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及对策
2021-12-14田丽莹周凡琦
赵 建 田丽莹 周凡琦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黑龙江省设施蔬菜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生产效益逐步提高,2019年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9.6 万hm2(144.2 万亩),产量达553.9 万t,产值213.6 亿元,总效益达98.2 亿元,但在设施蔬菜产业提档升级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黑龙江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引,给予蔬菜棚室冷储设施建设贷款3年和5年贴息支持,深入推进设施蔬菜产业快速发展,但在产业提档升级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设施水平不高、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品牌知名度不高等。因此,本文分析黑龙江省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深刻剖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以期为黑龙江省设施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提供重要支撑。
1 黑龙江省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黑龙江省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稳中有进,2015—2019年黑龙江省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由7万hm2(105.4 万亩)扩大到9.6 万hm2(144.2 万亩),增幅为36.8%,占全省蔬菜总面积13.7%;设施蔬菜产量由329.3 万t 增加为553.9 万t,增幅为68.2%,占全省蔬菜总产量21.5%,其中大棚硬果番茄、春大白菜、马铃薯等平均单产显著提高。2019年设施蔬菜产值213.6 亿元,同比2018年增长8.2%。设施结构类型以塑料大棚为主,日光温室等为辅,集中分布于哈尔滨、大庆、绥化、牡丹江等地区,叶菜实现周年生产。
1.2 蔬菜品质明显提升
黑龙江省蔬菜品质明显提升,全省蔬菜抽样检验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设施蔬菜优质品率达到90%以上,中高端精细产品占比逐年提高。黑龙江省设施蔬菜通过施用生物有机肥、推广新优蔬菜品种、应用高效栽培技术等方式,促进设施蔬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深入推进农业“三减”(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全省设施蔬菜生产以有机肥为主,农药施用量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甚至不使用化肥农药,有机蔬菜售价高于市场价格2~3 倍。积极推广新优品种,2018年全省蔬菜优良品种应用率达到98%以上,生产出的棚室高糖番茄、菜豆(油豆角)、酸浆(菇娘)等产品深受北京、杭州等市场欢迎。积极应用高质高效、生态环保的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双膜干湿高温闷棚、膜内除霜雾增温、多层覆盖、秸秆酵腐多效生物能利用等十多项栽培技术,结合防雾滴棚膜、膜下滴灌等生态栽培技术,促进设施蔬菜品质大幅提升,进一步打造“北菜南销”标准化生产基地。
1.3 产业化水平不断攀升
近年来,黑龙江省设施蔬菜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生产效益逐步提高,2019年设施蔬菜总效益98.2 亿元,同比增长10.1%;经营主体持续壮大,逐渐涌现出海伦市向秋合作社、宁安市庆雨蔬菜专业合作社等经营组织,提升了全省设施蔬菜专业化与标准化发展水平。黑龙江省蔬菜加工企业不断壮大,加工产品种类不断丰富。2019年全省共有蔬菜加工企业423 个,重点发展速冻蔬菜、腌渍蔬菜等6 个系列160 多个产品,加工转化率为11.7%。黑龙江省设施蔬菜供应品种日趋多样化,已由过去的番茄、黄瓜、茄子、辣椒、叶菜等不足30 个品种,发展到目前的8 类近100 多个品种,初步形成了大宗菜、精细菜为主,特色菜、山野菜为辅的生产格局,70%的蔬菜销往北京、广州、郑州、俄罗斯等国内外市场。设施蔬菜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先后涌现出“新淇祥”“大董”“大亮子河”等黑龙江省具有影响力的蔬菜品牌。
1.4 科技创新作用日益凸显
黑龙江省积极发挥科技力量,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7%,有效推动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更新生产设施结构,2019年黑龙江省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面积分别为7.4 万hm2和2.2 万hm2,已在宾县、五常、兰西、梅里斯、肇东等地区引进具有保温、加温功能的新型棚室;在双城区建设超大体量土墙日光温室,单栋生产面积超过3 335 m2(5 亩),不加温即可实现果菜周年生产。全省不断创新设施蔬菜栽培模式,涌现出日光温室甜瓜—番茄—番茄—叶菜类四茬、日光温室草莓—油豆角两茬、大棚越夏香菇、早春番茄高密度短季栽培等多种高效栽培模式,大大提高了设施蔬菜生产效率。同时持续更新设施专用品种,示范推广24 个设施蔬菜优良品种与12 个耐低温、耐弱光、抗病性强的专用品种,例如红太极、黄太极、布利塔、贝美、百利、光彩101、金甜15、安吉拉、冬之光、哈莱豆、绿冠等;甜椒、结球茴香、直立生菜等精细蔬菜及花椰菜、芥蓝、秋葵、食荚豌豆(荷兰豆)、蕹菜等南方引进蔬菜品种供应量逐年增加,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绿色、健康、可供选择的蔬菜品种,丰富了居民餐桌内容。
1.5 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设施蔬菜纯收益远远高于露地蔬菜及大豆、玉米等作物。根据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棚室蔬菜平均每667 m2产值8 000~10 000 元,纯收入4 000~5 000 元,是玉米的8~10 倍。利用棚室生产香菇、平菇等作物,每667 m2纯收入高达1.8万~2.3 万元。设施蔬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精细作业,生产用工量是大田玉米、大豆的20 倍以上,2018年全省蔬菜生产基地直接带动25 万农民就业,人均劳务收入达到2 000 元以上;间接带动了大量劳动力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包装、运输等行业,在推动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黑龙江省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蔬菜生产设施水平有待提高
棚室设施是设施农业顺利开展的基础物质条件,对种植环境的调控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黑龙江省蔬菜生产设施水平却不高。①蔬菜生产设施比例不高。黑龙江省设施蔬菜种植面积仅占蔬菜总面积的13.7%左右,而辽宁、山东、河北地区占比达40%以上。② 设施配套建设比例低。黑龙江省设施蔬菜生产主要以大棚为主,占全省棚室总面积的77%,大棚的保温、升温性能较差,生产的蔬菜仅能提前2~3周上市。③日光温室建设标准不高。部分地区盲目引进外地发展模式,结构类型完全照搬照抄,造成温室的跨度、下挖深度、后坡的设计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和当地的实际条件,建成后的温室采光、保温能力差,无法满足实际生产需要。④ 蔬菜生产设施建造成本高。以热镀锌钢架大棚为例,每667 m2造价为3 万~4 万元,设施建造价格高、投资大,严重制约了设施蔬菜生产规模化发展。
2.2 设施蔬菜生产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黑龙江省设施蔬菜生产尚未形成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难以充分保障农户生产收益。黑龙江省大部分设施规模化小区由分散农户承包经营,难以层层落实国家设施农业的扶持优惠政策。设施蔬菜合作社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合作社由分散农户共同注册而成,难以协调农户按照统一的经营模式生产,农户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农户缺乏科学的市场认知,蔬菜生产经营活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农户生产收益不稳定,难以实现持续稳定盈利。
2.3 劳动力难以满足生产需求
设施蔬菜属于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黑龙江省现有劳动力与蔬菜生产需求不匹配。生产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蔬菜种植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逐渐从城郊转移到乡村,粮农逐渐转变为菜农,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掌握的技能难以满足蔬菜生产技术要求,科技指导服务程度较低;部分县级农技推广中心没有蔬菜专业毕业生,理论指导能力不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影响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水平提升。据有关部门统计,黑龙江省70%的农村劳动力都在40 岁以上,高素质的青壮年大量流失,严重制约设施蔬菜精耕细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设施蔬菜生产人工费用增加,导致生产成本上升(朱凤娟 等,2020)。人工费用是设施蔬菜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不加温日光温室的人工费用为2 000~5 000 元,占生产总成本的50%~67%,严重制约设施蔬菜规模化转型发展(陈伟健 等,2017)。
2.4 设施蔬菜品牌知名度不高
近年来,黑龙江省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向好,但是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品牌销售的设施蔬菜合作社数量有限(毕洪文 等,2019),产业化规模程度较低,影响设施蔬菜品牌建设工作。黑龙江省设施蔬菜品牌建设力度小、整体影响力较弱。南销番茄等黑龙江特色设施蔬菜没有形成全国知名品牌,“大董”“大亮子河”等蔬菜品牌影响力也多局限于本省。设施蔬菜品牌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已注册的设施蔬菜商标缺乏品牌化的行业指导、长远规划及重点扶持,忽视了宣传与营销的重要作用,导致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难以发挥品牌的持续带动作用。
3 提升黑龙江省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3.1 推进蔬菜生产设施建设
黑龙江省蔬菜生产设施建设应当以塑料大棚为主,日光温室、智能温室等为辅,严格把控蔬菜生产设施建造标准。按照NY/T 1832—2009《温室钢结构安装与验收规范》在哈尔滨、大庆、绥化、牡丹江、齐齐哈尔等大中城市郊区建设一批标准钢架塑料大棚与智能温室,提升设施蔬菜秋冬淡季的供应能力。结合黑龙江省气温勘测实际情况,加强设施结构改良,建设一批厚墙体、高墙脊、适当跨度、小拱形采光屋面、蓄热保温能力强的冬季蔬菜生产温室,同时积极运用保温、保洁、节能材料满足生产条件。积极实施蔬菜产业“三新”(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工程,推动蔬菜生产设施结构更新,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主动蓄热式温室、改良型彩虹温室等新型设施,推动棚室建设向智能化、现代化及本地化方向发展。完善先进实用配套系统,推广保温、放风、遮光、补光、防虫等系统应用,提高配套装备水平。
3.2 健全生产利益联结机制
严格落实国家设施农业政策,实施建棚直补、基础设施补贴等多种资金补贴方式,确保惠及每一户农户。坚持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重要原则,解决农户在设施蔬菜生产前期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加强和规范社会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适合黑龙江各地区发展的合作社运营模式,推广股份合作制、合作制、股份制等组织形式和“保底分红+按股分红”等分配方式,建立健全农户收益分享机制。充分发挥合作社组织蔬菜生产的引导作用,不断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规模化与标准化水平。密切农户与市场之间的生产消费对接关系,帮助农户及时了解蔬菜种类、价格方面的信息,提高其市场认知能力,科学研判趋势,生产出一批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高质量蔬菜产品。
3.3 引进蔬菜专业技术人才
引进蔬菜生产技术推广人员,借助科技力量推动产业发展。有关部门成立蔬菜专家指导组,深入设施蔬菜重点地区调研生产情况,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设施蔬菜生产技术路线与方案,指导农户科学选择蔬菜品种,研发新技术与新设施,依靠科技的力量推动设施蔬菜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农技推广、行业协会等公共服务组织的作用,开展设施蔬菜生产技能培训,帮助农户掌握全天四段式温度管理、肥水控制等精细化管理方法。建立设施蔬菜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形成科研人员、推广人员与农户紧密联结的利益机制,有效满足农户生产技术需求。适当调整、简化作业程序,推广温室东西向栽培技术、机械化起垄等设施蔬菜轻简化应用技术(李占台 等,2019),加强卷帘、施药、消毒、旋耕等机械应用,配置棚室自动化控制装备,减少用工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3.4 加强设施蔬菜品牌建设
利用黑龙江省寒地黑土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打造绿色有机黑龙江蔬菜品牌。重塑黑龙江省设施蔬菜品牌形象,重点依托“大董”“新淇祥”等现有蔬菜品牌打造全国知名品牌,凸显蔬菜绿色、健康、优质、安全的重要特点,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政府加大对蔬菜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加蔬菜品牌建设投入,对使用集体商标的设施蔬菜合作社给予重点扶持及政策倾斜。增加设施蔬菜品牌宣传力度,积极参与黑龙江绿色有机产品推介会、国际食品食材展览会等宣传活动,展示黑龙江生态环境与产品品质,进一步提升消费者信赖度。创新蔬菜产品,加强蔬菜素食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蔬菜产品附加值。扩大设施蔬菜产品销售渠道,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等新兴业态,形成线上营销与线下展销相结合的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