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文化养老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1-12-14□钱

山西农经 2021年15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农村

□钱 江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新乡 453007)

1 问题的提出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和农村养老服务能力提升工作逐渐融合推进。近年来,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效果显著,农村地区“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低保制度和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兜底保障,农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有了强有力的支撑。然而,农村人群的精神需求问题不断凸显,特别是对养老的需求呈现从物质层面转变为精神层面的趋势,文化养老的理念不断发酵。所谓文化养老,就是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和交流思想感情为基本内容,以陶冶个人情操、享受晚年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积极、健康的养老方式。

随着文化养老理念不断发展,我国学者从多个方面开展探索。穆光宗(2009)[1]肯定了积极文化的重要作用,提出要建设积极意蕴的代际文化和养老文化。一些学者探索了通过加强老年教育来实现文化养老,如潘继军(2011)[2]、李晓星(2018)[3]等。一些学者强调了政府、社会、市场等社会主体对文化养老的促进作用,如黎文普和龚正伟(2014)[4]、周旭霞(2020)[5]等。徐娜娜(2014)[6]提出吸收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精髓,以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养老体系。

一些学者开始探索文化养老在农村的实现路径。夏咏梅和彭玉凌(2017)[7]提出以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农村文化养老发展。虞臣杰和徐凡弟(2019)[8]探讨了“文化礼堂+为老服务”的新时代农村养老服务模式。

这些研究多处于探索阶段,农村文化养老真正成为农村养老的一部分依然短绠汲深。鉴于此,依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针对当前农村文化养老发展困境,提出了应对农村老龄化问题的文化养老策略。

2 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

受二元体制影响,农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落后于城市,因而形成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为主、以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体系。农村的这两种养老模式更注重保障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缺乏对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关注。

2.1 传统家庭养老

传统家庭养老主要依赖代际关系的维系。在农村,传统家庭中子女是赡养老人的主要责任者。随着人口流动加快,家庭结构不断改变,核心家庭从传统大家庭中慢慢分离出来,家庭养老逐渐转变为子女物质供给,父母与子女生活距离和感情距离扩大,导致老年人缺失精神的陪伴。

2.2 社会养老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是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主要形式。从新农保试点工作开始,就与农村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配套,以此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9]。

2014 年新农保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随着制度不断扩面成为当前农村养老的重要支撑。

我国出台了特困老人供养办法,通过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形式,保障贫困老年人基本生活。经济水平较高的农村地区已逐步探索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和幸福养老院等新型互助养老模式。就目前而言,社会养老模式侧重点仍然是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并未关注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3 农村文化养老发展困境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农村地区文化和养老服务事业进一步发展,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多模式并进,养老体系加速完善。但大部分农村地区文化活动形式仍旧单一,且基层政府缺乏对文化养老的重视度,没有在农村文化活动方面投入过多资金。尽管文化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文化养老打下一定基础,但文化养老在农村的推行依然面临很大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运行条件不成熟

农村老年人的活动普遍偏向集体活动,只与亲戚好友之间来往,很少注重自身发展和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出现这些行为习惯有两个原因。

第一,周围的环境和条件没有合适的活动场地,或者有关活动没有得到普及。

第二,由于居住零散、通信水平落后和交通不发达,老年人往往找不到可以一起活动的伙伴。

这些行为习惯导致大多数农村老年人身体健康不达标,且阿尔茨海默症、抑郁症等成为高发精神疾病。农村基层管理人员大多来源于农村,本身缺少文化娱乐活动组织经验,缺乏带动老年人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能力,制约了农村文化养老发展。

3.2 思想认识缺乏

由于传统文化对农村区域的长期影响,农村地区宗族封建文化思想根深蒂固。政府虽然重视农村社会养老问题,但是并未正视文化养老的作用,未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居民的思想认识。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地区60 岁以上小学教育水平及以下为8 378 万人,占当年农村60 岁以上总人口的84.37%,这在一定程度影响其对文化养老思想认识的提高。农村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社会层面缺乏有力的宣传和引导,农村居民对文化养老的概念了解不足,最终导致老年人难以接受文化养老理念。

3.3 文化养老服务机制欠缺

文化养老服务机制在农村养老服务中呈现缺失状态。尽管国家在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但对文化养老服务却没有明确的政策文件予以指导,缺乏顶层设计。

受经济条件、社会资源、服务产品等方面影响,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城市中的老年大学、图书馆等资源与农村老年人相距甚远。农村居民社会组织建设经验不足、积极性不够,导致社会组织难以建设。这些方面的原因导致农村文化养老服务形式过于单一,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

4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文化养老的路径与策略

在农村养老模式单一且逐渐固化的背景下,文化养老作为内在精神文化需要而产生的一种高层次养老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重视文化养老,树立文化养老新理念,构建文化养老在新型农村社区的新机制,探索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文化养老的最优路径,是我国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必经之路。

4.1 搭建农村文化养老服务机制,建设顶层设计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部门,对一项社会事业的建设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搭建农村文化养老服务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第一,政府可以参考新农保制度形成过程,制定文化养老政策。前期在条件良好且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推进试点工作,试点成功后逐步扩面至全国各地。

第二,完善相关配套法律体系,确保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权益。

第三,加强市场调节作用,使文化养老市场逐渐向农村发展,提高农村地区文化养老产品多样性。

4.2 大力推行文化养老理念,营造文化养老社会氛围

理念是一种内在的促发因素,只有根植内心,才能外化为行。以文化养老理念推行作为铺垫,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养老社会氛围,进一步改善运行条件,提高大众对文化养老的思想认识。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孝”文化。我国从法律和道德上对“孝道”有要求,包括赡养老人、照顾老人和关爱老人等。文化养老实则是要加强对老人的精神陪伴,因而孝文化的传承依然是文化养老理念深入的基础。

第二,宣传新的文化养老理念。农村老年人群体思想较为落后,需要基层公共管理人员对文化养老功能及意义进行宣传,引导农村老年人群从传统行为习惯走出来,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创新宣传方式,通过农村广播、网络电视、新兴媒体平台和社区讲座等,提升文化养老在人群中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营造良好的氛围。

4.3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入文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推行农村文化养老要注重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的统一。

4.3.1 客观环境层面

第一,要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完善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增设羽毛球、兵乓球、门球等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室外场地。

第二,健全农村文化大舞台、文化礼堂、农村图书阅览室、观影室等公共室内活动场地,提高农村文化设施使用率。可以通过财政拨付活动场地维护费用,并对活动举办的物资、资金和资源等予以支持,确保活动场地经常使用。

4.3.2 主观环境层面

加强理念意识的宣传,重视补充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农村由于其地域经济,难以吸引优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文化养老服务对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因此非常需要专业人才对基层社区服务人员进行专业系统的文化养老服务培训,提升服务工作技能。

政府要制订引进高质量人才的相关方案,为农村社区输入高质量的文化养老服务人才,壮大文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4.4 鼓励“老有所为”,促成“老有所乐”

老年人对自身价值的实现,是其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农村基层管理部门可以结合区域发展现实情况,融合农村试点成功的互助养老模式,如时间银行、幸福养老院、邻里互助等。鼓励一些低龄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帮助高龄或失能老人,积累时间报酬,在自身需要照顾时进行时间兑换。在互助养老过程中,加强老年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少老年人间的陌生感,切实让老年人感到“老有所为”。

互助模式可以让老年人之间熟悉起来并更容易结识伙伴。在进行文化活动时,受同伴效应影响,更多老年人群积极参与进来,形成文化养老和互助养老融为一体的农村养老新局面,真正让农村老年群体感到“老有所乐”。

5 结束语

农村文化养老机制的搭建和完善是对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进一步补充,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文化养老的兴起,势必会在农村形成文化兴盛的繁荣景象,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助力。应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契机,在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的基础上,融入文化因素,做好制度顶层设计,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