火,将臣民百姓吸引过来,聚集在它的周围。这种家国凝聚力,也许是帝王将相如此钟爱火锅的原因。(摘自《新周刊》2019年3月出版)

猜你喜欢

汤锅火锅食用
茶壶和汤锅
不自量力
冷冻食品,如何选购和食用?
火锅博物馆
巧煮随心熟鸡蛋
伤人的火锅
趣说火锅
中国食用植物油供需平衡表
中国食用植物油供需平衡表
吃火锅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