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心素面成大雅
——论紫砂对壶“简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2021-12-14周琦
周 琦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之中,有许多的艺术形式能够展示我们上下千年的历史文明,陶瓷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我们回溯历史,会发现古人对陶瓷的喜爱,从实用到艺术的审美,贯穿始终的线索就是简洁和繁复的不断轮回,不断碰撞,不断交融,最终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紫砂艺术自明代发端以来,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完善,直到今天依然欣欣向荣,紫砂壶也有着“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宜兴的紫砂艺人以紫砂安身立命、为稻粱谋,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注入紫砂艺术之中,形成了一种国人的精神图腾和符号。
这组紫砂艺术作品《简洁对壶》就是采用了紫砂光素器的手法,非常的简洁自然,同时又充满了紫砂传统的技艺手法和艺术审美,为我们呈现出了紫砂最为原始和质朴的形态,以对壶的形式,彰显出作者对紫砂艺术的理解。一壶采用绿泥精制而成,壶身扁圆,壶底平整,线条简约流畅,肩部的过渡处理自然,张力十足。壶嘴微微上扬,出水非常爽利;壶把圈卷自然,端握舒适;壶盖压合于壶口,严丝合缝,气密性良好;壶钮的设计也是扁圆形态,一脉相承又和谐融洽。另一壶则是更为的简洁,但是蕴含其中的技艺手法丝毫没有减少,而是把紫砂最为质朴的肌理和一招一式的传统技艺都放大在我们眼前,供许多的壶友和藏家评说,具有更大的挑战性。此壶和另一把壶相融相通之处,还在于壶身的过渡和转折处理,没有一处的棱角,而是一种自然的起承转合,令人观之赏心悦目。从整体上来看这组紫砂艺术作品《简洁对壶》,作者直抒胸臆地表现出二者的最大特点就是简洁。由此我们亦可以看到在传承千百年的紫砂岁月之中,紫砂的传统技艺最大的特点就是全手工成型的艺术魅力,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其他的技法和装饰才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所以许多的行家里手偏爱于光素器,可以一目了然地窥见紫砂造型之中所蕴含的精气神韵。
光素之美,其实是一种相对来说的概念,清代江南文人郑板桥曾经在题书斋联《赠君谋父子》中写道:“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过眼寸阴求日益,关心万姓祝年丰。阶下青松留玉节,夜来风雨作秋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其中就流露出舍得之间的高见,特别是最后的两句,成为了我们在创作之中感悟最深的名言警句,其中的意思就是“去掉删除繁杂部分,使之趋于简明,就如同三秋之树,将要凋零露出本来的枝架,不赶潮流,自辟新路,一如二月红花一般引领新风。”同样在紫砂艺术的创作之中,明代紫砂一直尊崇简约的风格特征,深深地受到了江南文化和艺术审美的影响,在苏州园林和苏作家具大行其道的背景之下,宜兴紫砂作为一种实用器或者艺术品,都很好地和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这组紫砂《简洁对壶》正是采用了一红一绿的色泽,把江南的典型色彩很抽象概括地展示出来,相对统一的器型有着些许的不同,简洁是其唯一的语言,也是紫砂传承至今最为本质的特点。虽然在历史上曾经受到宫廷风格的影响而进行过一些比较夸张的装饰手法,但是在今天的宜兴,紫砂艺人很好地返璞归真,走上了紫砂传承和文化宣传的光明道路。这样的一组艺术作品,让我们在充分地了解到紫砂光素器的艺术魅力的同时更加能够感受到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
结语:对于我们刚开始接触紫砂的朋友来说,首先总是被紫砂的造型和外观所吸引,于是为了迎合市场,出现了一些千奇百怪、胡乱拼凑、胡乱装饰的紫砂器,但是在满满的积累和沉淀的过程之中,广大壶友终于明白紫砂的光素之美和质朴的本质,又回归到了自然、淡泊、不做作的正轨之上,促进了紫砂事业更好、更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