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带给我的“魔法”
2021-12-13祁云枝
祁云枝
我的办公桌上,常年放着一本《昆虫记》,工作间隙,随手翻阅之时,似走进星空低垂的旷野,虫鸣啁啾,参差有致,清越、悠然,还有丝丝激励。
从初中开始,我最喜欢上语文课,因为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点评的范文里,常有我的作文。
回想起来,那时的我作文好,得益于我的父亲,更得益于报刊书籍。在县城工作的父亲给我先后订阅了《甘肃儿童》《中国少年报》和《科学画报》,从小学开始,多数时间,我都徜徉在书报铺就的路上。现在我重新回眸,能明显感受到自己的人生受其影响有多么深远。
再大点,父亲给我买回的几本经典名著里,就有一本《昆虫记》。翻开书的那一刻,天空湛蓝,有好听的“交响乐”从旷野深处传来,那些平日里熟视无睹的虫子,列队向我讲述自己——吵翻天的蝉原来是个聋子,屎壳郎可以推动自身重量50倍的粪球,爱唱歌的蟋蟀既会造巢穴也会料理家务……小小虫子居然和人一样,劳动、觅食、婚恋、繁衍,和天敌斗智斗勇,命运跌宕。伴随着这些有趣的知识,我也从一个害怕并且讨厌虫子的小丫头,成长为一个热爱自然的大姑娘。高考后我在填报志愿时,毅然选择了生物学,成为兰州大学生物系的一名学生。
当我再一次读《昆虫记》时,已是在植物园工作之后了。和法布尔一样,我们都从事生物研究,不一样的是,我的研究对象是植物。多少次,当我在工作中遭遇挫折迷茫时,法布尔便从他蜗居了30年的“荒石园”中走出来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透镜一样。”他的确是一个优秀的“透镜”,一生只聚焦昆虫,可以日复一日重复那些枯燥的实验,也可以好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都爬在虫洞旁边。
十多年前的某个夏日,当我正为一篇植物约稿抓耳挠腮时,窗外响起了令人焦躁的蝉鸣“热啊,烦啊……”我索性停笔,拿起了《昆虫记》,书页翻动时目光驻留在《蝉》:……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烦吵浮夸。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忽然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与飞鸟可以匹敌的翅膀,在温暖的日光中沐浴着。那种钹的声音能高到足以歌颂它的快乐,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短暂。
我的眼前一亮,这篇写蝉的文字有趣味、有情怀、有文采,从知识、感官和相关的经验宕开,又从蝉的生存哲理,过渡到了人性——生与死,短暂与永恒、此生与来世。
好作品就是这样让人常读常新吧。小时候读《昆虫记》,我非常在意虫子们都有哪些我不知道的知识,好让我在小伙伴前夸夸其谈。工作后读,我的注意力放在了作者的科研精神上,每每我都能在书里找到宽慰。这一次,法布尔独特的叙述风格触动了我,我恍然大悟,原来,科学是可以用文学的手法描述的。我欣然提笔,写下了和以往不一样的科普文。那一刻,窗外的蝉鸣不再令我生厌,反倒像是某种催人奋进的号角。
在《昆虫记》的指引下,我开始用文学诠释科学。
《昆虫记》里的众生,无一不是聪明绝顶的。事实上,这个星球上庞大的物种草木,它们生存繁衍的智慧一点儿也不输昆虫,一些植物,甚至可以把貌似强大的昆虫支使得团团转。
草木和昆虫一样,在如何生存这个问题上,都是有远见者,也是生活的智者。
草木无法移动,不会发出声音,和昆虫比起来更难书写,也少有人写。这么多年来,我和植物朝夕相处,研究记录它们的喜怒哀乐、生死嫁娶和爱恨情仇,我最有理由写植物。我何不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用文学的手法,来描述这些鲜为人知的植物智慧,让更多的人了解植物、喜爱植物呢?
写作方向和写作方法一旦确定,剩下的,便是如何發掘植物的生存智慧和生存哲学了。法布尔常以昆虫的身份进入草丛,我也学着他那样把自己缩小,小到以一只蜜蜂,或者一只蚂蚁的身份去观察植物。
每株草木,都链接着一个神秘的国度。探询草木的生存策略,会调动起我全部的知识储备和情感。在对草木聪明才智的发掘与书写中,我常常忘记生活带给我的烦恼、焦虑和忧伤。
瞧,金鱼草会挑选红娘,花柱草给昆虫甩了一巴掌,角蜂眉兰居然骗婚,鼠尾草可以操纵杠杆,马兜铃会给媒婆关禁闭,包心菜可以雇杀手除敌……单看名字就很颠覆认知吧,还有好多呢:睡美人拥有蛇蝎心肠,杓兰有“开黑店”的烦恼,大树与蚂蚁间亦有生死恋……
就这样,它们一个个神采飞扬地走进我的书里。由我写作并绘制的科学散文集相继面世。顺便说一句,为了立体直观地表现植物,我还自学了漫画。披上文学和漫画外衣的草木,摇曳生姿,颇受瞩目。其中,有三本书三次荣获国家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有两本书入选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有书被翻译成英文在英国出版,三十多篇文章入选高考中考语文阅读题;2018年,我的系列科普作品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很多奖项和荣誉,纷至沓来。
我知道,这是《昆虫记》带给我的“魔法”。
在科学与文学交织的这条路上,我选择了跟随法布尔前行,一步一个脚印。
我是如此幸运。
责任编辑 张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