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啰出行 走在“最后一公里”的路上
2021-12-13锌财经
锌财经
持续亏损,轻盈哈啰出行的不能承受之重
时间倒退五年,哈啰出行肯定不会知道踏入共享经济的热潮后,潮起潮落的日子如此煎熬。
彼时方兴未艾的共享单车从“北上广深”走向二线、三线城市,ofo、摩拜等应声而起,年轻的创始团队加上擂鼓助威的资本,吸睛的独角兽们在共享单车的市场中跑马圈地的同时,浑身都散发着豪横的锐气。
而在2016年,哈啰出行的出现并没有给投资者相同的观感,或者说哈啰出行在着重控制由于受到资本追捧伴随而来的战略膨胀和形象失格。
相对低调的运营模式,使哈啰出行在一个以ofo和摩拜为主导并厮杀的共享单车市场中,成为暂时被遗忘的存在。但是,曾经偏安一隅的哈啰出行經历着扑朔迷离的行业洗牌,自己的财务数据随着自身影响力的扩大变得越来越被人瞩目。
哈啰出行最早出身于杭州,与阿里系的蚂蚁集团属地同源。据公开数据显示,哈啰出行多达十五次融资的历程中,蚂蚁集团多次扮演了主投的角色,让坊间猜测与哈啰出行的关系匪浅。而融资规模已经达到“10亿美元+30亿元人民币”的庞大数字之下,单靠蚂蚁集团和它的穿针引线恐怕已经难以支撑,甚至为了实现融资,哈啰出行光抵押给蚂蚁集团一方的共享单车就达到了700多万辆。
一方面要“输血”,一方面要效益,何况还有市场上“不答应”的美团和青桔。纵使哈啰出行的单车在当下可供骑行的选择中,确实做到了公认的轻便,但是在客户用脚投票的过程中,这些尚未形成竞争壁垒的舒适感,在与同业的竞争当中不足以成为用户首选哈啰出行的原因。据了解,从2019年到2021年,哈啰出行的融资步伐明显减缓。共享单车在资本市场遇冷,恐怕是业内人士已经感受到的风向。那么,哈啰出行怎么骑着自家那辆轻盈的“小蓝”,越过这片被冷遇的行业寒冬呢?
想“抄”美团的作业,先“投身”阿里巴巴?
哈啰出行持续亏损的原因除了跑马圈地的需要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共享单车挣不到钱。
尽管哈啰出行全身上下都有明显的互联网基因,但是庞大的单车数量让哈啰出行成为名副其实的重资产运营企业。这在以科技立身的独角兽企业中十分罕见,同时也对哈啰出行的营收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哈啰单车的舒适性和轻便在所有共享单车中可以说让人骑完不忘的存在,但是优质的骑行体验也意味着研发和维护的巨大成本。
而类似于要用户体验还是要堆量的选择上,ofo和摩拜在血雨腥风的推广战中也都曾经遇到过。彼时ofo单辆车成本可以控制在400元人民币,而摩拜为了追求单车的质量和体验,每辆车的研发成本在1 000元人民币左右。也就是说同样一笔钱,ofo用它触达到接近三倍于摩拜的用户群体,而摩拜的优势在于无法量化的口碑优势以及比ofo更低的故障率。
哈啰出行显然意识到曾经的两大共享单车王者都有自己可取之处,但是它们一个破产,一个委身美团的结局似乎更能让疾行中的哈啰出行保持警醒。
在经过多轮融资之后,以单车作为哈啰出行营收支柱的商业模式正在经受着质疑和挑战。
事实上,哈啰出行CEO杨磊已经有很清晰地认识:“共享单车业务在哈啰出行业务里最好只占一成。”不过,从收入结构来看,哈啰出行对共享两轮业务高度依赖。在整个2018年,鲜有其他业务可以为哈啰带出行来营收。
尽管亟待取得突破,但是哈啰出行可以借鉴的经验只有牌桌上的另外两个玩家:美团和青桔。而它们能活下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整合了单车带来的庞大流量,导入到了其背后本地生活的入口。而本地生活的入口,放眼全中国,也就掌握在几家互联网巨头手中。青桔的身后是滴滴初心,美团除了自己的本地生活流量还搭上了微信这位“大佬”。那么,哈啰出行和阿里巴巴的相互“成全”,恐怕只是时间问题。
生而逢时的后来者,碳中和是久违的答案?
哈啰出行的出现,在共享单车大战中并不是最显眼的存在,它成立晚,体量小,初期深耕的市场还是那些影响力较小的二三线城市。
在共享单车领域,看起来哈啰出行并不占任何优势。可它为什么就活了下来?生而逢时恐怕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彼时的共享单车大战“烧钱”无数,ofo、摩拜一方面在融资的军备竞赛中渐露疲态,另一方面高频而低价的共享单车望不见盈利的希望。更致命的是,资本与ofo、摩拜间的蜜月期已过,一向习惯了在运营上用钱铺路的共享单车新贵遭遇釜底抽薪之后,马上变得寸步难行。
哈啰出行作为后来者,这一切看的比谁都真切,而它的打法是通过差异化的落地战略让其不必深陷“烧钱”斗勇的泥潭,幸运地躲过了这个饮鸩止渴的阶段。随着ofo离场,摩拜出局,巨头们在共享单车领域又急需自己的招牌入口,哈啰出行彻底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战略机遇期。
共享单车行业的起势,哈啰出行把握住了市场给自己的机会,而在两轮向四轮进行业务拓展时,哈啰又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在网约车赛道,滴滴出行一直都是翘楚般的存在,而哈啰出行也在一直想切入这个充满前景的市场。但是,自从滴滴出行一统网约车市场后,社会各界对其安全的讨论和质疑没有停止过。在滴滴出行平台的认证管理下,旗下司机素质难以保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多次曝出涉及乘客安危的事故问题。而此时的哈啰出行,借势切入,成功地将网约车业务推向市场,并逐渐成为其营收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在2020年,哈啰顺风车的交易次数达到9 450万次,总交易额为69.7亿元人民币,相比2019年增长137.9%,市场占有率为38%。2020年第一季度,哈啰顺风车营收为1.678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161.8%,且占总营收比例不断提升,而兩轮业务营收占比由2020年的91%下降至83%。截至2020年年末,哈啰顺风车已累积拥有2 610万交易用户和近千万名注册司机。
与此同时,哈啰出行也推出了自己的打车服务,近期已在深圳、成都、杭州、厦门、沈阳等全国19个城市陆续上线。
今年4月,哈啰出行递交招股书,美股上市只差临门一脚。但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哈啰出行做出撤回上市的决定,而在急需盈利“输血”的背景下,哈啰出行还有新故事可讲吗?
碳中和的大势所趋是哈啰出行想要的答案。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以洁净能源取代传统能源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一步大棋。而在这其中,就隐藏着哈啰出行苦苦寻觅的财富密码。
在许多二三线城市中,哈啰出行的单车其实并不是随处可见的,但是哈啰出行的电动两轮车却是数不胜数。这是为什么?这要从电单车的盈利模型说起。电单车对比传统共享单车,客单价更高和回本周期更短。从价格上看,电单车客单价可以在2元人民币以上。根据中泰证券的《中国共享出行发展报告(2019)》显示,电单车在理想状态可以在0.38年内回本,之后实现盈利,中性状态也可以在0.61年回本。
这对哈啰出行来说,几乎就是放在眼前的救命稻草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就能理解哈啰出行大规模研发租售电单车的用意了,大规模发展电动车加盟商的商业逻辑也在于此。
不过,电单车也有弊病:锂电池不能坚持全天,入夜后电量不足的单车会给用户带来不佳的体验。而针对这一问题,哈啰出行的做法可谓绝妙:利用电单车巨大的市场前景,吸引说服了宁德时代对其进行了5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还在其最新电单车产品—哈啰A80探索版就搭载了宁德时代的超级电池。
一方面用宁德时代的技术为自己产品的解忧,一方面用对方的人气为自己站台,哈啰出行确实下了一招好棋。
只不过,哈啰出行的电单车布局刚刚起航,一切还需要时间来验证商业上的可行性。上市撤回,又要走回“失血”再“补血”的老路上,哈啰出行需要在防止被资本裹挟和拓展盈利之间取得让人信服的平衡,这也需要哈啰出行管理层的智慧进行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