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传承: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
2021-12-14《农村百事通》编辑部
从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层峦叠嶂的大山里,当地的侗族人民立足于自然环境和本民族独特的发展历程,选择和形成了在糯稻田地中“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的农业生产方式,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生态环境长期稳定的特点决定了这一农业生产方式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农业生产作用。同时,也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1.农业生产
每年谷雨节气前后,侗乡人劳作的身影就出现在了层层的梯田里,秧苗插进了稻田,鱼苗也就跟着放了进去,等到鱼苗长到两三指长,再把鸭苗放入稻田。稻田为鱼和鸭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丰富的饵料,鱼和鸭在觅食的过程中,不仅为稻田清除了虫害和杂草,还大大减少了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而且鱼和鸭来回游动也搅动了土壤,无形中帮助稻田松了土,鱼和鸭的粪便又是水稻上好的有机肥,保持和育肥了地力。
侗乡人都说,“鱼无水则死,水无鱼不沃。”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保证了田间随时都有足够的水,如此鱼才不死,稻才不枯,鸭才不渴。侗乡人所养育的鸭种也不是一般的鸭种,而是经过世代选育驯化的小香鸭,鸭子对稻、鱼、鸭的共生有很多好处。小香鸭的个头很小,可以灵活地在水稻间穿行但不会撞坏水稻,而且不用投入精饲料,水稻中的害虫、小虾、小鱼、各种杂草都是小香鸭上好的食物。侗乡人利用智慧,使稻、鱼、鸭三者和谐共处,互惠互利。
2.农耕文化
长期的稻鱼鸭生产活动产生了与之相应的农耕信仰和相关的农时节日等文化内容。具体来说,包括款约古歌、乡规民约、宗教仪式、民间节日、风俗习惯、故事传说、歌舞艺术,以及饮食文化等。与稻鱼鸭农业系统相关联的民间节事活动包括:开田、下秧节、开鱼塘、开秧门、洗牛节、吃新节、斗牛、月也、侗年等。这些节日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程序和仪式,具有比较广阔的文化展示空间。从江县的各侗族地区与稻鱼鸭系统相关的节日在时间上和具体种类上会有所不同。此外,稻鱼鸭相关的农耕文化渗入到侗乡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侗族的鼓楼、戏台和风雨桥上的绘画,服饰上的刺绣和印染图案,建筑的设计和功用等方面均体现了当地的农耕文化和农耕景象。
3.农业产品
从江县侗乡各地稻鱼鸭系统因其稻田海拔、水域冷暖、日照时长等差异和农业遗产具有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产生了种类丰富的农业产品。当地居民选育并保留了丰富多样的糯稻品种。在侗族的集体做客活动和尝新节等民间节日中,各侗寨之间会进行糯稻品种的交换,以此促进糯稻品种资源的保存和新品种的培育。稻田里的田螺、河蚌、虾、泥鳅、黄鳝、蝗虫等,都是当地居民蛋白质的补充来源和日常美食。目前,从江香禾糯、从江香鸭都已经成为著名的地方特产。其中,香禾糯因其味道香甜,更是有着“一家蒸饭满寨香”的美誉。
4.农业景观
从江县坐落于云贵高原和广西丘陵山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山地面积296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91.34%,坝子面积64平方千米,占2%。这样的地形、地势决定了从江县拥有多姿多彩的山水。美丽的自然风光下,农耕场景、农耕设备、农耕建筑等内容,都是可以供人们观赏、旅游和体验的景观。从江县加榜乡的加榜梯田拥有近1万亩的梯田景观,每年都吸引大量旅客前来旅游。特别是每年10月份的时候,金黄色的稻谷与银色的水面交错,煞是好看。高增乡占里村沿寨中河流沿岸设计了景观禾晾,禾晾上秋季晾满糯稻时也是一种美丽的景观。岜扒村的禾仓错落有致地分布于村口山坡上,搭配着全村的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观看。
5.乡村旅游
依托从江县具有特色的稻鱼鸭系统,可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一是让游客参与农耕器具的制作活动,编织饭幽、簸箕、瓢篓、镰刀篓、米筛、糠筛、捞箕、鸭笼、鱼笼、晒席、箩筐等农具。二是可以组织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如在糯稻种植中,开展整地、插秧、除草、除虫、施肥等活动;也可组织捉鱼、腌鱼、烤鱼等活动;还可举办捉泥鳅、捡田螺、捉蝗虫等活动。对农事活动的体验,有助于游客了解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有助于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更有利于农业文化遗产的永续发展。
糯米饭、香鸭、腌鱼、腌肉、牛瘪、油茶、烧鱼作为稻鱼鸭系统的传统美食,是当地发展乡村旅游餐饮中推出的重要特色美食。当地居民依托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中国重要农业遗产的品牌优势,进行地理标志产品、名牌产品的申报和打造。香禾糯、香鸭以及相关联的蔬菜、果品、肉类、油料、木材、药材、燃料、染料、糖料等都是从江县侗乡重要的农业产品。
水车、打谷机等农事工具,禾晾、谷仓等建筑,农忙时的场景,依山而建的梯田都已成为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从江县平求侗寨凭借水车、水碾、水磨、水碓等传统农具来进行村寨旅游景观的打造,被称为“‘水磨’平求”。目前,依托这一特色,平求侗寨成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重点打造的“七星侗寨”旅游线路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