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树洞宝宝

2021-12-13温如军

中国慈善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小宇树洞救援

温如军

无论是父母还是社会,都应该细心呵护抑郁症患者内心深处残存的最后一道细微的光

“好累”“好想死一死”“感觉不到被这个世界需要”“想在阳光明媚的日子,躺在草原上,与世界告别”……

在树洞里,重症抑郁患者写下了这些文字。

9年前,网友“走饭”通过“皮皮时光机”发出了一条微博:“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为了挽救意欲轻生的女孩,大家不断接力转发、报警、互助,但还是晚了一步。这位备受抑郁症折磨的女孩,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

人走了,微博却从未止息。这条微博从此成为很多人的“树洞”,底下留言已上百万条。

数据显示,抑郁症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抑郁症患者数字已达3.5亿人,中国抑郁症患者人数超过9500万人。当前,中国青少年人群的抑郁症问题日益严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冷漠也许是压死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及时发现他们,及时做出干预,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

那么,在无边无际的互联网上,如何找到那些有自杀倾向的孩子?

树洞救援团

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终身教授、首都医科大学教授黄智生是树洞救援行动的发起人。作为研究人工智能30多年的学者,他从2012年开始关注抑郁症群体,尝试用人工智能技术找到有自杀念头的抑郁症患者。为此,2018年3月,他发起成立了树洞救援团。

黄智生的团队开发了一款“树洞机器人”,它能巡视隐藏在社交媒体中的大型“树洞”,并自动筛查出具有明显自杀倾向的人群。

经过3年发展,树洞救援团吸纳了700多名志愿者,其中有接近100名精神心理领域的专家以及接近200名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心理咨询师,此外还有400多名来自于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他们每天针对树洞监控通报中的信息进行讨论,锁定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尽快找到当事人身边的亲朋好友,采取相应的救援行动。

这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有时候救援会拉长至1年,有时候志愿者还要自掏腰包,但每救下一个人,成就感也是巨大无比。很多志愿者把亲手救下的孩子称作自己的“树洞宝宝”。

黄智生说,树洞宝宝的年龄以16岁至26岁居多,在现实世界里,他们一直被一条抑郁、焦虑、恐惧、抱怨、愤怒的“黑狗”折磨着。他们中多数人向外界隐藏了自己的苦恼,白天在众人面前演戏,夜晚则在树洞里哭泣。

每天发现10个有自杀倾向的人

“我已经把门窗都关好了,我已经把炭烧起来了,拜拜。”

当这位男生在树洞里留言被监测到,树洞救援团将其自杀风险列为最高级别的“10级”,即“已经选择好方式,自杀正在进行时”。

情况十分危急,必须马上找到当事人的家人或身边朋友,才有可能阻止自杀行为。

志愿者搜索发现,这位男生关注了一个公司的网站,并且有过互动。他们马上循着线索找到这个公司,发现公司法人代表正是这个男生本人,留的电话号码是家里的座机。

“你儿子在房间烧炭!”志愿者告诉接听电话的母亲。

“不可能,我儿子在房间里睡得好好的。”母亲完全不知情。当她跑到儿子房间时,才发现烧炭确确实实正在进行,如果稍晚一点发现后果则不堪设想。

针对树洞的监测,每天都会有3000多条信息,计算机会根据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留言者的自杀风险。风险指数从0级到10级不等,级别越高,自杀风险越高。达到6级以上,机器人就会预警。

黄智生说,即使是“蓄谋已久”的自杀,也会有一段缓冲期。在这段时期内有自杀倾向的人都会有一些异常的地方,如果能及时发现并做出干预,也许就能挽救生命。“他们其实只是想通过自杀结束自己的痛苦,而不是真的想放弃生命。”黄智生说。

“对所有曾经给我帮助和关心的朋友们、家人们,说一声,感谢,珍重,再见!对不起!”10月16日,在工作中遇到挫折的海南姑娘小宇在朋友圈留下这句话后就失联了。亲友们看到这条消息后心急如焚,第一时间报了警。

警方发现,小宇当日下午7点多离开住处骑着电动车往西驶去,然后就再无消息。

晚上9点,树洞救援团针对此事成立了小宇救援小组,并向30个树洞群和24个医学人工智能群发出了紧急呼救:“有谁或者有朋友在海南海口站附近?我们需要这些朋友参与对一位已经失联的可能自杀的姑娘进行搜救。”

身在海口的树洞救援队员刘宏伟同时也是蓝天救援队成员,在他的发动之下,海南蓝天救援队其他成员也加入了救援行动,到附近海滩搜寻。

“她已经失联一个多小时了,如果她去跳海,现在还来得及救吗?”有人在救援群里问。对此黄智生回复说,“想跳海的人一般会在海边坐两个多小时,这是有自杀倾向的人的特定心理。现在还有机会,一定要尽快找到她。”

晚上12点左右, 前方终于传来好消息,志愿者在海边发现了小宇。

“我们每天大概能发现10个有自杀倾向的人,”黄智生告诉《中国慈善家》,“但目前每天只能救两三个人。因为实在缺人,救不过来。”

5017次救援

“大学生小吴马上要割腕自杀!”树洞机器人发出了这样的警报。

“我活这么大一直没人给我送花,男孩子跟我在一起也只是想玩一玩,没有人真心爱我。我这个人就是这么差,我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是小吴的留言。

树洞救援团立即成立了救援小组。经过志愿者彻夜努力,终于找到了疑似小吴前男友的电话,多次拨打终于接通,但对方只肯透露小吴所在学校的名字。

救援小组又努力通过志愿者网络找到了该学校的辅导员,在多方努力下,小吴最终在学校的一栋楼楼顶被找到。

但这并不意味着救援行动的结束。根据个案需求,志愿者每周都给小吴送鲜花,每天陪她聊天,倾听她的烦恼。一个月之后,小吴的情绪有了明显好转,开始和志愿者有说有笑,救援小组都以为她已经放弃了自杀念头。但他们没想到,一天深夜,小吴在社交平台留下一句“Bye Bye”,然后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一旦干预失败,面对的代价就是死亡。”黄智生说,这样的失败也成为他们心头抹不去的痛。

“每次救援都非常不容易,有些人根本不愿讲出背后的故事,他们已经彻底绝望了。所以,暂时阻止他们自杀并没有太大意义。我们还要和他们成为朋友,只有他们打心底把你当朋友了,向你倾诉,才有可能放弃自杀的念头。”黄智生说,这些失败的救援让他明白,最好的介入时机是在患者绝望之前,他们需要家人的关爱和重视,需要朋友的陪伴和倾听,内心的痛苦需要有释放的渠道。

高中生小赵原本学习成绩很好,但因为患有抑郁症,病情不断反复而耽误了学业,最终连高考的机会都没有了。“没有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人生不值得留恋。”她在树洞里留言。

小赵一次次地选择自杀,每次都被人及时发现,这样的事情重复了8次以后,她留言说,“求求你们放过我,我们来生再见吧。”

高考成绩公布的那天深夜,她依然决绝地选择了自杀。这一次,没人救得了她。

“我们已经尽力了,面对此类抑郁症患者,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黄智生无奈地说。

成立3年以来,树洞救援团共试图阻止了5017次自杀。但并不是每次救援都能成功,像小吳、小赵这样虽然有救援力量介入但最终没能挽救生命的抑郁症患者至少有20人。

据有关调查,中国现有抑郁症患者达9000多万,人数还在快速增长中,每年自杀的抑郁症患者有上百万人。

在经历了五千多次救援之后,黄智生最大的感触是,周遭的冷漠无视是许多抑郁症患者最终走向崩溃的原因。“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都有一个不健全的家庭,由于缺乏关爱,他们认为自己不配、不值得活在世上。”黄智生说,无论是父母还是社会,都应该细心呵护抑郁症患者内心深处残存的最后一道细微的光。

猜你喜欢

小宇树洞救援
找到自己的树洞
紧急救援
3D打印大救援
树洞里的秘密
趣味成语故事
趣味成语故事
一包花生
救援行动
紧急救援