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吉林省乡村文化建设现状研究
2021-12-14□邢倩,李帅
□邢 倩,李 帅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吉林 132101)
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在长期农业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性、乡土性的文化[1],是乡村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积极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2],也是传承农耕文化的战略任务。
当前,吉林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进程,乡村文化建设发展势头良好,成效显著,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乡村振兴战略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1 吉林省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吉林省积极部署、扎实有效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进程,打出了一套“计划抓总、项目抓实、活动抓细”的组合拳[3],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成就。
1.1 制定富有吉林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方案
2018 年12 月,吉林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总体要求,结合省情、农情,颁布了《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对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以及实施步骤进行了规划。其中,对乡村文化建设部分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发展的重点方向,提出要着重在乡风文明建设、传承传统以及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为吉林省乡村文化振兴活动指明了方向。
1.2 建设符合吉林实际的乡村文化振兴项目
近年来,吉林省结合自身实际,相继启动了“乡村文化小广场建设”“乡村文化大院建设”“乡村文化共享工程”等项目,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随着这些项目逐步展开,文化实践活动“办有场地、用有设备”成为吉林省很多乡村的真实写照,提高了乡村居民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度,给乡村居民生活赋予了文化色彩与文化基调。
1.3 开展具有吉林元素的乡村文化振兴活动
吉林省为多民族聚居地,有汉族、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吉林省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朝族歌舞、萨满祭祀、渔猎冬捕、采参仪式、二人转等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近年来,吉林省结合地域特色与文化特色,积极在乡村开展农民文化节、民族民俗活动等乡村文化活动,取得了良好反响。
2 吉林省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面临一定的困境。
2.1 乡村传统文化发展式微
中国传统文化是基于农耕文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乡村的传统文化更加浓厚。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强势的城市文化迅速蔓延到乡村社会,乡村文化在冲击中被逐渐忽视、淡忘。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得不到足够重视,呈现式微之势[4]。
一是乡村居民对乡村传统文化认同感降低。随着城市化发展,乡村居民不再满足于将春耕秋收的农耕生活作为唯一的生活选择,表现出对城市和城市文化的追逐和向往,而对农村和本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乡村居民思想观念更为注重经济利益得失,而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短时内带来的物质利益较为微弱,使得部分乡村居民放弃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工作,导致乡村传统文化面临缺乏继承人的境地。
二是基层政府部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疏于重视,缺乏深入研究和有效部署。部分乡村在开发建设中一味追求统一化,忽视对当地古迹的有效开发与合理保护,使古迹废弃甚至遭遇破坏。如吉林省四平市石岭乡的二龙湖古城遗址,据考证其属于战国时期燕国遗迹,极具文化价值,但因未开展有效规划和开发,该处遗址已被毁坏,战国时期燕文化风格在此地难以再现。
2.2 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场地和载体。近年来,吉林省对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财政投入规模依然偏小,吉林省多数乡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据调查,吉林省尚有部分乡村未设立文化广场、图书室、体育运动场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无法满足乡村居民的日常需求,而设有这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乡村也存在着一定的供需矛盾,导致公共文化无法有效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庄,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但存在设施被占用、利用率低等问题[5]。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差的乡村中,文化活动场地较小,设施简陋,环境较差,图书室图书较少且更新较慢,几乎没有电子设备。
二是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低。吉林省拥有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应当借助这些文化资源,结合当地乡村居民需求,针对性地开展乡风文化建设。然而一些乡村在文化设施建设过程中缺乏实地调研,忽视了乡村文化的乡土根基,忽视了不同乡村的个性化需求,忽视了群众的参与和反馈,未能因地制宜开展文化设施建设,对乡村居民的吸引力较弱,致使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低[6]。
2.3 乡村文化建设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足
一是政府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政府应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和指挥作用。然而当前吉林省一些基层干部对乡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存在认识偏差,认为乡风文化建设见效慢、开展难度大,一味追求GDP 增长,对乡风文化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导致部分乡镇政府未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是乡村文化建设缺少具体规划。《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对乡村文化建设提出了宏观规划,吉林省各地应在遵循这一宏观规划的原则下,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具体规划。目前吉林省一些乡村在这方面不尽如人意,乡村文化建设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2.4 乡村文化传播内容呈现多元化无序化
随着互联网发展以及媒介形式多样化,各种文化蜂拥而至,形成了多元化的网络舆论场。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乡村居民往往容易甄别不清,价值观念易受影响[7]。
一是受传统文化中落后思想的影响。基于农耕文明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乡村更为浓厚,但其中封建糟粕并未得到全面彻底清理,封建落后思想在一些乡村依然存在。信鬼神、看风水、算八字等封建陋习依然盛行,“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传宗接代”等思想依然存在,大操大办红白喜事,攀比之风严重。
二是受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一些西方不良思想逐渐渗入乡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同时不良思想随之而来,蔓延渗透到乡村中,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思想迷惑了部分乡村居民,影响了其价值观念。
三是核心价值观影响式微。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成就显著。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城市的影响较大,而乡村地区对其重视与关注不高。
2.5 乡村文化建设内生动力不足
乡村文化建设需要人的参与和推动。随着乡村人口大量流失,吉林省乡村文化建设缺乏来自群众的推动力。
一是群众参与度不高。据统计年鉴显示,2013 年以来,吉林省乡村人口持续下降,至2019 年吉林省乡村人口已减少49 余万人,乡村劳动力减少40 余万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乡村留守人群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乡村留守人群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解不到位,或忙于农务家务无暇关注乡村文化建设,使得乡村文化建设出现参与群体减少、参与群体能量不足等问题,乡村文化持续发展失去支撑。
二是专业人才缺乏。在乡村人口流失的同时,乡村人才随之流失,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出现“空壳”现象。其主要原因是乡村在生活待遇、生产环境、职务晋升等方面缺乏强大吸引力,乡村生活待遇总体低于城市,城乡之间的人才流动存在壁垒。乡镇公职人员在职务晋升方面存在较大瓶颈,村干部很难进入国家公职人员体系当中,因而乡村很难留住优秀人才,导致乡村人才队伍储备出现问题。
3 结束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需要文化铸魂,这就要考虑乡村文化发展的未来走向和建设路径,激活乡村文化发展潜力,加快乡村文化重塑进程。必须准确了解和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总结出一套完备、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乡村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