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熬”亦须辨

2021-12-13郑殿兴

党的生活·青海 2021年12期
关键词:体肤苏武司马迁

郑殿兴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言:“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这些中外名人,或明确或含蓄地说着“熬”的不可或缺。但是,我们对“熬”仍须有个审视眼光。因为,人们对“熬”的认识与践行,实在有天壤之别。

汉使苏武,正如那首歌描绘的:“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面对近乎远古的“茹毛饮血”生活,面对匈奴的一次次劝降、打压,苏武从未动摇过。十九年后才获释回汉,他也成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越王勾践,被俘后韬光养晦、卑躬屈膝,让夫差放松警惕,放他回国。由此,便有了“卧薪尝胆”,有了“十年生聚”,有了“十年教训”——有了最终灭掉吴国的胜利。

司马迁的“熬”,则是另一种表现:不幸遭遇“宫刑”,身心遭受重创。然而,为“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含羞忍辱、奋发图强,完成皇皇巨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实现了“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的大志愿。

苏武、勾践、司马迁,皆没少受煎熬。但煎熬,仅是其表!整个“熬”的过程,一直可观可感的,是他们爱国、雪耻、立说的心胸、理想与抱负,是他们苦争、苦斗、苦干的执着、毅力和信心,绝非那种没目的、无目标的苦熬。唯有如此,才会“熬”来成功。

而另一种“熬”,如“多年媳妇熬成婆”——以逆来顺受换来的“熬出头”,以毫无新意循环往复为目的的“熬出头”,则与成功相距万里;如“靖康之耻”中被俘的北宋皇族混吃等死盼天黑的“熬”、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熬”,更等而下之了。至于,“守株待兔”那樣的傻等、傻熬,“天上掉馅饼”那样的空等、空熬,也不值一提。很显然,这种消极、颓废的“熬”,与苏武、勾践、司马迁积极、进取的“熬”,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来源:北京日报)

猜你喜欢

体肤苏武司马迁
神回复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苏武牧羊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拒受玉璧
来鸿
韦孝宽守玉壁
苏武守节
死身不死根
签名等9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