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粮食储藏科学技术泰斗靳祖训先生关于储粮生态理论学术观点

2021-12-14

粮食储藏 2021年4期
关键词:储粮储藏粮食

我国先民生态储粮的意识可追溯到几千年,而粮食储藏生态系统研究主要还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靳祖训先生就是我国储粮生态理论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实践者。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通过大量调研收集先民储粮做法与经验,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经过不懈努力和几十年如一日的调研分析、归纳凝练,提出了十个关于我国储粮生态理论学术观点,现概述如下。

观点一:通过对甘薯、马铃薯储藏经验调查,找出储藏窖型、储藏方法与生态条件之间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末,通过对比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四省甘薯储藏技术经验和对河北、山西、内蒙、安徽四省马铃薯储藏腐烂原因调查总结,他提出根据不同储藏生态条件,合理选择适宜储藏窖型和适宜的储藏方法。不同储藏生态条件合理选择甘薯储藏窖型和方法,如图1所示。

观点二:系统整理了我国先民的粮食储藏技术经验,提出开展低温储粮等措施符合生态学要求。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他系统收集整理了我国先民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粮食储藏技术经验。1984年出版《中国古代粮食贮藏的设施与技术》专著。他指出:“重视利用自然低温条件,延缓或控制储粮的虫霉危害,从大量历史资料判断,古代已有朴素的认识,为了保持粮食固有的食用品质,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因地制宜的建筑,有效利用当地低温、干燥等气候条件,这是符合生态学要求的。”

图1 不同储藏生态条件合理选择甘薯储藏窖型和方法

观点三:持续关注发达国家粮食储藏科技发展动向,提出了储粮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他查阅了美、加、澳等国部分粮食储藏相关科技项目计划和国际经济伦理会议一些资料,思考了储粮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明确提出:“我国21世纪粮食储藏科学技术必须以经济伦理——科技伦理——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储粮生态系统理论是“绿色储粮”“生态储粮”的基础。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人类食物资源(减损、增效);最大限度地改善和优化人类生存环境(环保、生态);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完善人类生存质量(绿色、品质)。只有如此,才能选择和确立粮食储藏科学技术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制定正确的、富有前瞻性的科技政策。

观点四:提出我国粮食储藏科技发展一系列战略。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他先后提出我国粮食储藏科技发展的一系列战略,在“21世纪中国粮食储藏科学展望”(周光召主编《科学进步与学科发展》下册)和“第七届国际储藏产品保护工作会议总结”中,向国内外明确提出:中国21世纪粮食储藏科学技术必须做到“三低三高”(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高质量、高营养、高效益)。此后,在我国粮食仓储系统,他陆续首次提出绿色储粮工程、生态储粮和储粮可持续发展战略、粮油产前、产中、产后绿色一体化战略。

观点五:提出“储粮安全学”的理念。2000年,他在为路茜玉教授《粮油储藏学》书写代序中对粮食储藏科学和粮食储藏技术从粮堆生态学角度作了注释。借鉴劳动安全学,提出了“储粮安全学”理念。研究粮食(主体)、环境因子(客体)和管理相关要素(社会学,即不同储藏技术、管理、成本、效益分析的经济学评估)之间的关系,要重视搞好人员培训、仓房维护、设备管理,核心是确保储粮安全。储粮安全学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储粮安全学诸因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观点六:提出了建立“储粮生态系统安全控制体系”。我国1998年以来,在全国各地新建一大批浅圆仓、高大平房仓(大粮堆、高粮层)。在全国不同储粮生态区域,推广应用储粮四项新技术(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他根据储粮四项新技术生产性试验结果,从储粮生态系统角度,提出“安全控制体系”概念。藉以阐明浅圆仓、高大平房仓安全储粮,粮食(主体)、环境因子(客体)、管理诸要素(各项技术、成本、效益)之间的关系。储粮生态系统安全控制体系示意图,如图3所示。

观点七:率先提出中国储粮生态系统理论体系框架。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粮食仓储建设和仓储管理人员的努力,我国粮食仓库建设和管理取得伟大成就。然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储粮区域如何划分,不同区域适宜建哪种仓型,不同区域需要配置哪种机械,不同区域、仓型储存不同粮种应采用哪种工艺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储粮工作者。粮食仓型的选择与设计如何适应不同储粮区域储存粮种需要是储粮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2000年他在《关于中国现代储粮仓型商榷》一文中,详细讨论了仓型选择与储粮地域生态条件关系,并就此绘制示意图,如图4所示。

图3 储粮生态系统安全控制体系示意图

1.高寒干燥储粮生态区 2.低温干燥储粮生态区

认识来源于实践。他在2002年所写《储粮四项新技术生产性试验技术总结》一文中再次提出:“我们深深地感到,四项新技术合理应用研究必须从源头抓起,即根据我国不同储粮地域设计建设适宜仓型,不同仓型配备必需的设备与技术。”

基于此,他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储粮生态系统理论体系框架”的理念:以粮堆生态学为依据,以储粮生态学为指导,研究我国不同储粮地域合理区划,不同地域仓型合理选择与设计,不同仓型粮仓机械和确保储粮安全专用设备合理配置,不同地域、不同仓型、不同储存粮种的合理储存工艺和最佳的经济运行模式,不同储藏方法管理相关要素(技术、成本、效益)分析的经济学评价,储粮安全的技术评价体系。他进一步阐述了储粮生态系统是研究粮食与生态因子的关系:该“系统”是指与储粮生态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该“理论”是指通过实践验证概括出来的系统的结论;该“体系”是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支撑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该理论体系已经成为制定粮食储藏技术规范的依据,详见《粮油储藏重要标准理解与实施》(P29~P32)。“中国储粮生态系统理论体系框架”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我国几千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粮仓建设和储粮管理经验的总结。建设浅圆仓、高大平房仓,推广应用储粮四项新技术,对该理论体系框架起到催生和引领作用。

为了进一步完善这一理论体系框架,在“九五”期间他向国家粮食局提出建议开展专项研究,并提出研究课题总体思路和研究内容具体建议。该建议在“十五”期间被列为科技攻关项目——“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粮食储备配套技术的优化与示范”研究的主要内容。

观点八:提出了“中国储粮工艺模式图的研究应用”。“十五”期间,我国粮食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几十位粮食储藏专家、粮食仓储系统广大职工,共同努力、刻苦钻研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他根据中国储粮生态理论体系框架,将已有的研究成果加以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提出“中国储粮工艺模式图”研究应用报告(刊载于《中国不同储粮生态区域储粮工艺研究》P342~P373)。将分散的数据总其大成,尝试用一张工艺模式图汇总出7个储粮地域,3~4个粮种,从入仓到出仓整个工艺流程,并试图开发出应用软件,供粮食仓储管理和技术人员参考。用储粮工艺模式图形式服务和指导我国粮食仓储工作,在我国尚属首次,国际上也未见报道。它是我国近一万年储粮技术进步的写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仓储广大工作者多年探索、创造、积累的储粮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总结,是我国几代粮食储藏科研教育工作者深入第一线潜心钻研的智慧结晶。

观点九:提出了“世界储粮生态系统网络体系的研究设想”。在中国、加拿大近几十年储粮生态系统研究基础上,借鉴世界一些粮食储藏技术比较发达国家已经取得研究成就,参考我国近一万年以来先民储粮技术经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领域研究成果,认真分析建立世界储粮生态系统网络体系的必要性。他指出:建立世界储粮生态系统网络体系,有利于及时了解世界各国,特别是欠发达国家粮食储藏技术发展现状、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有利于开展国际间科技合作、提供信息服务,互惠互利,实现跨越发展。我国向世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世界广泛支持和参加。保障人类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要站在人类“生物圈层”和“技术圈层”两大圈层相协调高度,重视人类食物储藏技术绿色化。建立世界储粮生态系统网络体系,为人类食物安全服务,是一项十分重要课题。

他指出:我国目前已建立粮食储藏生态网络体系,理应根据国家发展战略,解放思想,砥砺前行,走向世界。我们已步入生物经济和信息经济相融合时代,牢牢抓住信息服务这个点开展研究和服务,任重道远,前程广阔。

二十年前,他著文“引东拓西、互惠互利、跨越发展”——中国西部农产品产后科技政策。提出“搞好中国西部开发”,“西部地区引用外资,实现突破性跨越”,“发挥‘沿边优势区位’扩展技术,互惠互利友好合作有着广阔前途。”他提出的“引东拓西、互惠互利、跨越发展”的思路,完全符合“一带一路”国策。建立世界储粮生态网络体系,将充分发挥中华粮人的聪明智慧,通过网络体系谱写无愧于历史和时代新篇章。面向世界,服务未来,乃是应有之意。

观点十:提出储粮生态系统研究展望建议。在《中国不同储粮生态区域储粮工艺研究》一书第七章,他提出“储粮化学生态学”“储粮数学生态学”“储粮工程生态学”研究。这些词目已收录于《粮食大辞典》。

中国储粮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尚需进一步完善,相关应用技术研究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巨大工程,还需付出不懈努力。作为储粮科技研究的后继者,必将继承靳祖训先生的遗志,发扬先生无私奉献的科学家精神,推动我国粮食储粮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储粮储藏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那些教我们珍惜粮食的金玉良言
中储粮湖南分公司全面完成“标准仓、规范库”创建
胡萝卜冬季储藏注意事项
桃如何储藏
便于储藏的美味
粮商心声:放开粮食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