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冷漠,拥抱爱
2021-12-14白羽
文/白羽
2021年10月14日,网络红人“罗小猫猫子”在直播间网友的起哄中喝下了农药,次日下午因抢救无效身亡。这一事件中部分网友的言论令人闻之心寒,也不由引人深思,面对一条生命在眼前流逝,这样的态度,十分不妥。
此类情况并非个案。2018年6月20日,甘肃庆阳一女生李某奕于百货大楼8楼跳楼身亡。同样令人齿冷的是,在女孩于阳台上停留的数个小时中,围观者不时嬉笑、起哄,甚至直播、发朋友圈,女孩最终坠楼后竟鼓起了掌。这些刺耳的声音同营救人员的痛哭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应该再多一点爱,这样,或许就会减少悲剧的发生。
不要在群体中迷失了自我
社会心理学家曼恩曾对美国1966—1981年间发生的当众自杀以及自杀未遂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最终发现,有一半跳楼事件中存在围观人群怂恿自杀的情况,而且,当围观人群达到300人以上时,自杀怂恿发生的概率是300人以下的两倍。
当人们身处群体之中,无论是在现场,还是在屏幕前,这些线下、线上的围观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意图轻生者的行为带给了这个群体一个“期待”,当其想要放弃轻生行为的时候,往往就相当于违背了这样的“期待”,围观群体中就会出现指责、嘲讽的声音。而当意图轻生者真正将意图付诸行动后,围观者个人又会觉得:那是他自己的决定,和我没有关系。
怎么会没有关系呢?
试想一下,一个站在生死边缘的人在面对着成百上千乃至更多人的嘲讽、怂恿时,他还会有余力去挣扎、去抓住那根救命的稻草吗?
人们就如同鲁迅笔下《药》中老栓看到的那样,听闻要行刑——“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颈项都伸得很长”,看到行刑,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
假如,围观者们对意图轻生者都能够积极地给予鼓励、帮助,让世间的温暖与爱照进轻生者冰冷的心田,那么是不是有一些可能,自杀者会放弃轻生的举动呢?
对未发生事件的结果我们无从知晓,但对身处困境中的人伸出援手正是人类道德中的闪光点,不应该放弃它,更不应该因所处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本心,不应在群体中迷失了自我。
如何拒绝冷漠,拥抱爱
也许青少年在生活中较难接触到这样的极端事件,但是他人难过、伤心、遭遇不幸,周围人对个别同学孤立等情况在我们身边却时有发生。此时,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不应当嘲讽、起哄。这些都是冷漠的表现,是不应该的。作为同学、朋友应有同情心,更不应以这样的行为去刺激他人。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内心是敏感而躁动的,一旦遭遇打击较容易采取极端行为。不嘲讽、起哄既是保护他人,也是保护自己。
其次,应积极伸出援助之手。无论是伤心、难过、遭遇不幸,还是意图轻生,都表明他人遇到了困难。在这个时候,青少年应有善良之心,积极施以援助,如关心慰问、沟通疏导,在力所不能及的时候更要积极地寻求外界帮助,如报警,向老师、家长求助等,切实让你的爱传递下去。
最后,积极改变周围环境。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人也可以改变环境,当周遭发生某些突发事件,或遇到一些人对某个人嘲讽、怂恿、孤立的时候,应勇于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去改变周围环境。
要相信,爱不但是生活的奇迹,更是生命的奇迹。拒绝冷漠,努力拥抱爱,你的生命会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