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壶“磐云”的造型创意和光素雅韵
2021-12-14杨宽
杨 宽
2005年年底,传统紫砂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而对于具有七千年陶瓷文化的中国陶都宜兴来说,紫砂的入选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自明代紫砂发端以来,经过世世代代的紫砂艺人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传统的紫砂制作技艺已经得到系统的完善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陶瓷艺术文化,受到了广大壶友的青睐和欢迎。紫砂良好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在喝茶品茗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件紫砂艺术作品《磐云壶》不同于传统的紫砂器型,而是作者匠心独运,根据多年的紫砂实践和技艺水准的积累,采用的是一种全新的器型设计,把紫砂许多元素完美地融合起来,看起来非常的具有律动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壶壶身宛如磐石一般,清晰的棱线赋予了更多的层次;壶底平整,端庄稳重;壶中间的腹部自成一派,弧度适中,非常实用,肩部的圈形涟漪一样的造型从壶身一直延伸到壶盖和壶钮之上,和谐自然,融为一体。壶嘴微微上扬,小巧灵动,出水非常的爽利,与之遥相呼应的壶把化身成为一个圆圈,端握舒适。壶盖层次分明,如同天空的云朵一般柔软,和壶身的磐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气密性也相当的良好,通转流畅,没有丝毫的阻滞之感,上面点缀的壶钮细节的处理也是煞费苦心,和壶身一脉相承,让我们感受到了刚柔相济的力量感和韵律感的延续。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磐云壶》,作者更多的是把传统的紫砂艺术之美抽象地剥离出来,再根据自己希望创作设计的意象组合创意,营造出一种令人啧啧惊叹的光素之美,也让我们在使用此壶的过程之中,可以在摩挲把玩的同时,充分地领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蕴含其中的自然雅韵,感受到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无限美好,心情也随着豁然开朗,令人心旷神怡。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是唐代大诗人、“诗仙”李太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名句,描写的是在梦境之中云青欲雨,水上波纹动荡,升起了薄烟的情境,寥寥几个字,就把这种生动自然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也成为了一种空灵,但是却具有很多想象空间的意境之美。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就是创作,和许多的艺术形式一样,紫砂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可以在紫砂艺人的手中幻化成为许多的形态。磐,在我们的意象之中,可以理解为如同石头一般的坚硬稳定,“坚如磐石”是我们最为常用的词语之一。云,则是最为常见的形态之一,但是却因为变化莫测而赋予了许多的情感和寄托,在古代的文学诗词和绘画表达之中多有展示,祥云纹饰更是运用得非常普遍。磐云,这一意象的设计,让我们感受到了紫砂艺人天马行空的创作思维和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恰如其分地把刚柔相济、相辅相成的特点展示出来,是自然界带给我们最为直观的印象,用这样接地气的生活场景创作,是紫砂艺人最为寻常的灵感来源。我的这件紫砂作品《磐云壶》就是把紫砂艺术的良好性能和完美的实用功能充分地利用起来,然后在设计创意方面独出心裁,开创出一种全新的演绎模式,把紫砂光素器的特点呈现出来,让我们一目了然地可以看到紫砂的肌理和质感,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带给我们的雅趣盎然和精神向往,让广大的壶友沉浸其中,赏壶玩壶,不亦乐乎。
结语:在紫砂艺术发展的过程之中,光素器作为最为基本的存在,其实是最能够代表紫砂本质的形态,也是检验一位紫砂匠人技艺手法最为纯粹的器型,当我们读懂了紫砂光素器之中所蕴含的造型特点和文化内涵之后,就会发现紫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也能够明白器物之美终归于心的质朴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