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军:用大数据助力中国低碳转型

2021-12-14张劲文

今日中国 2021年12期
关键词:供应链公众中心

马军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企业供应链的减碳,而是中国整个社会的减碳课题。他说:“为了助力全社会成功实现低碳转型,我希望能发挥我们的优势,通过大数据去参与其中。”

“非常抱歉让您久等了,我十分乐意与您对话。”电话那边传来的声音略带疲惫,但依然浑厚。随着中国确定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路线图,作为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的创始人,马军的工作更加繁忙了。

在中国环保界,马军是一位耳熟能详的人物。他领导编写了中国首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中国水污染地图”;2006 年5 月,他被列入美国《时代周刊》“2006 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 人”之中;2014 年,他和同事们推动新环境保护法纳入了“环境监测与信息发布”原则,掀开了中国污染治理的新篇章;2015 年,他成为首位获得关注全球问题的“斯科尔社会企业家奖”的中国人。现在,他的关注点早已跨越了污染治理,瞄准了中国社会的减排降碳。

识别产业链的碳排放

早在2014 年,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对于碳排放的研究便已经起步。这一年,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合作开发了绿色供应链指数CITI。自2014 年以来,研究中心已经发布了7 期CITI 评价报告。据马军介绍,这一指数主要采用政府公开的监管信息和品牌公开披露的信息,动态评价品牌在供应链环境管理,特别是环境合规、节能减排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表现。而各品牌获得高分的关键在于实施高效能的环境管控,也就是推动在华供应链企业合规或超规格地履行环境责任。这就是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在监测碳排放方面迈出的第一步。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创始人马军

时间进入2015 年。这一年12 月12 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了《巴黎协定》,为2020 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安排。马军发现,各国对于碳排放的关注度有了大幅度提高,于是便着手进行评价指数的调整与开发。他说:“我们最初开发的CITI指数是用于评价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情况,虽然有碳排放这一项,但也包含了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等污染控制项目。那时,因为大家对于碳排放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所以在CITI 指数中,我们也开始加大碳排放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在研究中,马军发现,全球大品牌、跨国公司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其供应链,一般占到品牌总体碳排放的七成以上,有些甚至达到了80% 或90%。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也成为全球品牌供应链排放最为集中的地区。虽然在《巴黎协定》通过后,很多国际品牌都相应作出了减排的承诺,但很多都还没有落地到中国的供应链上。所以马军决定,在CITI 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地梳理供应链的碳排放相关信息。2017 年,马军带领着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与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 合作开发了供应链气候行动指数SCTI。

“因为我们进行的所有评价都要以数据为基础,所以我们还设计了专门的表单。这个表单里确定的评测标准与现在中国生态环境部的要求是吻合的,就是减污与降碳相结合。表单评价对象包含了本地污染、能源与资源的消耗等,以协助企业的供应商进行一站式的碳排放披露。”马军介绍说。

2021 年4 月20 日,北京,中国国际清洁能源暨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博览会上,助力碳中和、创建无碳新能源世界展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这一指数的评价得到了一批品牌的积极响应。马军说:“企业是我们评价的对象,很多大型国际和国内品牌陆续成为评价的参与者,像是国际品牌苹果、戴尔,还有中国品牌华为、联想等,富士康、鹏鼎科技等大型供应商企业也加入进来。他们对产业链上游的供应商正在发挥很大的影响。”

2020 年10 月23 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在“2020 绿色供应链暨气候行动论坛”上发布了2020 年供应链气候行动SCTI 指数评价结果,这是研究中心连续第三年发布SCTI 指数评价报告。报告显示,虽然疫情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严重冲击,但一批领先企业并未减缓气候行动。在进入评价的540 个中外品牌中,有108 个品牌开始推动供应商开展年度碳排放测算,同比大幅增长近70%;有37 个品牌推动供应商企业进行碳披露,大幅增长54%。

现在,很多品牌都把CITI 和SCTI 指数融入到企业的采购标准之中,来自于市场的信号甚至比行政处罚来得有效。马军表示:“因为处罚总会有一个额度,但是订单是供应链的生命线。随着各大品牌将我们的评价结果纳入采购标准中,很多供应商也在不自觉地关注减碳的课题。”

2021 年中国两会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对于中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马军和他的团队又开始着手进行相关评价体系的更新。“我们刚刚把SCTI 升级为CATI (climate action transparency index)。升 级 后 的 评价不仅适用于评价供应链,而是可以同时评价供应链与以生产型为主的企业,所以很多较少依赖供应链的大型排放企业也可以纳入评价。”

“我们将来会考虑充分运用大数据服务平台与人工智能等高端技术,进一步协助企业识别和追踪企业运营各个环节的环境、健康和安全风险,从而助力企业实现商业运作和价值链的绿色转型。”

为中国企业的低碳转型赋能

“现在中国的很多大企业纷纷在碳达峰与碳中和方面付诸行动,但总体来说,中国企业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马军指出。

根据公众环境研究中心2020 年发布的绿色供应链评价CITI 报告,在华企业排名前50 名中,中国企业只有华为与联想上榜。

碳排放的核算涉及很多技术层面的问题。“比方说企业的碳排放源如何去划定,范围一、二、三的碳排放量怎样核算,这都涉及到很专业的知识。”因此,技术层面的缺失使得企业缺乏对碳排放的管理能力。虽然企业可以通过各类咨询服务去进行核算,但是传统的咨询服务成本很高,对于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来说,花费高额成本去推动落实减碳也力不从心。

为了助力企业进行碳排放的管理,马军带领着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踏上了新的征途。2020 年初,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与中国城市温室气体工作组合作开发了“中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平台”,并于2020 年中正式推出。据介绍,这一平台可以为涉及发电、钢铁、煤炭、天然气、有色金属、造纸等24 个行业的企业提供核算服务。“这个平台就是用数字化的方式协助企业进行碳足迹的核算。我们还在不断进行优化,希望将来,我们与合作伙伴可以根据基础数据协助企业设定减排目标,帮助他们对标其他的优秀企业,识别减排路径,最终编制企业的碳中和方案。”

现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正在着手推进CATI 指数的开发升级,同时也在关注中国企业的动向。马军欣慰地看到,现在中国企业陆续开始作出相关回应和表态,还有些企业拿出了阶段性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可以说,中国企业的减排形势为之一新。不过马军还是认识到,他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因为中国企业确实存在减排能力的不足,很多企业都很茫然,一方面知道减碳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去做。所以我们将来会考虑充分运用大数据服务平台与人工智能等高端技术,进一步协助企业识别和追踪企业运营各个环节的环境、健康和安全风险,从而助力企业实现商业运作和价值链的绿色转型。”

参与中国社会低碳建设

马军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企业供应链的减碳,而是中国整个社会的减碳课题。

早在2019 年,研究中心便着手开发“中国城市碳达峰地图”,并于2020 年底发布了第一期“中国城市碳达峰指数”评价报告。进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网站,就能查到中国各省市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包括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和单位GDP 的排放量。

“我们认识到,中国需要一个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去协助全社会认知各地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进展。”2021 年6-7 月,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与中国环境科学院合作开发的“中国省级碳达峰/中和指数”和“中国城市碳达峰/中和指数”双双发布。马军介绍,这两个指数可以评价中国各地方的低碳状态、减排趋势。

随着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等理念的火热,许多评级机构开始接受和采用ESG(环境、社会、治理)评价标准,很多机构将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数据纳入了ESG 评价数据之中。“像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经将我们的企业环境绩效动态评级融入其风控管理系统;在绿债的评级中,也有很多企业在使用我们的数据。”

现在,马军不仅是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负责人,还是美丽中国100人论坛、碳中和50 人论坛以及中国ESG30 论坛的成员。在这些交流机制中,就有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诸多中国两院院士和企业界巨头的身影。

面对认可与荣誉,马军依旧保持谦逊。他说:“能够加入这些机制与各位代表与院士对话,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荣誉。为了助力全社会成功实现低碳转型,我希望能发挥我们的优势,通过大数据去参与其中。”

猜你喜欢

供应链公众中心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袁方:让公众更早地用得起好药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先定中心后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