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雕塑的嬗变
——简论20世纪以来中国雕塑艺术的现代性体现

2021-12-14刘海宁LiuHaining

当代美术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雕塑家雕塑创作

刘海宁 Liu Haining

1隋建国地罣天然卵石、钢筋1992-1994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在长期的发展演化中自成体系,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制作方法和风格特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和文化。虽然中国传统雕塑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但在20世纪以前,其却为国人所轻视、忽略。梁思成先生在其所著《中国雕塑史》开篇中提到:“我国言艺术者,每以书画并提。好古之士,间或兼谈金石,而其对金石之观念,仍以书法为主”。世人“均以雕刻为雕虫小技,士大夫不道也”。“然而艺术之始,雕塑为先。此最古而最重要之艺术,向为国人所忽略”1。与卷帙浩繁的画史、画论相对,在古籍文献中关于雕塑的记载寥寥无几。受此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中国传统雕塑也缺乏系统而深入的认识,每每提及中国传统雕塑,浮现于人们脑海中的往往是宗教寺庙和墓地陵寝中的神佛异兽。

而从20世纪开始,这一情形发生了相应的转变。遭受西方列强的欺辱,忍受蜕变革新的阵痛,才俊英杰们开启了学习西方文明的探索之旅。此举触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科学技术上的模仿,也有文化观念上的转变。其中,雕塑艺术方面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对西方写实主义的研究和实践上,凭借着不断的借鉴和创新,中国雕塑的现代性得以初步呈现。

一、三个重要节点

提及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则不能不谈外来艺术文化的影响。20世纪以来,中国的雕塑艺术主要经历了三次较为重要的转变:

第一次始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因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大批艺术家背负家国使命,远渡重洋,来到了当时文化和艺术的中心法国,学习西方古典艺术。严谨的造型方式和写实的创作手法,令中国雕塑家们以一种更加理性的思维方式来对待雕塑的创作活动。此外,先辈们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也将西方的教育模式带回了中国,在全国各地开设新式艺术教育学堂,这是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

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国家派出了众多的雕塑工作者赴苏联进行学习,同时也邀请了一些著名的苏联艺术家来到中国指导教学和创作,这使中西方的艺术文化交流得到了深化,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为现当代中国雕塑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也是对目前中国雕塑影响最为直接的一次,发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那一时期,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本土艺术家广泛了解西方艺术带来了便利。那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外国雕塑作品,拓宽了中国艺术家们的创作思路,令人们认识到雕塑创作的无限可能。同时,通过对国外雕塑艺术作品的解读,也使艺术家们更加关注于个体情感与自我意识的表达。

(一)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萌芽期

1840年以来,西方用枪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动荡的时局严重制约了个人和社会的正常发展。为了摆脱困境,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之时,有识之士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一批眼界开阔的知识分子将目光移向了西方世界。1915年,蔡元培、吴玉章等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提出“勤于作工,俭以求学”的口号,号召青年去法国半工半读,并成立法华教育会主其事。受此爱国思想的感召,一大批雕塑界的志士仁人踏上法兰西的土地,汲取着欧洲古典雕塑艺术的养分。像刘开渠、郑可、周轻鼎、王临乙、王子云、滑田友等人,都曾在那片土地上留下自己青春的印记。那个时期的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经历了近两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完备的教学体系,前辈们在那里系统的学习了解剖、透视等先进的观察和造型方法,这在以往的中国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更为重要的是,在他们回国后,也将西方美术学院的教育模式带回了本土。在1920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率先设置了雕塑系,由留法雕塑家李金发执教,这标志着雕塑正式成为高等艺术教育的专业之一。同时,由于语言的优势,他们也翻译了一些国外的雕塑文献资料,第一次使中国民众了解到了米开朗基罗、多纳泰罗、罗丹等西方雕塑大家,这为今后雕塑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向苏联学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了缅怀和纪念革命先烈,弘扬社会主义人人平等的思想,带有纪念意义的公共雕塑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之中,成为雕塑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提升雕塑从业者的艺术水准,在20世纪50年代,国家派出了钱绍武、曹春生、司徒兆光等雕塑家赴列宾美术学院进行雕塑学习。同时,随着中苏两国交往的加深,在50年代中期,我国从苏联引进了大量的美术刊物,通过对西方美术理论的研习,人们对雕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促进了中国雕塑理论的发展。此外,国家不仅使国内雕塑家“走出去”,也将苏联的艺术家“引进来”,邀请了许多苏联雕塑家来中国办讲座、办培训班、指导大型雕塑创作等,如1953年,中苏友好大厦的雕塑建设,苏联委派了著名雕塑家凯尔别、莫拉温进行创作,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也派出26名师生参与到了创作之中。在众多的中苏雕塑交流活动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联合组织创建的克林杜霍夫雕塑训练班,相关机构选拔挑选了全国美术院校的优秀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通过两年高强度的训练,学员们对苏联雕塑的创作方式和相关专业知识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逐渐成为了中国艺术院校的中坚力量,扩大并延续了苏联模式对中国雕塑的影响。

(三)艺术之门的开启

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艺术的大门在真正意义上被开启,形形色色的雕塑艺术资讯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丰富的表现内容、多样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令中国雕塑家们眼界大开。但在面对多彩多姿的国外现当代雕塑艺术作品而感到欣喜的同时,国人也表现出了一种迷茫与不安。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作品还是以传统的架上雕塑为主,写实手法在雕塑的创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当抽象雕塑和装置艺术被引入中国,从未接触过现代艺术的国人对此表现出了一种质疑的态度。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中国的雕塑艺术不像西方那样经历了完整的发展阶段,它的现代化转变进程被压缩到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再加上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所以造成了很多人对西方现代雕塑艺术的误读与不理解。到了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随之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人们开始逐渐接受并尝试着去实践以往那些被质疑和不被理解的现当代艺术,至此中国雕塑的现代化语境已然生成。

2凯撒压缩“理查德”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1962

二、转承与发展

相比中国古代传统雕塑,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雕塑从主题内容到语言形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一转变中,伴随着西艺术文化与本土意识形态不断的渗透交融,雕塑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扩大。

(一)表现内容多样化

从主题和功能出发,中国传统雕塑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门类:宗教类雕塑、墓室陵寝雕塑和装饰性雕塑。宗教类雕塑由信仰崇拜而生,通常出现在如石窟、寺庙、道观等一些宗教场所。为了满足膜拜、祭祀等仪式活动,更好地传播教义思想,宗教以雕塑的形式将神灵或是神圣事物表现了出来。这种直观的视觉图像,强化了宗教的神圣意味,提升并扩大了宗教的影响力。除了宗教类的雕塑作品,与丧葬相关的明器雕刻也是中国传统雕塑的重要内容,“生不极养,死乃崇丧”的丧葬习俗在汉代已然成型,上自皇室贵族,下至一般官僚权贵,生前奢靡之风盛行,死则竞相厚葬并相习成风。主要表现形式有墓室浮雕,墓室俑像等。此外,装饰性雕塑在中国传统雕塑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们主要为了装饰器物而存在,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宽广,从建筑房屋到日常使用的器物上都能找到一些带有装饰性的雕塑元素。

由于受到西方雕塑艺术的影响,近现代的中国雕塑兼具了独立的审美功能,其内容和形式也变得宽泛了起来。20世纪初,在一些展览中出现了以真实人物为表现对象的肖像类雕塑,建国后,以表现伟人、革命者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大型广场雕塑也随之建立。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精神世界的丰富,在近二三十年里,雕塑的题材内容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题材也愈发多样丰富起来。

(二)表现语言多元化

在此之前的一百多年里,因受法国、苏联的影响,具象写实的表现手法在中国现代雕塑创作中占主导地位。至20世纪80年代,由于经济的蓬勃发展,信息资料的广泛传播,雕塑的形式语言呈现出多元繁荣的发展态势。艺术家们开始对雕塑本体进行思考和研究,他们尝试以雕塑为媒介,用不同的造型方式和表现语言来进行雕塑创作,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实验性。随着装置艺术和现成品雕塑的发展,雕塑家在对制作材料进行选择时,更加凸显出材料自身的特性。在中国传统雕塑中,雕塑材料主要有石、陶、木、金属等,而在现当代中国雕塑中,各种用非常规材料制作的雕塑令人耳目一新,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应用新的物质材料来进行雕塑创作,所展现的形态式样五花八门。

(三)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西方,文艺复兴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崛起,人们从现世的生活出发,关注于人类自身的力量,将自我的主观认知融入到了创作之中,对内容题材、人物形象、造型方式等方面作出了相应的改变。而对现当代中国雕塑家们来说,20世纪西方艺术文化的传入也激发了他们的个体主观意识,使他们的作品焕发出新的活力。

西方现当代艺术促使中国雕塑家们开始审视自我,对自身存在的状态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这一探索活动中,人们也充分考虑到了特定背景中的社会和时代因素。雕塑家们不单单以客观的表现事物为目的,而是将自己对当下生活的感触和体验融入了作品之中,因而现当代的雕塑作品往往含有丰沛的个人情感,并带有一定的批判性。

三、现当代中国雕塑的境况

现今,处于世界文化大环境中的中国雕塑,已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发展的步伐正日渐沉稳,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雕塑家们在不断提升技法水平、丰富自身表现语言的同时,也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身份的认同

不像西方雕塑那样具备独立的审美功能,中国的传统雕塑如宗教雕塑、墓室陵寝雕塑以及一些民间雕刻等,都带有明确的功能和目的性,大多作为陪衬装饰而存在,这也就决定了雕塑的制作者少有独立的创作意识。中国传统绘画能够体现文人雅士的气质品性,而中国传统雕塑大多由一些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付出体力劳动通力合作完成,不仅缺乏独立的创作身份,也较难体现出雅致俊逸的文人格调,这就使得中国传统雕塑难登大雅之堂。

随着西方雕塑观念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雕塑者技艺的提升,雕塑工作者不再被人视为出身卑微的手工艺匠人,而是跻身于艺术家的行列之中,人们把优秀的雕塑制作者称为“雕塑家”,这一身份的转变反映了民众对雕塑行业的认同和肯定,大大促进了中国雕塑事业的发展,为广大的雕塑工作者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理性思维

20世纪,伴随着留法、留苏雕塑人才的回国执教,新式的美术教育学校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极大地改变了以往口传心授的传统师承方式。新式的美术学院引入了西方现代美术教育模式,从教学体系到课程设置都与传统教育不同,在校学生不仅能够进行充分的创作实践活动,同时也可以系统全面的学习到中西方的艺术史、美学等理论知识。此外,透视、解剖等科学门类也被加入到了日常课程之中。

西方的艺术教育模式使雕塑者们形成了更为严谨、理性的观察方法和创作方式,这种全新的创作理念与以往大为不同,人们开始用哲学、艺术史和美学的观点、理论来观看、品评及创作雕塑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既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艺术作品,使人们的鉴赏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同样也鞭策艺术家自身加深对雕塑的认识,做出相应的改变,在不断的否定与肯定中修正自身,从而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新时代下的中国雕塑,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再现,也不是对创作技法的模仿,更不是对创作风格的抄袭,而是通过对自身和周遭社会生活的不断反思,架构出一个艺术家个体与受众沟通交流的桥梁。

(三)民族化、本土化发展

艺术在跨民族、跨地域传播后,往往会面临民族化和本土化的问题,这是艺术发展中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西方现代艺术被引入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百年间,相比蓬勃发展的绘画等艺术门类,西方雕塑艺术在我国的本土化、民族化发展步调则稍显迟缓,难以体现出华夏文明的民族品性和文化格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今我国雕塑艺术家们在进行艺术实践时,已不满足于模仿套用西方的造型语言和审美标准。他们重新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本民族的传统,在创作中力图通过对中华文化的解构和再建,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契合中国传统审美旨趣的雕塑艺术作品,这不但使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也避免了雕塑艺术的同化,从而散发出自身独特的魅力。

四、结语

时至今日,自国人效法西方雕塑起转眼已过去了百余年。在这段不算漫长的时间里,中国雕塑的整体情境产生了巨大的转变。不同于中国传统雕塑的制作模式,通过主动学习西方艺术文化,中国雕塑家们吸收、借鉴了西方写实主义表现手法,以一种严谨理性的观察方法和造型方式来进行雕塑的创作活动,这令中国雕塑的形式得以丰富。随着西方雕塑作品和艺术理论的广泛传播,人们普遍而深刻的了解了雕塑艺术,这既为我国雕塑工作者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使作品在主题内容上得到扩展,也推动了我国雕塑艺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在此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人们对雕塑艺术表现出了肯定,雕塑制作者的社会境遇有所改善。自我身份的认同和开放的文化氛围,加速了艺术家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更倾向于以作品来表现、传递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在中西方艺术文化不断融合交汇的同时,中国雕塑也正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语系。立足自身文化传统,把握新时代背景下的民族精神,是今后中国雕塑发展的又一重要课题。

注释

1.梁思成著,胡木清主编,《中国雕塑史》,北京:新华书局,2014年。

猜你喜欢

雕塑家雕塑创作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一墙之隔》创作谈
雕塑家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
自然雕塑
当代雕塑家作品
当代雕塑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