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研究
2021-12-14胡丽霞
□胡丽霞
(莘县农业农村局 山东 聊城 252400)
随着我国步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也随之逐步推进。党的十九大会议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新的要求,改革过程中需将农业供给体系高品质与高效益构建作为重点,要致力于提升农村现代化发展速度。立足农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改革,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调整结构,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增长的目标。
1 基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工作要求
1.1 以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落实为抓手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决策,提出了促进产业发展、优化生态环境、打造文明乡村、提升治理成效、实现共同致富几方面乡村发展要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导向。实现农村产业的兴盛发展,重点在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需要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助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1.2 持续开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农村经济结构优化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农业品牌建设促进产业质量提升。将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作为重点,并确保这两项工作的持续性开展,在塑造农业品牌的基础上提升农业企业竞争力,从而为产品升级提供驱动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建设。
1.3 培育与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面对当前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农业产业强度不足、特色不显著、未实现规模化发展等方面问题,需要通过特色农业的发展作为三产业融合化发展的推手。应从提升农业生产要素关注度、增加优质项目储备量、创新与改革农业项目3 个方面着手。
1.4 吸收社会资本助力农业企业发展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应加强引入外商,吸引社会资金,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要为特色产业配齐设施、加快信息化建设,还应注重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实现农村产权的股份化发展。
2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要做到面向市场,结合地区实际情况,确保农民可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发挥政策调控及市场引导作用,使农民自主参与农业结构调整过程,避免强制性、命令性的农业结构调整[1]。
2.1 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
在调整粮食主产区种植结构的基础上做好其他农产品区域种植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
2.2 调整农业及品质结构
以科学技术为依托,通过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质量,有效优化品质结构,提升农产品产出率,从而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步伐。
2.3 调整农业收入结构
为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应致力于调整其收入结构,大力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使农民能够共享农产品加工及农产品流通所产生的收益。
2.4 调整劳动力结构
要将种植业中的劳动力进行分流,增大劳动力向服务业、非农业产业的流入量,从而使农业就业增收空间得以进一步拓展。
2.5 调整农业经营方式
创新与优化当前的农业经营方式,通过合同农业、订单农业的发展,实现先种后销的农业经营方式向以销定产方式的转变[2],从而提高农业种植针对性,稳步提升经济效益。
2.6 调整农业教育结构
为加快农村经济增长,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必然要将人才培育作为重要调整任务。应以成人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核心,全面提高农村青年及农民群体的科学素养。
2.7 调整农村金融资本结构
既可为农民提供贷款,也可为合作经济组织或是私人企业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3 提高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可行性策略
3.1 制订科学可行的调整规划
新经济常态背景下,应制订出契合农村区域发展现状的经济结构规划,从而化解农产品销售难题、提高农民经济收益。通过经济发展的有效驱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立足我国国情,将国民经济状况纳入考量,通过统筹部署,构建科学、高效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3.1.1 开拓思路、多元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农业种植产业,应开阔思路、拓展思维,通过多元化产业培养、扩大资金来源途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创新技术、深度开发与挖掘资源等,通过多元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
政府部门应根据农村地区的具体情况,既要彰显本地特色,还要充分发挥资源及区位优势,将农民的承受能力纳入考量,立足实际、充分结合上级精神,确保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工作的高效性与优质性。
3.1.2 丰富种植品种、产业结构
农作物的种植应对当前的单一现状进行转变,通过丰富产业结构、规划有机作物种植,有效提升农民的种植收益。同时还应以市场需求为基准,实现针对性的农作物种植,增大市场需求量和单品价格的同时,加大品质优异的农作物种植量,及时削减不适合本地种植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从而提升种植效益。
3.2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改革步伐
农村地区应对当前产业结构的单一现状加以重视,通过同步发展不同产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提供契机,通过注入生机,使农村经济发展焕发活力。
3.2.1 促进现代果业发展
应在保持农村地区的果树栽种面积的基础上加大果树栽种量,打造高质量的果业种植带。适当削减晚熟的果树品种,增大中早熟品种栽种量,扩大加工品种,确保果树中早熟及晚熟品种占比达到1∶1,同时打造规模化果树产业带,合理调整果品种植结构。与此同时发展鲜杂果业,促进农业产业的现代化与休闲化发展,进而打造鲜杂果产业带。
3.2.2 推进瓜菜产业振兴
应建立强化设施、突出特色、拓展规模的发展思维,在有效利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规划、科学搭配品种,在产销对路的基础上实现瓜菜产品的均衡上市,从而构建设施完备的瓜菜产业带。增大瓜菜大棚新建设施量同时重视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构建水肥一体化的示范园区,引入生物反应堆技术,采用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保障瓜菜产品的食用安全。
3.2.3 确保畜牧业发展高效性
逐步扩大规模畜牧业发展、开展绿色养殖,不断优化生产环境,实现畜牧业高供给量、高安全性及高生态环保性目标的实现。在绿色化发展机制构建的基础上,促进养殖场的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推进以家庭牧场为主体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加快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步伐。
3.2.4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结合地方资源优势,通过合理利用资源,重点突出地方特色。同时应结合市场消费需求选择最为适宜的林下经济品种,引入新型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于山区开展药材种植、野生动物驯养等林业经济产业,建设高效性的林下种养殖基地,通过林下经济发展带动农村经济效益增长。
3.2.5 加强苗木花卉繁育
引导苗木花卉产业逐步向旅游景点、集中产业园区及龙头企业,逐步向专业合作社、贫困村及贫困农户倾斜,带动生态产业、群众增收及乡村旅游业发展。通过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展现其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带动作用。建立完善的苗木花卉交易市场,构建苗木花卉营销网络平台,通过制订品牌战略,优化苗木花卉的品种结构,通过应用科学技术,促进苗木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
3.2.6 提高杂果经济林质量
以促进乡村发展、提高农民收益、提高农民参与经济林发展积极性为目标,推动多种经济林的建设与发展,建立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带。同时通过合理嫁接、科学修剪、适时适度施肥,将低产林改造成经济林,打造改造示范园区,通过快速改造中低产林,有效提升经济林质量。
3.2.7 着力发展旅游业
以农村当地的自然环境优势为基础,大力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举办农村休闲旅游活动、创建农家乐,吸引更多城市居民走入乡村欣赏乡村美景、感受农村生活,从而促进乡村旅游消费,以此提高农民的附加收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驱动。
3.3 完善配备农村基础设施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高速化发展的基础,既要修建道路、还要完善通信设施,同时引入现代化机械设备,通过完善外在条件,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部门应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农村发展支持资金,适当增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比例,提升农村道路的通畅度,确保通信便利性、增大网络覆盖率,根据农业生产的具体需求相匹配的技术及机械设备,在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备下促进农业产业的快速转型与发展,从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3.4 增大农业发展中科学技术应用比重
科技融合能有效提升农业种植效率,是农业经济发展推进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调整科学技术应用比重,保障农村经济结构改革的成功。
一方面,应根据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调整,结合市场需求选用适宜的种植技术,提升农民收益。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增强农民对科技应用价值的了解,加大对农业生产中科学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定期举办科学技术培训活动,提升农民劳动素质,强化农民的现代科技应用水平,通过科技应用增强种植优势。深入农村,在基层中建立农技推广团队,构建科学有效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利益机制,从而夯实农村经济长效发展根基。
3.5 优化市场信息服务品质
农民对市场需求信息的了解与掌握程度决定着其能否把握住农业创收要点,也是避免农业种植结构过于盲目的重要举措。若能基于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的种植结构,则可提高农产品销售效率,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为此,相关部门应依托互联网、利用计算机,实现现代化技术应用价值的最大化展现,通过精准、及时的市场信息服务提供,使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到气象条件、农产品价格、产品库存等关键性信息,从而在充分了解市场发展动向的基础上,实现合理化、科学化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3]。
4 结束语
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利于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相关部门应充分贯彻与落实中央精神,把握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了解具体的调整方向,并从因地制宜,制订科学可行的调整规划,加快农村产业结构改革步伐,完善配备农村基础设施,增大农业发展中科学技术应用比重、优化市场信息服务品质几方面,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改革,从而最大化提高农业经济所产生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