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共赢发展策略探析
2021-12-14张霞
□张霞
(吉首大学商学院 湖南 吉首 416000)
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引导、鼓励与扶持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尤其是对农业、农民、农村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鼓励“三农”小微企业取得更好的发展,进而促进农业和农村相关产业的有序发展。
目前,很多村镇银行对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服务时,其自身存在局限性。近几年,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得到了明确。加强对小微企业需求的调研与全面分析,能够更好地服务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农村或者乡镇类企业的资金需求较大,很多村镇银行由于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保障,其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的力度也会有所欠缺,容易导致小微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不利于村镇银行以及小微企业的共同发展。因此,通过了解与掌握村镇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现状与问题,从而提出更具针对性与有效性的共赢策略,既能推动村镇银行金融服务能力与水平有所提升,又能为众多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服务,更好地发挥出小微企业的实际作用与重要价值,推动我国“三农”问题得以更好地解决,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1]。
1 村镇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共赢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村镇银行主要以服务农民、农村、农业为主要目标来开展一系列的经营活动,其主要立足于县城,为众多小微企业及农户提供稳定、长久的资金支持。
由于村镇银行有着较为明确的服务对象,其在服务小微企业以及农户时,就能开发与提供更符合农户以及小微企业实际资金需求的产品或者服务,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或者乡镇的一些小微企业经营规模不大,且经营起来比较灵活和随意,很难对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进行预测与把握,这导致很多村镇的小微企业在资金需求方面存在着急、频、小、短等特征,且农村很多农户或者小微企业的资产价值不高、总额有限,并不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有价值的抵押性担保,导致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度较大。
一些银行机构愿意将资金贷给大中型企业,且贷款额度较大。传统的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需要企业提供必要的抵押担保,且贷款流程和手续都较繁杂且申请时间较长,可见传统商业银行的融资标准与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并不匹配。村镇银行的信贷流程和手续相对较为简单便捷,村镇银行的信贷供给能力与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进行更好地匹配与契合。尽管单笔贷款额度有一定的限制,要求贷款金额不能高于10 万元,但是无需小微企业提供任何抵押担保,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提供更好的资金支持与保障[2]。
除此之外,小微企业与农户是村镇银行成立之初的首要目标定位,其服务的对象也主要是小微企业与农户,旨在更好地缓解或消除农村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村镇银行的定位较为清晰,其面对的是广大农业、农村与农民,具有较为广阔的地缘与人缘优势。同时村镇银行多建立在乡镇或村屯,容易和农村的小微企业或农户建立长期且稳定的发展关系,占了地利与人和的优势。由此可见,村镇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共赢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村镇银行以及小微企业合作与发展的必然。
2 村镇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现状分析
尽管小微企业在科技、社会及经济方面发挥出的优势较明显、作用较大,但是小微企业受到银行放贷机制、经营原则以及自身发展局限性的约束与限制。其在获取银行贷款或资金扶持方面的能力较弱,进而导致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影响和阻碍了小微企业发展的速度与步伐。
村镇银行能为农户以及小微企业提供很好的资金服务,使小微企业、农户的资金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但是村镇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过程中也有一些局限性,不利于其自身、农户以及小微企业的良性发展。下面对村镇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实际现状展开分析。
2.1 放贷风险增加,盈利能力降低
设置村镇银行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做好农户以及小微企业的资金服务工作。由于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发展条件不足,该金融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的状态,很多村镇银行对于农户或者小微企业的真实经济情况或者相关数据、信息了解与掌握的并不全面和彻底,这会导致有信息不对称问题存在,进而使得资金放贷风险的增加。
小微企业基本都是农民自己经营,农民在企业管理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与灵活性,缺乏健全、规范的经营体制,其诚信意识与观念不足,容易产生坏账或者资金风险。在这种经营模式下,村镇银行与小微企业或农户之间很难形成较为长期且稳定的合作关系。不仅如此,我国在信用体系方面不健全,很多小微企业在财务信息的披露上弄虚作假,还有一些小微企业存在恶意破产来逃避债务的问题,情节严重的还有骗贷等行为,这种小微企业是无信用可言的,也会影响我国企业信用机制的有效建立与健全。
同时,一些村镇银行有信息不对称问题,很多农户、小微企业是以信用贷款的形式来获取资金扶持,这种合作模式的风险较高,容易加大村镇银行的坏账损失以及放贷风险[3]。
2.2 缺乏畅通的支付结算体系
目前,很多村镇银行规模都不大,缺乏健全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在信息化设备的购置与安排上缺乏一定的时代性与先进性,并不能全面地融入到我国当前不断健全和完善的金融结算体系中。
由于村镇银行缺乏畅通的支付结算体系,使得村镇银行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同时一些村镇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的大额支付系统没有完全接通,对于跨行转账、办理汇兑等业务需要经过第三方来进行办理,手续更加复杂和繁琐,导致村镇银行的业务办理效率大大降低。虽然一些村镇银行也在积极拓展业务,希望通过取消跨行取款手续费、转账手续费及银行卡制卡费等策略来吸引更多储户,但是成效不大。
2.3 缺乏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以前,农村地区的金融业务主要是由农村信用社以农业银行经营。为了推动农村地区经济更好地发展,缓解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问题,政府会给予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一些政策优惠。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动了农村金融发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国家将3%的营业优惠税率给予农村信用社,而金融行业的营业税率是5%。一般的村镇银行在享受政策优惠时,只有单笔贷款总额在50 000 元以下的农户贷款,才能够享受3%的税率优惠政策。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在农业贷款方面都有一定的贴息、再贷款的优惠政策,但是村镇银行却没有这样的政策优惠。同时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本身就较低,其贷款利率比小额贷款公司低很多,因而村镇银行的发展空间相对较为狭窄,竞争优势不足,不能更好、更全面地为农村众多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3 村镇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共赢发展方略探究
在推动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的过程中,探讨与研究二者共赢发展的策略与机制,加强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完善村镇银行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促进村镇银行的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为小微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好地资金支持。下面对村镇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共赢发展的具体策略与方法展开分析与讨论。
3.1 扩大宣传,树立村镇银行的公信力,构建相应的信用机制
很多农户及农村的小微企业对村镇银行并不了解,且村镇银行的公信力不高。应重视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可以运用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朋友圈及杂志、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媒介来对村镇银行进行大力宣传,使得农户以及众多小微企业能对村镇银行有更好的认知与了解。纠正农户和小微企业对村镇银行的错误认知,提升村镇银行的公信力。重视建立与维护村镇银行和小微企业长期、稳定互信关系,重视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关系、政府与村镇银行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村镇银行在给小微企业放贷时,信用缺失是其主要顾虑和问题。为了促进村镇银行与小微企业的互惠共赢,小微企业必须要重视自身信用机制的建立与健全,积极开展诚信经营,重视良好形象的打造与树立,使得小微企业的信誉得到更好提升[4-6]。
3.2 重视基础设施的健全与完善
村镇银行要想为农村众多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要多学习和借鉴商业银行的优势与特色,积极寻求与商业银行的合作,通过对商业银行力量的借助来促进其自身基础设施的有效健全和完善。特别是要积极完善和优化通信设备与支付结算系统,积极争取加入金融支付结算系统中,并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大额支付系统连接,进一步简化业务办理程序,增强工作效率与业务水平。与此同时,村镇银行也要结合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拓展业务范围,创新金融产品,提供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转变和破除当前村镇银行发展的局限与禁锢,推动村镇银行与小微企业更好契合与发展。
3.3 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外部环境对村镇银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部门要想推动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农村小微企业,进一步缓解“三农”问题,应不断加大对村镇银行支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来进行调剂与支持,给予部分减免税收的优惠措施,并给予小额贴息补助等,在一定程度上激活村镇银行的信贷活力。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适当调整村镇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使其收益与风险能够共担,破除外部环境对村镇银行发展的束缚,使得村镇银行能够与农村信用社等展开公平的竞争,进一步提升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资金支持与信贷保障,激活农户、小微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活力,为农村、农业以及农民的更好发展贡献力量[7-9]。
4 结束语
我国国民经济构成中,小微企业是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我国小微企业具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及庞大的数量,是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保障。重视对小微企业的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能够使社会经济发展活力得到有效增强,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与呈现的同时,还能够扩大就业,为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10]。
为了充分发挥出村镇银行的服务作用与资金价值,应重视与小微企业建立共赢发展机制或者模式,不断改革与创新发展策略与方法,使得村镇银行能够更好地服务农村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向村镇银行借贷。增强村镇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的黏性,促进二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三农”事业的更好建设与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