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活字印刷”课程开设的意义及思考
2021-12-14卿玉剑QinYujian
卿玉剑 Qin Yujian
1活字原版2020
2《中庸》活字手工书与原版2020
中国作为印刷术的发源地,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文化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印刷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演进和革新,其中“木活字印刷”的应用与改良更是对文化传播和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活字印刷虽源于15世纪德国古登堡对铅活字的改良,但其技术仍来源于中国北宋时期毕升的泥活字制作原理,而元代王祯的木活字则是改良了泥活字吸墨不匀等不足,创新又发展了雕版印刷术,使其演变为适应中国文化传承特点和工艺要求的一门重要技术。明清二代木活字印刷已相当普遍,且出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这样大规模的木活字印刷工程,将中国的木活字印刷推向其历史的高潮。19世纪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应用,使得传统的手工印刷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21世纪初,浙江瑞安东源村因谱牒文化仍有近百人在从事“木活字印刷”这一古老的传统职业,使得木活字印刷技艺拥有良性的生存土壤。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对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愈发重视,主要采取了“学术保护”“产业保护”和“教育保护”几大举措。
本文主要阐述在高校提倡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美术院校的传统学科如何适应迅猛发展的新技术、新资源应用的趋势,这是当下教育和教学需要探讨的问题。“木活字印刷”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中国古代传统印刷技术,在现行美术教育框架下设置这样一门传统手工艺特点十分突出的课程,本非学科专业发展的主流方向,然而,当我们一味强调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时,也面临着各种传统技艺逐渐流失的局面。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尝试将古代最传统的“木活字印刷”技术结合版画教学需要,用现代人的思维加以创新和利用,使这门手工技艺成分很浓的传统技术进行转换运用,以期获得新的拓展空间,这是该课程设置的初衷。本文以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版画与印刷设计”实验室中的“木活字印刷”课程为例,讨论“木活字印刷”课程开设的意义及思考。
3江敬羽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环氧树脂木活字印刷“开放的六月”展览现场2017
2016年,在经历了前期文献整理、实地考察、聘请瑞安东源村木活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超辉(国家级)、潘礼洁(省级)二位先生来到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进行现场教学,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版画与印刷设计”工作室中“木活字印刷”课程的设立是以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活字印刷术相关知识、技能、审美及应用为目标,通过系统的理论讲授和技法训练,使学生了解活字印刷术这一印刷史上伟大的技术革命,掌握活字印刷排版与印制工艺,深入了解活字印刷术这一表现方式的传统规范性。而通过教学示范、学生实践、制作手工书等方法,启发和发展学生艺术个性,提高艺术审美和艺术表现的能力。同时以印刷术为线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脉络,让学生认识到活字印刷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载体,其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同样有着很多的创作可能性,这也促成了这次课程在艺术创作中引出的实验性特征,规范性与实验性的相互结合与研究也是这个课程的目的之一。
一、规范性:
任何一门科学,都必须是在大量有代表性的事实或现象的基础上,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建立比较完整的体系,木活字印刷也是如此。从古至今,印刷中的字体特征、排版方式、纸张选择、书册装帧形式等元素均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鉴定版本的主要标尺,这些元素随时代、地域以及官刻、家刻、坊刻的不同也会呈现不同面貌,且都具有其规范性。
在“木活字印刷”课程中,我们着重强调的是字体特征的规范性。由于每个时代的字体特征都有异同,有些见笔不见刀,有些见刀不见笔。以宋版书中不同地域的书版字体为例,宋浙本的字体可以说是清一色的欧体,即采用唐代初期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碑》的字体,欧体比较整齐,笔划整齐,工匠有利于用刀来表现;建宁府建阳县的坊刻宋建本字体用的是颜体,即采用颜真卿的《多宝塔》字体,结构方整,点划分明,工匠刊刻起来比较方便;宋蜀本中大小本的字体不同,大字本基本上是颜体的架子,但不同于“建本”的横细竖粗,撇捺相对比较尖锐,字体风格沿袭了唐代柳公权的柳体,相比浙本的欧体、建本的颜体而言,风格明显,特征突出。
近年来,在教学中,我们使用的是“康熙字体”。浙江温州东源木活字村的传承人们使用的方法是王祯的木活字法,“元人王祯创制木活字,并写了一篇《活字印书法》,他先说过去的泥活字,以及‘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介行印书’”但是王祯认为过去的泥活字施墨印制较为困难,而且容易磨损。他认为木质字柸更为方便,先锯开木料,大小高低一致,随后书写反字刻制,“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榍榍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刷印之”。我们统一使用的是长1cm x 宽1cm x 高1.6cm大小的字柸。在课程的开头,时间周期短,我们首先让学生使用毛笔、墨汁、1cm x 1cm田字格练习书写反字。对于康熙字体的横、竖、撇、捺、点的字体特征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形成系统的记忆。当书写练习之后就是正式的刻制练习,仍然是书写反字,随后以刀代笔,一刀一刀去掉多余的木屑,刻成“阳字”。经过三周的写、刻、印等规范练习,学生基本掌握其字体特征,用刀的手法,在行刀之间,每个学生对刀的感受不一样,接受速度也有所差异,那么刻出来的字也是各有特色,这与激光数码雕刻相比而言,多了很多意外的效果以及手工的味道。
1974年8月份,我国重点攻关项目“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立项。该项目使得汉字排版由“热排”向“冷排”的转变,制作电脑中文字库有以下几步:设计字稿→扫描字稿→数字化拟合→修字→质检→整合成库→测试→商品化,冷排是由于光学成像,把规范化的文字和符号按照文稿和版式的要求,复制到感光材料上,制成图文原稿。一个新的字库产生,也伴随着设计师的字稿设计,那么他们需要琢磨汉字笔画的规律,汉字的起笔、收笔、转折等笔锋,笔画的起始位置以及走势,横竖的粗细等细微变化都会形成一个新的面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这种“有意识的感受”就起了作用,设计字稿的过程中必须采用统一的风格及笔形规范进行处理,达到电脑字库制作要求。随即由计算机用“轮廓+参数”描述笔画特性。
这种特定的字体选择,并进行规范性练习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每种字体特征有了敏锐的感受力。“木活字印刷”课程在版画系的设置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书籍设计、印刷工艺、印刷材料等息息相关,书写的规范性,有利于让学生在今后的字体设计中,对字体特征的把控更加得心应手,并在未来的设计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也是我们课程开设的意义。
二、实验性: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理论梳理与讲授,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基于每个个体不同的认知能力与内在知识体系,必定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效果,并带有一定的实验性。“美国著名作家、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把艺术家指向那些能够带给观众不同审美体验的一种人:他们或能带来一种新的观念,或能提供不同的观察方法或表现形式,抑或是新的材料和媒介的尝试”。
正因有了“实验性”的尝试,作品呈现面貌也会随之改变。实际上,艺术创作的实验不应该是对传统艺术精神的生硬推翻或破坏,也不应该是简单地表现媒介上或技法上大耍花招式。“艺术中的实验性是在熟悉传统媒介与表达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如何打破既定领域的边界,通过新观念、新形式、新语言、新材料,实现其理论和方法论上的融合和借鉴,来探索新的艺术创作空间和艺术创作方法。”1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刻书业的制字材料、印刷版式、纸张选择都会各有特色,这与该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位置、人口数量、交通便利等因素息息相关。经济的发展会给印刷行业带来不同的材料进行艺术实验与尝试;地理位置的优势会有源源不断的刻制版材,如作为活字印刷术的版材有梨木、枣木等,同时很多地域还有丰富的竹类资源,如毛竹、楠竹、黄竹、潇湘竹等为印刷所需竹纸提供丰富的原料。
传统的制字材料、印刷用纸、排版方式的多样性在前人的无数次实验中,已经相当规范和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沿袭的是浙江瑞安东源木活字村的系统方法。我们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以及实践操作。在此基础上,我们在作品呈现方式上进行了实验与突破。如江敬羽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她不再是传统的印刷方式与装帧方式,而是在创作中使用环氧树脂作为承载媒介,透明质地的环氧树脂可塑性很强,全文使用了黑墨字以及不着墨空印法,营造了多层次的视觉效果。在印制之前,先将环氧树脂灌注在模具之中,二分之一的厚度,趁半凝固状态时进行印制。字体包涵了大字与小字,大字使用木活字字柸刻制,部分内容施以墨汁印之,小字使用喷墨打印,用汽油转印至环氧树脂材料之上,待大字小字干透之后,再继续灌注剩余的二分之一厚度的环氧树脂,使得黑色着墨字在该材料的中间,有着牢固的保护层。另一部分大字内容进行不着墨空印法,只取字形。该原理与吕抚“造字翻模”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在江敬羽的作品中,充分利用了环氧树脂的透明性,通过每一块的叠压构成了不同的黑白灰效果,具体文字内容,却给观者又带来了抽象的视觉感受。环氧树脂的材料的稳定性,印制形式的多样性、存储的耐湿性都是极好的,这样一件木活字印刷作品,突破了以往的传统方式,充分发挥了木活字的凹凸原理转换,以及材料的延展性,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在这样一件作品的制作过程中,艺术家现场的体验是随着经验的不断总结和多次技法尝试得以达到自己理想的效果,该作品不再是平面的纸本印刷,而是立体的呈现,给观者带来不同触感和视感体验。这种实验性的结果是这个课程所“乐见其成”的。其制作过程、思维方式与版画一脉相承,同时它仍具有版画复数性、间接性和印痕性的特质。
“活字印刷术,毕昇是‘造者’,沈括为‘述者’,吕抚、古登堡、华燧、王选等以及参与该领域的实践者,应用者皆为‘用者’。”2只是在这个漫漫实践过程中,我们尊重传统的规范,吸取前人的智慧,借用时代的科技,进行艺术创作的新思考,这种思考是伴随着时代的更进而不断延伸的。“木活字印刷”课程是版画领域教学中的实验性切入,在教与学中探究发展。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传统技艺进行系统的接触与梳理,从中得以窥见版印之门径,为图像艺术的创作提供参考;而教师在教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不同的反馈提纳其中精要,为教学的延展增加新的可能。当代视域下的木活字印刷课程是略微独特的存在,它不仅承载了关于良性传统的延续意义,更是代表着后现代背景下对于文化精髓的反思。数字照排与手作真雕,就好比虚拟与现实,二者相互平行,但绝不可互相取而代之。抛开数字化的急促与喧嚣,我相信在精雕细刻的推敲之中,总会有某种感悟或者体味,这种感味使人们对彼此间的接触和体验依然保持热情,这种热情将会把柏拉图、缪塞尔、休谟等先哲们视为现代文明生活最重要的那些特质——礼节、克制、自省和哲思等保留下去,而这些品质也是艺术创作不竭的能动力。而在于此,这份愿景也正是“木活字印刷”这一传统技艺课程设立之初的希冀之一。
注释:
1.鲁宁,《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宣传画的风格演变》,《美术》,2020年第1期。
2.王朝闻,《波兰宣传画》,上海: 新艺术出版社,1956年,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