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制影响徐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研究
2021-12-14倪亚芬
□倪亚芬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商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32)
从1978—2020 年,从改革开放到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自“十三五”规划以来,GDP 连续跨过了6 000 亿元、7 000 亿元两大台阶,2020 年达7 319.77 亿元,人均GDP 由2010 年3.41 万元增至2020 年的8.28 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 年为31 166 元,增长了4.8%,城乡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高达98.0%和99.0%,这些数据表明,徐州市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进一步显现。然而,徐州经济高速发展夹带着“三废”排放、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低等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规制恰恰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必要途径,也是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重要工具,为此徐州市一直在发展和完善环境规制体系。
为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徐州必须转变现有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环境规制政策,加强环境治理,实现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转变。基于上述背景,文章拟就环境规制对徐州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1 文献综述
围绕高质量发展问题,许多学者展开了研究。从现有研究来看,大多数文献集中关注其内涵、测度和影响因素等方面。
从内涵来看,高传胜和李善同(2019)[1]认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应在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下功夫。李子联和王爱民(2021)[2]认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应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从衡量指标来看,主要包括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两大类。其中,赵可等(2014)[3]认为,单一指标主要采用全要素生产率、人均GDP 等指标度量,综合指标主要通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来衡量,如张士杰和饶亚会(2016)[4]从数量增长、发展动力、经济结构、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方面构建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钱嘉琳等(2020)[5]则结合江苏发展目标和徐州发展现状,从6 个方面选取24 项指标构建徐州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影响因素来看,彭定贇和朱孟庭(2020)[6]指出影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因素的优先次序为民生共享、经济优化、绿色生态、创新驱动、经济协调;徐洋(2020)[7]指出由于传统只注重经济增量、增速的发展方式带来的负外部性影响越来越显著,不少学者认识到环境资源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故研究视角转向环境规制。
尽管已有文献指出环境规制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更多基于全国或者某一省域探讨两者的关系,对徐州诸如此类的地级市极少关注,尤其是研究环境规制影响徐州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几乎没有涉及,这为文章提供了较大的研究空间。从环境规制角度出发,分析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可更好地助力徐州这座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建设。
2 环境规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
2.1 技术创新
环境规制借助技术创新这一路径从两个方面作用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由于环境规制的存在,传统企业由于治污成本增加而减少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技术研发因缺少资金支持而乏力,制约了经济创新发展。另一方面,环境规制也会迫使企业主动创新寻求高质量发展。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以政府命令、法律或制度严格要求企业生产标准,产生倒逼作用,即驱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改革生产方式,实现技术密集型和集约环保型生产;市场调控型环境规制是通过排污费、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等途径激发企业绿色生产;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则是前两种环境规制的补充,借助相关利益集团施加压力,增强环境规制效果,从侧面也会刺激企业创新技术,以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可见,技术创新是促进徐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2 经济协调
随着环境规制力度不断增强,传统产业结构已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必然要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的发展。环境规制强度约束了传统产业发展,倒逼那些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调整结构,转向绿色低碳化发展。
一方面,在正式的环境规制约束下,企业成本增加,为规避“遵循成本效应”,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寻求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且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以清洁能源促进资源效率提升和污染减排,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助力经济的提质增效。
另一方面,在非正式环境规制影响下,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绿色消费意识,这为企业培育了新的绿色需求,企业为提高绩效、获取市场竞争力,更愿意投资绿色环保产业,运用技术创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向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转变,从增速和质量两个层面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环境规制的实施,既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又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以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
2.3 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过去靠牺牲环境资源牟取利益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确实会因环境标准的提高和环境监管的加强而付出一定的成本,短期内的发展必然受到限制;但从长远来看,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环境规制会促使企业以技术创新推动绿色转型升级,转变生产与经营方式,减少污染排放,提供更多优质产品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从而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可见,绿色发展是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从这个角度来看,环境规制有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
2.4 对外开放
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进入中后期,对外开放战略有所调整,一些企业积极利用外资、人才和技术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借助多种环境规制工具优化投资结构,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以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和产业环境,以此培育优质的绿色产品,有利于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全面开放新格局,从而助力高质量发展。同时,随着环境规制的力度逐渐加强,我国污染排放的标准更为严格,形成一定的绿色壁垒,这大大提高了外商直接投资的门槛,部分外商直接投资难以进入我国市场,甚至被迫退出,无形中对我国产业发展造成一定冲击,从侧面也推动着我国企业不断改革创新,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世界挑战,积极利用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等优势在国际竞争市场上寻求自身发展,以此助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5 民生共享
共享发展成果既是激发广大人民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动力源泉,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环境规制对人民增收、改善民生问题及实现共享发展方面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环境规制的实施会对企业降低污染排放形成约束,可有效增强居民对政府等部门环境治理责任的信心,有助于缓解环境污染,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削弱环境污染给居民身体与心理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提升居民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另一方面,环境规制会促使企业以技术创新抵减环境规制产生的额外费用,技术的创新不仅会驱使企业调整生产结构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绩效,而且也会增加对拥有特定技能人才的需要,提高当地居民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因此,从民生保障、共享发展的角度来看,环境规制有利于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3 提升徐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3.1 发挥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激励作用
技术创新可有效刺激经济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力。而环境规制的实施正好可以督促企业不断进行绿色技术研发,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创新补偿效应。
一方面,政府应加强环保监测力度与执法强度,借助环境标准、排污权交易等多种环境规制工具,结合徐州经济发展现状,充分发挥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激励作用,促进企业在适应环境规制压力下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向绿色低碳生产转型,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另一方面,完善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督促企业改革创新。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环保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和环境信息公开,认真落实公民环境知情权,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相关制度的决策,形成严格的社会监督机制,督促企业由被动治理环境污染转向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并将环保理念注入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过程中,注重节能减排和绿色技术研发,从而生产出更多环境友好型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3.2 以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对徐州以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环境规制可通过优化企业要素投入和提高企业进入门槛等途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徐州作为制造业和资源型城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通过加大政府扶持和清洁技术研发力度,力求将制造业做大做强。对于传统制造业,政府应鼓励企业更新设备、创新技术,对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而对那些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建立产业-环境规制联动体系实时监测和评估污染,并及时调整环境规制强度以此迫使企业转变结构,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二是政府可通过采取优惠政策,创造优质的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的进入,引导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升级。
3.3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这要求当地政府完善环境规制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地制订和实施环境规制,在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过程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徐州作为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面对现有的发展模式与生态环境现状,应着力转变企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探索绿色创新发展道路,加快形成兼顾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生产方式,走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新路径。同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过程中,要将减污降碳作为发展方向和着力点,积极推进“碳达峰”行动和“碳中和”国家战略,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方位推动中心城市宜居建设,以绿色生产、低碳消费推进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3.4 继续加快徐州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
开放带来机遇,合作推动发展。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市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抢抓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立足优势产业,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新格局,实现开放新高度。
一方面,徐州市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建设一批高水平、高层次国际化产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主动对接跨区域经济合作,坚持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徐州市实际的开放发展新路径。
另一方面,徐州市应充分发挥江苏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示范作用,通过出台产业支持措施、提升政务服务水平、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等方式,加快推动徐州综合保税区、电子口岸等十大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此外,徐州市还可通过转变外商直接投资结构、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部门限制和建立外商直接投资监管体系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和质量,以对外开放为徐州市带来高质量发展的恒久活力。
3.5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助力高质量发展
环境规制通过影响就业和收入等途径保障民生,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政府应继续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引导社会公众意识到环保重要性,激励居民个人及民间组织加大对环境破坏行为的监督,促使企业主动进行绿色生产。二是发挥优势清洁生产企业的榜样作用,组织相关企业定期参观学习,引入先进生产方式和优秀管理理念,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提升就业吸纳能力,增加劳动者收入。三是加快资源集聚,搭建产学研用平台,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增强高校或科研院所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关联性,避免人力资本浪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健全法律在公众参与环保方面的规定,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以此保障公众参与环保的权力,有效监督企业绿色生产。以上举措的实施,既有利于增强环境规制作用效果,又有助于保障民生、共享发展成果,进而推动徐州市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