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碗勺记

2021-12-13刘益善

北京文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瓷碗武汉

刘益善

大千世界,神秘多多,生活中出现的巧合,巧得你无法想象。我现在写下来的故事,是小说,也是真实的报告。你如果想探个究竟,可以到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中山舰博物馆,看那陈列柜中的一只饭碗和一只饭勺。

你看了后就会知道我没有虚构。

我们的故事从一九三八年的武汉保卫战开始。

“七七”事变之后,北平与天津不到一个月即落入日军之手,整个华北平原暴露在日军面前。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日军占领上海;十二月,南京陷落。

上海南京的丢失,中国政府及民营部门、大批难民,还有各种战略物资大举西迁重庆,其中大部分因运输不及仍滞留武汉。加之武汉原有的工业、经济、文化基础,武汉已成为国民政府的实质首都。

日本天皇裕仁在武汉会战的御前会议上说,要给国民政府最后致命的一击,迫使中国投降,不愿再见到“帝国百万雄师受制于中国”。

武汉会战,日本帝国主义倾全国之力,孤注一掷。国民政府集结重兵,拼死抵抗。

钟二十五守在重机枪后面,和弟兄们一直在舰上巡江。中山舰原名永丰舰,一九二二年六月,孙中山广州蒙难时登临该舰,指挥平叛斗争五十多天。孙中山去世后,为纪念这位民主革命的先驱,永丰舰改为中山舰。

武汉保卫战开始,中山舰就进入农江的武汉江面。钟二十五和四十二名官兵一起,已经进入了作战状态。

武汉江面,上至金口下至阳逻,时值长江秋汛,江水浑黄,波涛滚滚,中山舰像把利刃,梨开江面,上下巡逻,舰上四十三名官兵,各守岗位,严阵以待。

钟二十五的名字来由,按舰上官兵年龄排序,他排第二十五号,他的真名叫钟龘,舰长萨师俊在点名时,觉得这个字怪,不認识。刚好他名字后面有25的编号,舰长就叫他钟二十五。其实他的名字读音很简单,那个字读“大”,飞起来的意思。但那个字笔画太多,刚见到的人,多数都不认识,钟龘正式接受了钟二十五这个名字了。

保卫武汉,江两边都布了重兵,江防严密,中山舰在江面巡逻,偶有日军飞机飞来,一阵高射炮打过去,那画有膏药尾巴的 飞机就跑了。

为了打下武汉,日军投入兵力三十余万,而中国军队连补围兵力一起达百万人。战火纷飞,血肉迸溅,守住!守住!长江边,集中在码头上的人员,物资、军工设备日夜装船,往宜昌运,再由宜昌转运重庆。武汉多坚守一天,转运西撤的人员物资就多一批。一场武汉保卫战打了四个半月,保护转运了国民政府的家底,重创了日军,打破了天皇裕仁迫使中国投降的梦想。

中山舰的遇难是武汉失守的前三天: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四日。这天阳光不错,有点秋高气爽的味道,中山舰从武昌江面逆流而上,利刃般的舰首杀开一江浪花,石咀、沌口丢在身后。上午九点,中山舰到达江南古镇金口附近的水域,舰长萨师俊站在枪炮手钟二十五的身后,指着江两岸的古镇、德山大、大军山、小军山说,你看这江南江北多好的江山啊,狗日的鬼子打到家门口来了,为了这江山,二十五啊,我们要誓死保卫,用我们的血!你怕不怕?钟二十五手把着高射机枪,眼睛眨都没眨地回答:舰长,我不怕,不把小鬼子赶出中国,是我们军人的耻辱。

官兵之间正在聊天时,东边的天空这时传来隆隆的引擎声。信号兵朝萨师俊喊道:船长,有敌机!

萨师俊大声命令:各就名位,准备战斗!

钟二十五早趴在高射机枪的瞄准镜后,随时准备扣动扳机。舰上另外几门炮的枪炮手们也在瞄准镜后趴着。

天空的能见度很高,来的是日军一架侦察机,不是轰炸机,日军侦察机在中山舰上空盘旋,不断调整飞行高度。当飞机进入军舰火力射程时,萨师俊命令开火,只听枪炮齐轰,日军侦察机掉头就跑。

这是日军的侦察,接下来会有一场恶战的。萨师俊命令炊事员立即做饭,今天提前午餐。其他人员,检查自己的机械装备,把弹药准备充足,准备战斗。

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四日 ,中山舰官兵的午饭是十一点开始的,米饭、萝卜烧肉、青菜豆腐。

炊事员陈宝通把舰上的猪肉全部烧了萝卜,他要让弟兄们吃好吃饱,好有力气跟日本鬼子打仗。他不知道,这是他在中山舰上最后一次给弟兄做饭,是他在中山舰的最后服役。

钟二十五在橱柜里取了自己的一套碗勺。中山舰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碗勺,这些碗勺是副舰长吕叔奋亲自到江西景德镇定制的,那是在武汉会战前。吕叔奋这个人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在景德镇定制的瓷碗瓷勺底部,都烧制有黑色圆圈,圆圈中间有中山舰三字和编号,字与编号均为黑彩楷书。

中山舰官兵每人都领到一套碗勺,碗勺后面是每个人的编号。中山舰是中文字,编号是阿拉伯数字,按照序列分发。钟二十五的碗勺底部的编号就是“25”。

钟二十五很珍爱自己的这套碗勺,每次吃饭后,他都把碗勺洗得干干净净,存放在橱柜中自己的格子里

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四日中午,钟二十五吃完午饭,同往常一样,把碗勺洗干净,放在橱柜中自己的格子里,然后回到自己的高射机枪边。

官兵们吃完了在中山舰上的最后午餐,都返回了自己的战斗岗位。

官兵们并没有预料到,这是他们在中山舰上的最后午餐。

当全舰官兵提前午餐各守其位时,不到半小时,九架日军的飞机轰隆隆地飞临中山舰的上空。舰艇立即采取不规则方式在江面行驶,值更官报出方位、角度、速度,避开敌机视角,寻找最佳开火时机。

敌人飞机在头上兜了几圈,大约五分钟就飞走了,下午三点,中山舰接到开到汉口去执行任务的命令,正从汉口江面往下游行驶,天空中又一次响起了隆隆的飞机引擎声,六架日军轰炸机飞临中山舰上空,轮流向中山舰投掷炸弹,舰上的枪炮对准敌机齐轰,钟二十五的高射机枪打得哒哒地响,舰首舰尾及两舷的火力形成火网,敌机不敢降低飞行高度,高空中的盲目投弹,把江面炸出几丈高的水柱。萨师俊指挥舰艇在波峰浪谷中走“S”形航线,数次躲过敌机的投弹,保护舰体。

高空投弹不奏效,敌机采取轮流急速俯冲投弹方式,同时在飞机上用机关枪向舰体扫射。中山舰上原配备的主炮和副炮等重炮,被拆卸至江防阵地,配备陆军守卫武汉,所剩枪炮火力有限,舰首的一门炮因长时间发射,炮管发红变形,无法发射。舰尾的一门炮,这时处在发射死角,发挥不了作用。

在敌机轮流俯冲投弹扫射下,敌机的五颗炸弹命中舰体,舰上的弹药库引起爆炸,火光冲天,英勇的呼唤声不绝,幸存的官兵在副舰长吕叔奋的带领下,含泪告别伤痕累累的舰体,依次跳入波涛滚滚的长江。

接着一代名舰中山舰,舰首高高昂起,紧跟着一声轰响,巨大的水柱冲天而起,中山舰沉入江底。

中山舰舰长萨师俊以下二十五人,包括枪炮手钟二十五,在这次敌机的轰炸中英勇殉国。

这一天,日军占领汉口,二十六日武昌沦陷,二十七日,汉阳沦陷,武汉保卫战结束。

风雨岁月,日月经天。人间变换着种种事情。武汉保卫战20年后。吴阿宝随着他工作的疏浚船,从南通沿长江而上,这是中国大跃进的一九五八年,举国上下意气风发,炼钢铁、放卫星,热气腾腾。南通号疏浚船驶过武汉,驶过江北江南的大小镇子码头,吴阿宝看江面波平浪静,江水如巨大的绸面,在款款起伏翕动,阳光照射下来,有一种和平安全的美好。

南通号疏浚船的任务,是驶往武汉上游金口江面,疏浚这一段航行水道的泥沙,让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畅行无阻。与南通号一起执行疏浚任务的,还有其他船只,每艘船工作的江段各不相同。长江疏浚,是巨大而永久的工程。江河奔流,泥沙存积,而疏浚这些存积的泥沙工作量大,需要众多疏浚船吸收泥沙,今年疏浚完了,过几年,泥沙又淤积起来,长江上的疏浚船不断,所以疏浚是永久的功臣。南通号是艘老船了,跑过的江河水面,东南西北都有。

吴阿宝是疏浚船上副舰兼炊事员,他的任务主要是为南通号疏浚船员工做好三顿饭,闲时也顶替一下舵手把把舵。吴阿宝是个忠厚老实人,工作负责任,与船员们的关系都不错,大家都喜欢他。

南通号疏浚船到达武汉上游金口江面进行工作。船两边的挖泥爪扬起,通过吊车操纵伸进江底,挖泥爪把阻碍航道淤积泥沙挖起来,通过一根粗吸泥管道从江底吸到船舱里,再用转运船只运送到泥沙堆积处。吸泥管道吸上来的泥沙进入储泥船舱时,有个过滤装置,混在泥沙中的一些沉江物品,往往会在这时被发现。

吴阿宝在舵手掌舵,而厨房事忙完了,他闲下来时,就给泥沙转运船帮忙,到过滤装置跟前看那些从江底捞上的稀奇古怪的东西。

在那个年代,也没什么文物意识,按照行业规定,贵重物品上交国家,一般的东西就由船员自己处理了。烂铁废钢拿去炼钢铁,没有用处的东西就归入废品堆,像望远镜、手表、钢笔之类,还能用的,船员就留着自己玩了。

那天,吴阿宝正帮船员清理那些打捞上来被认为是废品的东西,准备让转运船运到岸上的垃圾場堆放。吴阿宝和两个船员装筐,秋天,艳阳高照,三个人说说笑笑,显得十分快活。船员甲说:这趟作业,出来有两个月了,有点想家了。船员乙说:快了,还有半个月就可以完成作业回家了。吴阿宝说:搞我们这行工作,仨月半年回一次家,习惯了。吴阿宝在疏浚船上工作有五六年了,对这种远离家人的水上生活习以为常。但夜深人静时,他还是想妻子和正上小学的儿子的。

船员甲用铁锹铲起一锹废品扔进筐里,说:快了,还有半个月,我就能见到闺女了。

船员乙用铁锹将装进筐子里的废品扒严,说:你是想快点见到你老婆吧!

船员甲说:你就不想早点见到你老婆?阿宝,你也是想早点见到老婆吧!

吴阿宝嘴里回答着:那当然!但眼里却被扔到筐里的一只泥沙疙瘩吸引了。在船员乙正准备用锹把这个泥沙疙瘩铲开,让筐里的废品变得严整规范时,吴阿宝喊了声:阿甲,慢点!

船员甲停下扬起的铁锹,问:怎么了?

吴阿宝上前把那个泥沙疙瘩用手掰开,泥沙剥落,疙瘩里是一只泥糊糊的绿碗。

一只绿碗,有什么用?船员乙说。

船员甲笑着说:这当伙使的呀,见了碗钵就亲近,阿宝有用处的,洗干净可以用来盛饭吃的呀!

吴阿宝看了看手中泥糊糊的绿碗,还是完整的,扔了可惜,就说:还真是的,洗干净了可以用的。

南通号疏泥船的炊事员吴阿宝,从疏浚船吸上来的泥沙中发现了一只绿碗,没当废品扔掉。他把碗拿回到自己睡觉的船舱里,找了张旧报纸包了,扔在床底下。

南通号疏浚船完成了长江水域的疏浚任务,船员们上岸到金口古镇看了看,再到江北的大军山小军山玩了玩,然后顺风而下,回了他们的驻地南通。

船靠南通码头,外出工作近三个月,有家的船员都收拾行囊回家休息,这休息累计的时间近半个月。

吴阿宝用个大提包装了几件换洗衣服,在船靠江岸时,在岸上给爱人和儿子买了几件小礼物。他拾起提包准备离开卧舱了,突然发现了床下那个用旧报纸包着的一团东西。他记起来了,那是从江底打捞上来的一只绿碗。看看自己的手提包还有空隙,稍作犹豫,他还是蹲下身子,把那个报纸团捞出来,装进了手提包。

吴阿宝回到家里,儿子飞似的扑到爸爸怀里亲,爱人喜气洋洋接过手提包,取出包里阿宝买的礼品和一堆换洗的衣服。爱人看到了那个用报纸包着的一团东西,问吴阿宝是什么 ?

吴阿宝说:那是他们疏浚船从长江里打捞起来的一只碗,别人要丢,他看到碗还没破,就带回家来,洗干净当个猫碗用用。

爱人笑他真会巴家啊,可就是没看到过他带个稀奇金贵的东西回家。

吴阿宝一家人欢欢喜喜地相聚,享受家的幸福。

这吴阿宝的舅兄,也就是他爱人的哥哥也是个水手,不过是长江货轮上的水手,常年跑上海到武汉的码头。货轮有时停靠南通时,就上岸到妹妹家看妹妹妹夫和外甥。舅兄是个到过大码头的水手,有些见识。

那是在吴阿宝又一次随疏浚船外出作业的日子,他的舅兄船靠南通,上岸去看妹妹。

舅兄看见了吴阿宝家猫食碗是一只白色的瓷碗,捡起来一看,这碗瓷质细腻,资面晶莹白润,非一般乡间窑火烧出的粗品。翻过碗面,他看见碗底有一黑釉烧制的圆圈,圆圈有中山舰三个汉字和25两个阿拉伯数字。吴阿宝的舅兄心里有数了,这个碗怕是有点意思。

他当即问他妹妹,这个碗是从哪里来的?

吴阿宝的爱人告诉哥哥:这碗是吴阿宝上次到武汉去疏浚航道,从长江里捞起来的,别人不要,他就捡回来了。

吴阿宝的舅兄对妹妹说:用这个碗喂猫,太糟蹋东西了吧!

妹妹说:从江里捞起来的碗,难道人能用吗?晓得是什么死人用了的,不吉利,只能用来做猫碗。

哥哥说:那你给我吧,我带回上海。上海有一条旧货街,我拿去,懂得的人看了,说不定能卖几块钱的。

于是,一只从长江里打捞出来的瓷碗,就这样被一个水手带到了上海。

吴阿宝的舅兄把瓷碗带到上海后,在旧货一条街上给人看,还真有人看上了。那人出十块钱,吴阿宝的舅兄就把碗卖给那人了。

吴阿宝的舅兄再到南通妹妹家时,用这十块钱从上海给他们买了不少东西,妹妹妹夫听说一只碗卖了十块钱,觉得是一件十分高兴的事情,外甥吃着舅舅买来的糖果,一种小孩子的甜蜜与快乐无以言表。

一只从长江底打捞起来的底部有“中山舰25”黑字的碗,从武汉到南通,从南通到了大上海。我们现在要写的是与这只碗有关的第三个人物。

这第三个人物叫杜继华,上海的一位民间收藏者。搞民间收藏,是一种爱好,爱上收藏后就终生不弃,把获得一件他认为值得收藏的物件,当作人生的快乐。

杜继华在上海市邮局当科员,年轻时就喜爱收藏一些他喜欢的东西。先是喜欢石头,老伴和女儿先是埋怨,最后见他没有悔改的打算,也就让他去折腾了。

杜继华曾经下放到南京郊区农村工作,他每次回上海,都要带回一堆雨花石。离开上海到南京郊区时,带上一卷上海生产的“人造棉”布,这种布料在南京乡下特别受欢迎。杜继华把布带到他工作的乡下邮局,告诉乡亲们,他的“人造棉”布不卖钱,只换雨花石。

乡间的邮电所,星期天休息。但杜继华一个人工作的邮电所,星期天比平日的人还多。杜继华接待乡亲们,看他们送来的雨花石。他拿支放大镜,一块块地反复察看、鉴赏,然后再根据石头的优劣,给他们一定数量的“人造棉”布。

乡亲们有时来的人多了,或是杜继华的布换完了,他就对大家说:乡亲们不要急,你们手里的雨花石是好东西,我都收,你们一个一个来。现在布已用完了,我下星期回上海,再多买些布带回来,换你们的雨花石。

杜继华在下放南京郊区两年,工资基本上都花在买布換雨花石上。爱人和女儿埋怨,但那埋怨改变不了杜继华的行为,他还是我行我素。

回上海邮局后,有次局里组织职工到敦煌旅游,杜继华和同事们高高兴兴地到了敦煌,看石窟里飞天,赏博物馆里的手抄经文,体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杜继华除了参观外,有空就跑附近的奇石市场。敦煌雅丹奇石千奇百怪,质地细腻,以瘦、漏、透见长,呈黑白红蓝之色。杜继华爱不释手,倾囊中之资,买了一大堆。旅游结束回来时,问题来了,这石头怎么弄回上海啊?

有个同事刚好买了两纸箱哈密瓜,那纸箱结实且易携带。杜继华跟同事商量,回上海后给他买最好的哈密瓜,要同事把纸箱子让给他装敦煌石头。

“那这些瓜怎么办呢?”同事说。

“这些瓜现在分给大家吃掉,算请客!”杜继华说。

杜继华扛着两只写有哈密瓜的纸箱子回家时,女儿见了,高兴地迎上前喊道:“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啊,老爸给我买哈密瓜回来了!”说完,要接爸爸的箱子。

杜继华不让女儿接,说:“太阳还是从东边出来的,这箱子里是石头,你拿不动的!”

打开两箱敦煌奇石,女儿的嘴噘得高高的,叹口气。

杜继华的工资有限,在上海的旧物古玩市场上,看中了的物件,拿不出现金购买,就与人家谈条件,以物换物。在民间收藏界,以物换物的现象很普遍。

这以物换物,可把女儿害苦了。当时上海最紧俏的物资是什么?四喇叭双卡收录机,各种港台歌星的磁带,女儿费了好大的劲,把这些东西弄回家,喜欢得不得了。

我们的同事在这里就续接上去。

那是个星期六的傍晚,杜继华在古旧文玩市场转悠。在这种地方转悠,就要像个闲来无事看稀奇的人。冬天,双手笼在袖子里,脖子缩着,走几步,蹲下来在地摊边瞧瞧,再起身,又走几步,再蹲下身子瞧瞧。那摆摊子的人把货说得云起花开,你却不动声色,像个什么都不懂的角色,今天逛街,就是个闲得无聊。

但是,你看他那双眯缝着的眼,那眼角边透出的余光,可是把街上的物件看了个一清二楚。

一老头,坐只小马扎,不到一米长的地摊摆在面前,手握一把紫砂壶喝着茶水。他摊上摆的是小玉石挂件,几只旧砚台,还有几只旧坛子罐子。

杜继华眯着眼角一扫,那堆旧坛旧罐中有一只白亮亮的碗。杜继华近些时开始收藏瓷器了,他看到老头摊子上的那只碗,心里一动。但杜继华没有停下脚步,走过摊子,在其他摊子跟前停下,蹲下身子看看,然后再转回到老头的摊子跟前,接着,再漫不经心地蹲下。

小口喝茶的老头也是眯着眼,望了望杜继华,说:“看中了什么,说,好商量。”

杜继华笑了笑,心想是个老江湖,瞒不过他。杜继华伸手把那只亮亮的碗拿到手上,问:“么样价?”

老头伸出三个手指头:“三千块。”

“太贵,我一年的工资啊!钱拿不出,用石头换!”杜继华说。

老头说:“石头不要,你个工薪族,玩收藏,不容易。换一部四喇叭双卡收录机,我孙子让我谋这个东西。”

杜继华把玩着瓷碗,民国二十年后景德镇的德化窑精品,工艺上乘,品相完好,特别是碗底的黑釉楷书铭文:“中山舰25”,更有价值,是文物哩!

杜继华问老头孙子多大啦?现在年轻人都喜欢这东西哩。“说好了,一个小时内,我去给你弄一部来,还送两盘邓丽君的歌曲磁带,你等我。”

“我一天都在这里,爽快人,我等你。”老头说。

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简单了,杜继华回家后,趁女儿不在家,把女儿的四喇叭双卡收录机特加两盘邓丽君的歌曲磁带,悄悄提出了家。

杜继华来到旧物古玩市场,老头还在那儿握着小紫砂壶在喝茶。

杜继华把收录机和磁带交给老头,老头用一只锦锻面的盒子装了碗,交给杜继华。

一场以物换物的交易顺利完成。

杜继华的女儿因自己的收录机和磁带而大哭了一场。不久之后,杜继华终于用他的石头,给女儿换回了一部四喇叭双卡收录机加两盘邓丽君的歌曲磁带。

我们的故事到这里,要再一次转换场景。

五十年过去了,一九八八年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湖北省打捞中山舰的报告。

一九九七年元月二十八日,一代名舰,抗日英雄中山舰由重庆长江救助打捞公司,用“双驼抬撬,整体出水”方案成功打捞出水,在沉落江底五十九年后重新见到了阳光。

中山舰打捞出水时,打捞出各种文物五千余件,其中珍贵文物一千七百一十六件,一级文物六十件。

这些打捞出的堪称文物的物件中,有一只长十四点五厘米的白瓷饭勺,瓷质致密,釉面洁白莹润。在瓷饭勺的底部,烧制有褐色的圆圈,圆圈内部有三字楷书“中山舰”和阿拉伯数字“25”。

在打捞出水的五千余件文物中,没有一件其他的餐具,没有一件上面镌有“中山舰”字样的物品。这只饭勺是中山舰出水文物中唯一的瓷饭勺,也是唯一一件有“中山舰”三字的堪称珍贵的文物。

我们这样想象,在日军轰炸,中山舰全力还击,在最终被击中沉入江底的那一刹那,舰体倾侧覆没,舰上能动的物品,随着舰身的倾覆,落入长江,有的埋入泥沙,有的经江水半个多世纪的冲击,早已不知去向。

但是“中山舰25”瓷饭勺竟然还留在舰舱里没被冲走,还被打捞出水,而且完好无损。

但是“中山舰25”瓷饭碗在舰体倾覆沉江后,被抛进长江,没被江水冲走,几十年后被疏浚船打捞上来,而且完好无损。

“中山舰25”瓷碗和“中山舰25”瓷勺就是这样重新出现的。

瓷勺在江底几十年后完好无损是一种命运。中山舰上几十名官兵每人都有一套瓷碗瓷勺,最终只有编号25的瓷勺留下来,这不是命运吗?瓷碗在江底被无意打捞上来,差点被当作废品扔掉,后来又几经辗转,终归到了一个懂得它的民间收藏者的手里,这也是命运。难道不是吗?

“中山舰25”瓷碗和“中山舰25”瓷勺有一万次被毁掉的危险,但它们最终都完整地保存下来了,这是命运,这是神秘,这是大千世界中的巧合,巧得你无法想象。

中山舰从长江底下打捞出水后,送到武汉的湖北造船厂停泊并修复。二○○八年五月二十四日,修复后的中山舰到达武汉市江夏区金口的中山舰博物馆。

江南古镇金口以东,有一座牛头山,牛头山上高高耸立着二十五根圆柱,整体如舰,柱顶斜切,这就是中山舰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牛头山下,占地三平方公里的中山舰旅游景区里,有中山舰陈列馆、中山舰博物馆等建筑。

中山舰在中山舰陈列馆里安家落户。

二○一○年十月二十四日,中山舰建造一百周年,喋血罹难七十二周年之际,中山舰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一时间,参观瞻仰的人们不绝如缕,国内外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有关中山舰的文字画册和其他宣传品也纷纷出版。

上海的民间收藏家杜继华已经从邮电局退休了,退休后他整理自己的收藏品,写出了一批收藏文章,分别收入《雨花石精选》《民间珍藏》等书。女儿已经成家立业,老伴也退休加入广场舞队伍,他自己乐得安静快乐。

那晚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山舰博物馆正式向世界开放,那巍峨的二十五柱纪念碑,那陈列在船台上的巨大舰身,及博物馆陈列柜里的珍贵文物,令老爷子激动不已。看完新闻联播后,老爷子进到自己的收藏室,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只“中山舰25”白瓷碗,细细观赏起来。

这天,老爷子作出了一个决定,他要到武汉金口的中山舰博物馆去一次,带着“中山舰25”白瓷碗。

上海到武汉,交通方便,杜继华先是到达武昌,然后从武昌转汽车到金口,最终到了中山舰博物馆。

他找到了博物馆馆长,拿出了自己带来的“中山舰25”瓷碗,说是我送瓷碗回家。

中山舰博物馆的王馆长从杜继华老人手中接过锦缎面的纸壳盒子,打开之后见到盒子里的瓷碗,再看到瓷碗底部的黑色圆圈的“中山舰25”几个字时,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王馆长仔细地鉴定了瓷碗,不错,真品,与馆里现藏的“中山舰25”瓷勺同出景德镇一窑,瓷质瓷色一致,是同一套餐具。

王馆长激动地紧握杜继华的双手,高兴地说:“杜老,谢谢你无私的捐赠,这是宝啊,是我们中山舰博物馆的宝啊!‘中山舰25瓷勺在盼望在等待,等了它七十二年,它们今天得以团圆。您为我们中山舰博物馆、中山舰文化提供了不可估量价值的寶贝。”

上海民间收藏家杜继华向中山舰捐献珍贵文物的消息在湖北、上海两地媒体作为新闻发表了。

中山舰上的一对伙伴,编号25的瓷勺和编号25的瓷碗一起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柜中,展示了一段离奇的经历和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

中山舰牺牲的将士有一位叫钟二十五的,他的编号为二十五。这个二十五又演绎了一些不好理解的事情。中山舰在服役二十五年后,被日军击沉,中山舰上死亡的官兵二十五人,钟二十五牺牲时二十五岁,钟二十五使用的瓷碗瓷勺都是二十五号,这个二十五号瓷碗瓷勺经历岁月的磨洗,仍然完损无缺,而且在分散多年后重新团聚。中山舰博物馆边的牛头山上,由二十五根大柱组成了一座中山舰抗日牺牲将士纪念碑。

我们的故事讲完了,这是历史,这是真实,这是传奇。但这个碗和勺的故事,能让我们不忘抗战牺牲的烈士,也感谢打捞瓷碗并保存的吴阿宝,感谢收藏并捐献瓷碗的杜继华。

责任编辑 王 童

猜你喜欢

瓷碗武汉
小瓷碗,碰碰车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驰援武汉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粗瓷碗 细瓷碗
粗瓷碗,细瓷碗
up喵(1)
纹饰下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