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料不断涨价,市场“一路看涨”

2021-12-14中国农资

中国农资 2021年21期
关键词:磷肥春耕低价

《中国农资》记者刘颖

受新一轮原料涨价形势波及,业内看涨氛围较浓,且有部分复肥厂家已完成调涨,只是下游经销商对新价格接受程度比较弱。此行情也是上半年复合肥整体市场走势的缩影,受原料不断上涨支撑,复合肥企业不断地微调价格,但是终端对此观望者居多,复合肥受上下游“冰火”氛围影响,销售压力巨大。

原料支撑,价格水涨船高

上半年,肥料的涨势可谓是一波又一波,相对于原料波涛汹涌的上涨势头,复合肥涨价之路就有些“温柔”。即便如此,也在原料不断推涨的有效支撑下迎来了稳涨形势。

今年年初,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平复,原料市场经过短暂的供应恐慌后进入平稳阶段。然而到了春节之后,原料像被开启了上涨开关,根本停不下来,虽偶有“原地踏步”,甚至小幅回落,但是在供应失衡的情况下,某一叠加因素都能促进市场上涨不断,这半年尿素总体处于高位震荡运行态势。磷肥在国内并没有强有力支撑因素,但是去年出口的良好形势延续到今年出口,国际市场的强烈需求稳定甚至推涨了磷肥在国内的价格,磷肥企业无销售压力,春节后一铵、二铵连翻上涨,致使东北、内蒙古市场供不应求,彼时市场纷纷猜测至5月份后,东北春耕市场结束后,磷肥市场或有所回落。然而,到了6月份,虽然二铵价格确实有所回调,但是受硫磺、磷矿等成本支撑,以及下游复肥采购需求的支撑,一铵价格比较坚挺,而且随着秋季小麦肥的生产,磷肥需求还待释放,不排除后续继续走高的可能。钾肥方面,受氮磷拉动作用的影响,钾肥也在不断地补涨,拉近与氮磷价格的距离,现在港口钾的价格已经远高于进口钾的价格,钾肥总体呈现主稳小幅波动中。

整体看来,原料市场势如破竹之势完全出乎意料,且这次原料上涨的持续时间长也是令人惊讶,未来复合肥走势主要还是靠原料市场的强有力的支撑。

需求叠加,终端低价货“俏”销

春耕期间虽然原料上涨速度快,但是复合肥厂家几次调涨都遭遇下游抵触,主要还是因为市场低价货源不少,厂家只能无奈小幅探涨。彼时,有低价货源的经销商在市场交易中比较主动,没有低价货源的经销商谨慎备货,采购时只能高进高出,相对于上游原料热闹的行情,复合肥在终端的交易比较慎重,观望时期居多。

及至夏播时节,复合肥的低价货源逐渐消化完毕,包括前期的低价原料。此时,原料价格较春耕时又有所上调,终端对高价位的接受程度较弱,只是农户在核算土地产出比后,对肥料的需求并没有减少。

上半年的春耕与夏种在全国耕种的作用重中之重,奠定了一年粮食收成的基础,同样的肥料在上半年的需求也比较强劲,受粮食价格影响,农民对种植的积极性很高,只是在选择肥料时多选择低价位产品。

后市走高,复肥需谨慎操作

去年上半年,复肥销售的“高光时刻”发生在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复合肥市场表现平平,价格逐月下滑。45%氯基复合肥主流出厂从均价2030元/吨降至1984元/吨,45%硫基复合肥主流出厂从均价2269元/吨降至2211元/吨。

与去年截然相反的是,今年从1月份至6月上旬,尿素已经涨至新的巅峰,短期内还有探涨的可能性;55%粉铵主流报价在2900-3050元/吨,国内复合肥厂家还没有迎来大规模的原料采购,一铵如何走势还未知,需要持续关注出口及国际行情。复合肥厂家考虑到采购高价原料风险巨大,可能会推迟采购时间,并按需采购。价格方面:1月份,45%氯基复合肥出厂均价在1830-1950元/吨,45%硫基复合肥出厂均价在2080-2230元/吨;截至6月上旬,45%氯基复合肥主流价2100-2250元/吨,45%硫基复合肥主流价2350-2500元/吨。

秋季肥开市在即,在原料普涨的支撑下,复合肥也会继续调涨,虽然终端对涨价有所缓和,但是对涨幅接受到什么程度还未知。从春夏两个季节来看,终端抵触情绪还很浓,复合肥销售链比较长,价格上涨信息的层层传导会比较慢,但是一旦出现原料大幅度回调,复肥下跌的信息传导则会很快,复合肥企业现在把风险评估放在首位,目前主流厂家以消化库存为主,或控制接单。

综上所述,在上涨行情的支撑下,单质肥销售迎来了多年的“好年景”,而在上涨的过程中,所有的产成品、半成品的价格都在调升。因为市场氛围好于往年,今年上半年的复合肥销售尚可,只不过复合肥产品自身涨的少,而成本增加多,挤占了利润空间。对于秋季肥走势还要看一铵的价格,目前来看一铵的价格支撑面比较强劲,而尿素回调的空间也很大。所以,复合肥企业在高价原料和终端倒逼的情况下只能更加谨慎操作。

猜你喜欢

磷肥春耕低价
磷肥市场月度分析
国际磷肥市场跌势不减
上半年磷肥行业运行呈现“两降三增”特点
特斯拉将推更低价电动车?或为对抗比亚迪和小米
低价≠实惠 吃喝玩乐购,切记避开这些“坑”
永修:春耕备耕忙
380多万吨国储春耕肥投放市场
花生增产巧喷磷肥
“春耕始万物生”春耕备耕正当时
质量难保 只能靠低价?--长安乘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