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研究

2021-12-14

黑龙江粮食 2021年7期
关键词:消费观念消费结构社会保障

□ 李 娜

(渤海大学图书馆,辽宁 锦州 121013)

一、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民消费观念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带来欠发达地区农民消费观念的转变

农民也有消费的需求和欲望,也想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购买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但是他们不敢消费,只能克制消费需求和欲望,一直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他们之所以不敢消费,是因为他们要为子女的教育问题、自己以后的养老问题和因为身体机能下降所带来的健康等问题考虑。虽然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但是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收入也不稳定,增加的这部分收入还远不能激起农民的消费欲望,还是不能起到转变农民消费观念的作用。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农村医疗保险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让农民不再为年老生病而担忧,农民心里有底了,没有后顾之忧了,消费观念自然而然从以前的不敢消费转变为大胆消费了。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带来发达地区失地农民消费观念的转变

在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省北部海宁县,农民将土地转让给当地工厂并从中获益,当地政府为失地农民推出社会保障措施替代传统的土地保障,并对他们提供相应的安全补偿,农民只要一次性缴纳15000元,女性在50岁之后、男性在60岁之后就可获得每月320元的养老金。例如,当地53岁的农民周伟刚在土地转让中获得2.3万元,此外还有青苗补贴,他将获得的补偿用于购买此险,在以后养老问题上有了保障,夫妻二人通过打工每个月有固定收入,周伟刚一家人可以放心消费了,他们开始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了,过上了舒适而体面的生活。

我国各地发展水平不同,对失地农民的补偿也不同,个别地方因为工作不到位,甚至引发群体事件。与此不同的是,海宁县通过推出农村社会保障,为失地农民提供相应的安全补偿,使农民都乐于放弃土地,这种做法不仅促进了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还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有了农村社会保障,农民的消费欲望能够付诸行动了。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会带来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观念的转变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上完学就进城打工的“80后”和“90后”,他们已占外出打工人员的60%。他们的消费观念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改变了老一代人的“精打细算、省吃俭用”的消费观念,敢于追赶时尚和提前消费。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为他们提供了多方面的社会保障,减轻了他们生活上的负担,使他们可以没有顾虑地消费。我国农民工就业形势多样化,他们面临着工伤、疾病、养老等社会风险,国家于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赋予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地享有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有了工伤保险,农民工的权益就多了一个保障。2009年年底国家又发布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使得农民工在跨地区就业时养老保险关系可以随同转移,农民工不必再担心因工作地点的变动而中断养老保险的问题了。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可以为农村社会安定提供重要保证,而且可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刺激农村消费需求,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1]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直接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而企、事业单位人员却多次增长工资,这就使得农民产生不公平心理,通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可以缓解农民的这种心理,更重要的是,国家通过发放养老、救济、抚恤、五保供给、奖励等现金补助,可以直接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为农民提供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资本和人力资源,增加预期收入。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农民在享受科技发展的成果的同时,也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对于农民工来说,由于他们文化水平低,所以只能从事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报酬也低,要想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更好地赚取财富,农民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和技能。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消除了后顾之忧,有了社会保障,本来用来预防医疗、养老的储蓄,农民可以将其一部分用在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技能的培训上,以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未来收入。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目前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城乡发展极不平衡,为了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国家推行农村城镇化建设,但是农民一直将土地视为生活的基本保障,不愿意脱离土地,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农民很难通过有限的土地来增加收入。要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提高农民的收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农村社会保障替代了土地保障并且高于土地保障时,农民自然愿意放弃土地,向城镇转移,在城镇获得就业机会,从而增加收入。另外,对于留在农村的农民来说,可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科学种田获得更高的收入。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村消费结构

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只有保证了基本的生存资料,才会去考虑消费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农民的收入不稳定,农民吃饱穿暖了后,既要为后代的教育费用操心,又要为以后的养老和医疗进行储蓄,根本没有闲钱用来发展和享受,所以“农民消费结构升级必须打破教育、医疗消费的瓶颈。教育和医疗消费在消费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过大,不是消费结构升级的表现,相反地,这说明教育和医疗消费已经成为消费结构升级的最大障碍”。[2]

要想打破医疗消费对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的阻碍,仅通过“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医疗费用问题,还需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打破教育和医疗费用对农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阻碍起着重要的作用。提高医疗保险标准,尽快建立覆盖全民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样,农民就会减少养老、医疗费用的储蓄,他们就可以拿出更多的钱用于儿女的教育和自身的文化素质的培训,他们自然就会调整消费支出,用余下的钱去消费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结构也就自然而然得到升级。

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转变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以货币、信贷或其它方式的支出而获得所需商品和劳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反应和活动。消费者行为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既包括商品购买中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活动,也包括购买前的搜寻、整理信息,购买后的使用、保养、维修、评价等活动。”[3]

一般情况下,消费观念决定个体的消费行为,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消费行为是消费观念的外在表现。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人民公社化时期经历了从自我保障为主向集体保障为主的转变,这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发展,由于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村社会保障还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所以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体现出对农民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前,农民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所以农民对食品的要求简单,能吃饱就行。在着装和日用品消费上,实用性是农民首先考虑的因素。

改革开放后,土地成为农民生活保障的重要依托,这时,农村社会保障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增加农民养老这一社会保险项目,并在部分地区实行试点工作。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农民的消费观念也随之转变,消费行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在食品消费上,农民由“吃饱”转变为“吃好”,农民购买食品时,最先考虑的是食品的健康质量标准;在着装消费上,农民更多关注服装的款式和质地是否舒服,而年轻人则更加关注衣服的品牌、新颖和个性体现;在日用品消费上,农民考虑的因素增多,除了实用性外,还重点考虑其质量的好坏、价格是否合理;在耐用消费品消费上,农民越来越多地选择高科技产品,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数量正在逐年减少,农民的生活质量正在提高,农民的消费正在向高标准看齐。

猜你喜欢

消费观念消费结构社会保障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召开
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高中生消费观念与学校周边经济生活的关联探讨
新常态下江苏居民消费升级与经济增长潜力研究
大学生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调查分析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原因分析
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对发展低碳会计的建议
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关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